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我国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日趋显现。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博士后管理工作在取得许多突出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挑战。本文将通过本人多年在一线博士后管理工作中的亲身实践,梳理总结这些年的工作经验与感悟,意在将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博士后工作;问题;思考
1985 年7 月,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在听取了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的建议后,拉开了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大幕。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博士后制度造就了大批的高水平人才,博士后招收的规模和类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国家主管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50061人,其中国家资助招收42508人,设站单位自筹经费招收107553人,累计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88023人。近三十年间,我国共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11家,覆盖了13大学科门类的全部110个一级学科,在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494家单位中,高等院校有350家,所占比例为70.85%,由于我国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大多设在高校,那么高校自然也就成为了我国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也逐渐显现,这一现状给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者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现状
30年的实践证明,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制度,是一条有利于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并制定了一整套优惠政策,如在户籍管理、人事关系转接、学科交叉等方面,打破了制度层面上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建立了人才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流动的环境与机制,大大推动了我国人才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制度的建立,也对人事制度改革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但是,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期创立起来的,这就使得我国的博士后管理制度留有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从博士后管理的循环周期来看,与博士生的培养类似,博士后管理分为进站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出站报告四个流程。按照招生类型的不同,博士后进站人员又分为流动站独立招收博士后、流动站与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和侧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师资博士后,为此还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博士后须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除了上述一些基本管理工作外,博士后管理还包括博士后科研项目管理、博士后生活补贴的发放等,这些都是目前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问题。
二、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一)博士后招收和进出站的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博士后政策的吸引力和生源质量较博士后制度创建之初有所下降,优秀博士后的招收难度加大。同时,博士后的招收工作随意性较大,并存在招生时间不固定的問题,这点与研究生招生工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难点,当一个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数量较多时,管理人员就必须反复与博士后人员沟通,这一工作持续全年。
(二)博士后经费投入
高校博士后经费投入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划拨的经费标准为8万元/人,除去工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支出,仍存在巨大缺口,更不用谈科研投入,在理工、医学的自然学科领域表现的更为明显。2013年以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有所提高,但是每年的批准数量十分有限。2015年全国的博士后科学基金获资助比例仅为33.7%,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博士后还是得不到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另外,受限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的限制,国内高校科研经费总量很大,但其中可用于开支科研人员薪金的部分十分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作导师对于博士后培养经费的投入。许多博士后进站时没有工作或者辞职进站,这些人在出站后仍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现行博士后激励政策所营造的吸引力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这导致许多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难以被吸收进博士后人才队伍当中。在当前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校博士后待遇与国外公司、高校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对本国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更何谈吸引国外人才。
三、完善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搭建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博士后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化管理。针对博士后管理中的许多日常性事务,例如进出站申请、基金申报、指标考核等,都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来完成,将繁琐重复的线下管理流程整合到线上处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要着力搭建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从博士后招收、在站管理到出站跟踪,做到博士后工作系统全覆盖,这样既有利于大家对共性问题的探讨与解答,方便管理人员和博士后人员的信息交流,省时省力,及时准确,还可以在各项工作开展前依托平台以短信、邮件等形式告知博士后本人,也可以对相关档案、文件进行数字化管理,快速生成各类报表,为制定相关政策规定提供依据。
(二)完善资助体系,加大经费支持
在当前国家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国家财政拨款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这就需要我们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着力构建国家、学校、招收单位、合作导师和社会“五位一体”的博士后经费资助体系,多管齐下解决博士后培养经费问题。当前高校招收的博士后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师招生也以招收科研项目助手为目的。从学校的角度看,优秀博士后人员的到来必然会大大促进本校的科研发展,因此放宽科研经费在此方面的限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朱江.创新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的管理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07-109.
[2] 李建华.中国博士后辉煌二十年,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17-18.
[3] 周琼.高校博士后人才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相互作用初探,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55-57.
[4] 冯支越.中国博士后制度沿革及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5-6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赵昕昊,1990年9月出生,男,籍贯辽宁大连,学历硕士研究生,职位科员,研究方向管理学。
通讯作者:付卓栋,1990年12月出生,男,籍贯辽宁瓦房店,学历硕士研究生,职位科员,研究方向管理学。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关键词:博士后工作;问题;思考
1985 年7 月,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在听取了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的建议后,拉开了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大幕。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博士后制度造就了大批的高水平人才,博士后招收的规模和类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国家主管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50061人,其中国家资助招收42508人,设站单位自筹经费招收107553人,累计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88023人。近三十年间,我国共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11家,覆盖了13大学科门类的全部110个一级学科,在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494家单位中,高等院校有350家,所占比例为70.85%,由于我国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大多设在高校,那么高校自然也就成为了我国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也逐渐显现,这一现状给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者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现状
30年的实践证明,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制度,是一条有利于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并制定了一整套优惠政策,如在户籍管理、人事关系转接、学科交叉等方面,打破了制度层面上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建立了人才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流动的环境与机制,大大推动了我国人才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制度的建立,也对人事制度改革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但是,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期创立起来的,这就使得我国的博士后管理制度留有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从博士后管理的循环周期来看,与博士生的培养类似,博士后管理分为进站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出站报告四个流程。按照招生类型的不同,博士后进站人员又分为流动站独立招收博士后、流动站与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和侧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师资博士后,为此还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博士后须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除了上述一些基本管理工作外,博士后管理还包括博士后科研项目管理、博士后生活补贴的发放等,这些都是目前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问题。
二、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一)博士后招收和进出站的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博士后政策的吸引力和生源质量较博士后制度创建之初有所下降,优秀博士后的招收难度加大。同时,博士后的招收工作随意性较大,并存在招生时间不固定的問题,这点与研究生招生工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难点,当一个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数量较多时,管理人员就必须反复与博士后人员沟通,这一工作持续全年。
(二)博士后经费投入
高校博士后经费投入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划拨的经费标准为8万元/人,除去工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支出,仍存在巨大缺口,更不用谈科研投入,在理工、医学的自然学科领域表现的更为明显。2013年以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有所提高,但是每年的批准数量十分有限。2015年全国的博士后科学基金获资助比例仅为33.7%,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博士后还是得不到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另外,受限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的限制,国内高校科研经费总量很大,但其中可用于开支科研人员薪金的部分十分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作导师对于博士后培养经费的投入。许多博士后进站时没有工作或者辞职进站,这些人在出站后仍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现行博士后激励政策所营造的吸引力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这导致许多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难以被吸收进博士后人才队伍当中。在当前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校博士后待遇与国外公司、高校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对本国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更何谈吸引国外人才。
三、完善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搭建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博士后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化管理。针对博士后管理中的许多日常性事务,例如进出站申请、基金申报、指标考核等,都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来完成,将繁琐重复的线下管理流程整合到线上处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要着力搭建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从博士后招收、在站管理到出站跟踪,做到博士后工作系统全覆盖,这样既有利于大家对共性问题的探讨与解答,方便管理人员和博士后人员的信息交流,省时省力,及时准确,还可以在各项工作开展前依托平台以短信、邮件等形式告知博士后本人,也可以对相关档案、文件进行数字化管理,快速生成各类报表,为制定相关政策规定提供依据。
(二)完善资助体系,加大经费支持
在当前国家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国家财政拨款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这就需要我们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着力构建国家、学校、招收单位、合作导师和社会“五位一体”的博士后经费资助体系,多管齐下解决博士后培养经费问题。当前高校招收的博士后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师招生也以招收科研项目助手为目的。从学校的角度看,优秀博士后人员的到来必然会大大促进本校的科研发展,因此放宽科研经费在此方面的限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朱江.创新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的管理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07-109.
[2] 李建华.中国博士后辉煌二十年,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17-18.
[3] 周琼.高校博士后人才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相互作用初探,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55-57.
[4] 冯支越.中国博士后制度沿革及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5-6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赵昕昊,1990年9月出生,男,籍贯辽宁大连,学历硕士研究生,职位科员,研究方向管理学。
通讯作者:付卓栋,1990年12月出生,男,籍贯辽宁瓦房店,学历硕士研究生,职位科员,研究方向管理学。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