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导学生开展猜想与假设是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训练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可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
1.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科学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初步猜想,此时,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对初步提出的猜想结果进行分析。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进行教学时,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这时,有个学生说:“摆锤越重摆动的速度越慢。”他的理由是:当人们手提重物走路时总要比手提轻物时费劲,速度也相对地要减慢。他身旁的一名学生马上站了起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反驳了这位同学的猜想。他认为“钩码(摆锤)越重,摆动的速度越快”这位学生的理由是: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物体下落时速度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那个学生还用了现场两个轻重不同的物体让它们同时下落来否定这个猜想的结果。在这个猜想中,教师就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来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预测。
2.肯定学生的猜想与假设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提出的假设符合事实时,教师马上点头同意,并且迅速把假设写在黑板上,而这条假设错误时,教师往往会紧锁眉头,不发表意见,让这位学生坐下。当一些学生提出的假设达到教师预期中的内容后,就会马上中止这一环节的教学,进入到实验设计和验证阶段。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凡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假设都是正确的,就是结论。试想,有了这样想法的学生还会有探究的欲望吗?在探究中,还会有失败的经历吗?要知道,在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是没有老师这样一个评判角色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教师则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假设。可以把孩子们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去证明它们的对错。证明错误,也是一个结论。
3.根据年龄特点提出要求
国外的一些科学课程标准注重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猜想与假设也有不同的标准要求,例如英国的科学课程标准将学生的科学探究分为四个层次,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也有不同的要求标准:第一阶段(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提出“在决定做什么之前先想一想可能会发生什么?”;第二阶段(小学中年级阶段)提出“当提出做什么的时候想想可能会发生什么,要收集什么样的证据,需要用什么设备和材料”;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到初中分阶段):提出“在恰当的地方,进行准备工作,并做出预言”。我们现在的科学课也是一样,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训练猜想与假设的前提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科学课程产生兴趣,消除焦虑等心理负担,从而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发挥,敢于做出假设。例如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的课堂实录中,有这样一段:
师: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
生:我想有两种可能,一个可能是老师搅拌过了,还有一个可能是隔了很长的时间。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老师放的酒精多。
生:老师可能是先放酒精,再放水。
师:噢,和你们倒的顺序正好反一反。
生:老师根本就没放水。
师:你有没有发现老师这个试管里的液体比烧杯里的酒精淡,我可以保证我是用的这个烧杯里的酒精……其实这位同学挺有想法的,多个心眼,没错。
生:我觉得你有可能没放水。颜色淡是因为试管比烧杯的玻璃厚,看起来酒精颜色会淡一些。
师:看来大家还在怀疑我啊,可我确实是把酒精和水混合了。
生:你可能是把颜料水装到试管里了。
师: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印象,我发誓,我也没有这么做!
其实,我们之所以为这一场面的出现叫好!不是因为这一场面本身有趣,而是透过这出“对峙”的表象给我们的启发,试想要是没有课堂上教师始终营造的那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是无法卷入如此真实的研究状态的。令人钦佩的不是学生对教师的怀疑,而是他们敢于当众给教师“难堪”,在学生咄咄逼人的背后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收稿日期:2011-02-23
1.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科学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初步猜想,此时,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对初步提出的猜想结果进行分析。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进行教学时,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这时,有个学生说:“摆锤越重摆动的速度越慢。”他的理由是:当人们手提重物走路时总要比手提轻物时费劲,速度也相对地要减慢。他身旁的一名学生马上站了起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反驳了这位同学的猜想。他认为“钩码(摆锤)越重,摆动的速度越快”这位学生的理由是: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物体下落时速度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那个学生还用了现场两个轻重不同的物体让它们同时下落来否定这个猜想的结果。在这个猜想中,教师就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来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预测。
2.肯定学生的猜想与假设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提出的假设符合事实时,教师马上点头同意,并且迅速把假设写在黑板上,而这条假设错误时,教师往往会紧锁眉头,不发表意见,让这位学生坐下。当一些学生提出的假设达到教师预期中的内容后,就会马上中止这一环节的教学,进入到实验设计和验证阶段。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凡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假设都是正确的,就是结论。试想,有了这样想法的学生还会有探究的欲望吗?在探究中,还会有失败的经历吗?要知道,在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是没有老师这样一个评判角色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教师则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假设。可以把孩子们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去证明它们的对错。证明错误,也是一个结论。
3.根据年龄特点提出要求
国外的一些科学课程标准注重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猜想与假设也有不同的标准要求,例如英国的科学课程标准将学生的科学探究分为四个层次,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也有不同的要求标准:第一阶段(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提出“在决定做什么之前先想一想可能会发生什么?”;第二阶段(小学中年级阶段)提出“当提出做什么的时候想想可能会发生什么,要收集什么样的证据,需要用什么设备和材料”;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到初中分阶段):提出“在恰当的地方,进行准备工作,并做出预言”。我们现在的科学课也是一样,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训练猜想与假设的前提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科学课程产生兴趣,消除焦虑等心理负担,从而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发挥,敢于做出假设。例如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的课堂实录中,有这样一段:
师: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
生:我想有两种可能,一个可能是老师搅拌过了,还有一个可能是隔了很长的时间。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老师放的酒精多。
生:老师可能是先放酒精,再放水。
师:噢,和你们倒的顺序正好反一反。
生:老师根本就没放水。
师:你有没有发现老师这个试管里的液体比烧杯里的酒精淡,我可以保证我是用的这个烧杯里的酒精……其实这位同学挺有想法的,多个心眼,没错。
生:我觉得你有可能没放水。颜色淡是因为试管比烧杯的玻璃厚,看起来酒精颜色会淡一些。
师:看来大家还在怀疑我啊,可我确实是把酒精和水混合了。
生:你可能是把颜料水装到试管里了。
师: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印象,我发誓,我也没有这么做!
其实,我们之所以为这一场面的出现叫好!不是因为这一场面本身有趣,而是透过这出“对峙”的表象给我们的启发,试想要是没有课堂上教师始终营造的那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是无法卷入如此真实的研究状态的。令人钦佩的不是学生对教师的怀疑,而是他们敢于当众给教师“难堪”,在学生咄咄逼人的背后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收稿日期:201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