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台了很多措施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这其中包括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和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从而增加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为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笔者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调研,发现农村家长对学生课后教育缺乏明确的计划和正确的引导,有的甚至没有能力对子女进行基本的指导,而且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据笔者近五年的摸底调查,我所处海会镇小学每学年有小学生2000余人,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35%~42%。留守儿童又多是隔代监护,祖辈普遍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且自身受教育不多和观念陈旧,难以有效指导和引导儿童进行学习和合理地利用课后时间,忽略了儿童的教育。因此,如何有效地安排农村儿童的课外时间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现代文明中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和激烈的竞争格局,不仅要求人应该拥有良好的知识和技能素养,更要求人应该具备优秀的人格素养,即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习惯。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讲,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它只是给发展提供一种物质基础,而环境(包括外界的教育影响)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就像德国诗人海涅所说:“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有可能是跳蚤。”小学生由于正处在发育成长的初始阶段,他们的体力与智力发展得还不成熟、经验积累还不丰富、考虑问题不十分全面,在心理上又表现为明显的动荡性,因此学习和行为需要加以规范和指导。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特别是农村那些缺乏优势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的儿童,对以后的生活将有百利而无一害。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也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这些专职人员在长时间和学生接触中对如何培养和教育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科学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同时又能够依据自己的权威说服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和合理化。同时,小学生有着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即对教师怀有特殊的信赖感,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这就是所谓的小学生的“向师性”。因此,农村小学教师在提高课题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关心学生课堂之外的表现,发挥自身在课堂之外的影响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教育和指导,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集体座谈、个别访问,帮助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亲情观和远大的理想。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
第二,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超前的教育意识和科学的教养方法,会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陶行知曾提倡教师要爱满天下——“男教师要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要学做爱迪生的母亲”。因此农村小学应该将工作做扎实和做深入。首先可以通过家访熟悉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调查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了解学生的课后行为和表现。然后加强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并向他们传递和推广教育儿童的经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对于留守儿童和经指导后表现仍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可以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帮扶教师与他们进行最直接的互动,随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由于农村小学教师中很大一部分是当地的居民,具有地理和人文上的优势。另外,农村儿童均身处具有血缘关系和家族关系的人文环境中,较适合群抓共管。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这种优势资源,以村为单位设立教育学习示范点,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指导,“代替家长”对学生的心理、生理予以辅导,对性格孤僻或成绩落后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通过这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可以保证儿童受教育的持续性。
第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增长学生的见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据一个关于城乡孩子阅读状况的简单调查显示: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在课外阅读上基本保持一致的兴趣与渴求,但在书的来源、拥有量和在课外书籍的资金投入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其中,每学期看完5~10本书的比例:城镇孩子为59.2%,农村孩子只有16.5%;在买课外书的投入上,大约有87%的城镇孩子每学期达到了50~200元,而同等情况在农村孩子身上仅为19.6%;在课外书的拥有量上,城镇孩子的存书量人均超过20本,而农村孩子超过该量的仅为3.2%。另外,在孩子们喜欢阅读和已经阅读的书籍类型上,农村孩子中有67.3%的人选择童话书,而很少有其他的选择,对中外名著的阅读更寥寥无几;而城镇孩子则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这说明农村孩子在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的欠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农村学校普及建设好阅览室或在居委会健全农家书屋,全天候开放,这是陶冶学生性情和提高学识的有效手段。
第五,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学习实践(例如建立劳动基地、手工制作室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和巩固课题教育的成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大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为今后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笔者从所在区域近三年农村儿童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中了解到,体质健康达标的合格率只有75%左右,并在逐年下降。这说明,当前农村儿童的身体素质发展,缺乏有效、持续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而造成农村儿童身体素质的滑坡。我认为可以将学校的体育场馆和相关体育设施在课后时间也向学生开放,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组建乒乓球队、篮球队、舞蹈团等各种学生社团,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第七,提高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素质。在当前的农村中,由于溺爱和家长包办,当前很多小学生懒惰,不愿吃苦,自理能力下降。因此需要加强家庭劳动教育,通过增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例如帮助家长打扫卫生、买东西、洗菜和学做饭等,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小学生独立生活和处理事务的能力。
孙中山说过:“一位小学老师的重要性不亚于一位大总统。”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也形象地说:“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心灵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我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因此,农村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学识,在课堂之外发挥积极广泛的作用。当然在农村教师付出的同时,也希望政府和全社会给予农村基础教育更多的扶持和关注,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进而提高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现代文明中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和激烈的竞争格局,不仅要求人应该拥有良好的知识和技能素养,更要求人应该具备优秀的人格素养,即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习惯。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讲,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它只是给发展提供一种物质基础,而环境(包括外界的教育影响)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就像德国诗人海涅所说:“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有可能是跳蚤。”小学生由于正处在发育成长的初始阶段,他们的体力与智力发展得还不成熟、经验积累还不丰富、考虑问题不十分全面,在心理上又表现为明显的动荡性,因此学习和行为需要加以规范和指导。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特别是农村那些缺乏优势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的儿童,对以后的生活将有百利而无一害。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也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这些专职人员在长时间和学生接触中对如何培养和教育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科学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同时又能够依据自己的权威说服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和合理化。同时,小学生有着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即对教师怀有特殊的信赖感,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这就是所谓的小学生的“向师性”。因此,农村小学教师在提高课题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关心学生课堂之外的表现,发挥自身在课堂之外的影响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教育和指导,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集体座谈、个别访问,帮助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亲情观和远大的理想。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
第二,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超前的教育意识和科学的教养方法,会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陶行知曾提倡教师要爱满天下——“男教师要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要学做爱迪生的母亲”。因此农村小学应该将工作做扎实和做深入。首先可以通过家访熟悉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调查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了解学生的课后行为和表现。然后加强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并向他们传递和推广教育儿童的经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对于留守儿童和经指导后表现仍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可以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帮扶教师与他们进行最直接的互动,随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由于农村小学教师中很大一部分是当地的居民,具有地理和人文上的优势。另外,农村儿童均身处具有血缘关系和家族关系的人文环境中,较适合群抓共管。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这种优势资源,以村为单位设立教育学习示范点,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指导,“代替家长”对学生的心理、生理予以辅导,对性格孤僻或成绩落后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通过这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可以保证儿童受教育的持续性。
第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增长学生的见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据一个关于城乡孩子阅读状况的简单调查显示: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在课外阅读上基本保持一致的兴趣与渴求,但在书的来源、拥有量和在课外书籍的资金投入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其中,每学期看完5~10本书的比例:城镇孩子为59.2%,农村孩子只有16.5%;在买课外书的投入上,大约有87%的城镇孩子每学期达到了50~200元,而同等情况在农村孩子身上仅为19.6%;在课外书的拥有量上,城镇孩子的存书量人均超过20本,而农村孩子超过该量的仅为3.2%。另外,在孩子们喜欢阅读和已经阅读的书籍类型上,农村孩子中有67.3%的人选择童话书,而很少有其他的选择,对中外名著的阅读更寥寥无几;而城镇孩子则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这说明农村孩子在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的欠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农村学校普及建设好阅览室或在居委会健全农家书屋,全天候开放,这是陶冶学生性情和提高学识的有效手段。
第五,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学习实践(例如建立劳动基地、手工制作室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和巩固课题教育的成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大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为今后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笔者从所在区域近三年农村儿童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中了解到,体质健康达标的合格率只有75%左右,并在逐年下降。这说明,当前农村儿童的身体素质发展,缺乏有效、持续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而造成农村儿童身体素质的滑坡。我认为可以将学校的体育场馆和相关体育设施在课后时间也向学生开放,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组建乒乓球队、篮球队、舞蹈团等各种学生社团,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第七,提高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素质。在当前的农村中,由于溺爱和家长包办,当前很多小学生懒惰,不愿吃苦,自理能力下降。因此需要加强家庭劳动教育,通过增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例如帮助家长打扫卫生、买东西、洗菜和学做饭等,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小学生独立生活和处理事务的能力。
孙中山说过:“一位小学老师的重要性不亚于一位大总统。”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也形象地说:“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心灵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我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因此,农村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学识,在课堂之外发挥积极广泛的作用。当然在农村教师付出的同时,也希望政府和全社会给予农村基础教育更多的扶持和关注,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进而提高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