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教育与学生心理的分析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gu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瑞克逊指出:对于学龄期的孩子,勤奋进取与自卑自贬是其成长中必经的发展矛盾。当孩子顺利发展时,他将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否则将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而且会使以后的成人生活同样充满彷徨迷失,缺乏目标。学习历程正是体现并推动这一矛盾的主要过程。可是,有一些孩子正面临着学习的困境,他们无法在学习中体会成功与喜悦,无法在学习中感受到灿烂的进步。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这些孩子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智商正常,智力无任何障碍,但对学习缺乏责任感,没有认可学习是自己成长的必需,学习是重要的,缺乏进取心。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表示怀疑,惧怕学习。
  第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无法将“学”与“玩”合理分配。
  第三,个性特点上任性、依赖。一方面拒绝家长的干涉,家长的建议很难听得进去;另一方面又依赖家长的“脑子”,以此来完成作业任务。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讲,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对孩子教育的松紧不一,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造成第一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另一方面是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而对孩子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正确引导。对于第二种现象,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学习不够关心,对孩子存在的现象没及时予以帮助,帮助他们安排好“学”与“玩”的时间,让孩子感性上认识“学”与“玩”是矛盾统一的:“学”得快,则额外时间多,“玩”得也痛快;“学”得不好,“玩”得也不好,甚至还要从睡觉吃饭中扣时间补偿;另一方面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是额外地布置过多的作业,希望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习成绩,但孩子却向反方向走了。
  因此,我们不难看到所谓的“学习负担”造成小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并非学习内容本身,而是不良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环境使得孩子失去学习动机,丧失了主动进取的能力,也就必然觉得学习枯燥乏味。所以,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对少年儿童个性的培养,注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
  在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这种关系,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了解在家表现,针对情况采取措施。作为家长更应该主动到校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工作,限事态于萌芽状态,切实担起家长的职责。可一部分家长往往是临渴才掘井,发现自己孩子落后很多了才来关心,表现为被动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长。让我们为共同的目标一道担负起对孩子的教育吧!
  作者单位:饶阳县大官亭镇孟岗学校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党对集体领导制度都非常重视,但不论从党的历史还是从现实中来看,违反党的集体领导制度的情况反复发生和相当普遍地存在,成为许多重大决策失误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
创新教育是当今新课改的重点。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多年的实践证明,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创新教育离不开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
改革现有的学生作文评语的写法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不仅能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修正错误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数学作为初中生学习的一门主课,历来受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重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们纷纷为孩子们报诸如辅导班等之类的方法来试图提高成绩,教师们也是费尽心思努力提高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事业必须以创新作为自己的基本品格和价值取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也是新形势下履行社科联
"自律"即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这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常规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从他律向自律转变。《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体验并理解基
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本身是顺着时间流逝的方向进行的。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去考察历史,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顺向考察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