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 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一、实践感悟
1.实际操作(发放新本子)
师:(给同桌两个人每人发3个算术本。)一人发3本,两个人一共要发几本呢?
生:6 本。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3 3=6。
师:3个人一共要几个本子?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3 3 3=9。
师:4个人呢?
生:3 3 3 3=12。
2.感悟乘法
师:如果是20个人呢?你能很快想办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用加法,3 3 3 3……(生边说师边板书,师的板书跟不上生说的速度,下面有生说:到底有几个3?)
生:20个3相加。
师:怎么表示?
生:写20个3连加。
师:老师佩服你的耐心。有没有其他表示法?
(一生到黑板上写)3 3 3 3…… 3 20个3
生:可以用乘法,3×20或20×3。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暑假时,我把二年级的书借来看过了,所以知道可以用乘法来算。
师:你真了不起!已知道用3×20或20×3来表示,这里的“3”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3×20”表示什么?(生答略)
师:(指着“×”)这个符号就叫乘号。
二、认识乘法
1.改写算式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的写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比如2个3相加,我们可以怎样用乘法来表示呢?
生:2×3=6或3×2=6。
师:刚才的这些加法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选一题试试看,写在练习纸上。
(生交流:我写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写)
师:4×3、3×8分别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2.观察发现
师:(指板书)仔细观察、比较这些加法和乘法算式,它们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相同的是都有一个3,表示一个人发3个本子。
生:都是几个几相加。
生:不同的是,3的个数不一样。
生:也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不一样。
生:乘法比加法的算式短。
师:小朋友们的观察能力真强!发现了这么多秘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表示,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乘法。
3.自己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师: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你能再写出一个吗?请你先写一个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然后,把自己写的算式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5 5 5 5 5 5写成乘法5×6或6×5。
师:为什么写成5×6或6×5?
生:因为有6个5相加。
4.体会乘法的简便
师:如果想知道我们全班45个小朋友一共要发多少本新本子,该怎么列式?
生:每人有3个本子,45个3相加用乘法表示是45
×3。
师:如果用加法做,你觉得怎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呢?为什么?
生:乘法写起来快,一看就知道是几个几相加……
师:是啊,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 第一层次:把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明确必须是相同数相加才能用乘法表示。)
2. 第二层次:摆一摆,写一写。
其中有一题是:4×3怎么用图、动作或学具表示?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学生用各自的方法表示,有的画图、有的用文字、有的拍手表示、有的摆上了学具……
【案例分析】
一、从学生“经验”入手,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对“乘法”的引入,基于部分学生对“乘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又是刚开学不久要发新本子,老师直接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景发作业本来引入,采用单刀直入法,节省时间,简洁明了。把握适宜的教学切入点,抛出挑战性的问题:20个3相加该怎么写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展示各种表示方法,当用加法很麻烦的时候自然就生成了乘法算式。正是由于找到了教学的准确切入点,抓住乘法的生活原型,充分发掘学生的差异资源,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漫无边际的探究,而是生动、高效地拓展原有经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凸显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二、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引发有效“思考”
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合作交流、积极调控相结合。例如,当学生模仿着写完乘法算式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仔细观察、比较这些加法和乘法算式,它们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价值,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便,设置问题情境:如果想知道我们全班45个小朋友一共要发几个本子,该怎么列式?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思考、比较的过程,在对比中切实体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运算,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我们的课堂到底需要什么,从这节课我深刻感到:高效数学课堂应该是过程简洁、思路清晰的,扣紧“主线”,层层推进,清新、自然,娓娓道来,只有在简约的课堂中,我们才可能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空间,才能给自己更多的解放,在课堂中才可能有“闲暇”去琢磨孩子们的所想所思,去关注孩子的独特发现与另类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心真正地“牵挂”课堂中的主人——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预约更多的美丽与精彩!这样的数学课,才能给学生留下趣的回忆、美的享受、新的追求!
一、实践感悟
1.实际操作(发放新本子)
师:(给同桌两个人每人发3个算术本。)一人发3本,两个人一共要发几本呢?
生:6 本。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3 3=6。
师:3个人一共要几个本子?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3 3 3=9。
师:4个人呢?
生:3 3 3 3=12。
2.感悟乘法
师:如果是20个人呢?你能很快想办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用加法,3 3 3 3……(生边说师边板书,师的板书跟不上生说的速度,下面有生说:到底有几个3?)
生:20个3相加。
师:怎么表示?
生:写20个3连加。
师:老师佩服你的耐心。有没有其他表示法?
(一生到黑板上写)3 3 3 3…… 3 20个3
生:可以用乘法,3×20或20×3。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暑假时,我把二年级的书借来看过了,所以知道可以用乘法来算。
师:你真了不起!已知道用3×20或20×3来表示,这里的“3”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3×20”表示什么?(生答略)
师:(指着“×”)这个符号就叫乘号。
二、认识乘法
1.改写算式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的写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比如2个3相加,我们可以怎样用乘法来表示呢?
生:2×3=6或3×2=6。
师:刚才的这些加法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选一题试试看,写在练习纸上。
(生交流:我写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写)
师:4×3、3×8分别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2.观察发现
师:(指板书)仔细观察、比较这些加法和乘法算式,它们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相同的是都有一个3,表示一个人发3个本子。
生:都是几个几相加。
生:不同的是,3的个数不一样。
生:也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不一样。
生:乘法比加法的算式短。
师:小朋友们的观察能力真强!发现了这么多秘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表示,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乘法。
3.自己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师: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你能再写出一个吗?请你先写一个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然后,把自己写的算式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5 5 5 5 5 5写成乘法5×6或6×5。
师:为什么写成5×6或6×5?
生:因为有6个5相加。
4.体会乘法的简便
师:如果想知道我们全班45个小朋友一共要发多少本新本子,该怎么列式?
生:每人有3个本子,45个3相加用乘法表示是45
×3。
师:如果用加法做,你觉得怎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呢?为什么?
生:乘法写起来快,一看就知道是几个几相加……
师:是啊,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 第一层次:把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明确必须是相同数相加才能用乘法表示。)
2. 第二层次:摆一摆,写一写。
其中有一题是:4×3怎么用图、动作或学具表示?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学生用各自的方法表示,有的画图、有的用文字、有的拍手表示、有的摆上了学具……
【案例分析】
一、从学生“经验”入手,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对“乘法”的引入,基于部分学生对“乘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又是刚开学不久要发新本子,老师直接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景发作业本来引入,采用单刀直入法,节省时间,简洁明了。把握适宜的教学切入点,抛出挑战性的问题:20个3相加该怎么写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展示各种表示方法,当用加法很麻烦的时候自然就生成了乘法算式。正是由于找到了教学的准确切入点,抓住乘法的生活原型,充分发掘学生的差异资源,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漫无边际的探究,而是生动、高效地拓展原有经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凸显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二、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引发有效“思考”
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合作交流、积极调控相结合。例如,当学生模仿着写完乘法算式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仔细观察、比较这些加法和乘法算式,它们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价值,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便,设置问题情境:如果想知道我们全班45个小朋友一共要发几个本子,该怎么列式?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思考、比较的过程,在对比中切实体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运算,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我们的课堂到底需要什么,从这节课我深刻感到:高效数学课堂应该是过程简洁、思路清晰的,扣紧“主线”,层层推进,清新、自然,娓娓道来,只有在简约的课堂中,我们才可能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空间,才能给自己更多的解放,在课堂中才可能有“闲暇”去琢磨孩子们的所想所思,去关注孩子的独特发现与另类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心真正地“牵挂”课堂中的主人——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预约更多的美丽与精彩!这样的数学课,才能给学生留下趣的回忆、美的享受、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