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学生能在丰富的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这只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方面。而通过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具体体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有趣的图形"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注重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创设生活情境,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面向生活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
数的计算、统计活动的学习素材,可以选取玩具、文具、食品或动物的图片等;与此同时,天真爱幻想也是学生的天性,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小谜语也是他们乐于接受与愿意思考的内容! 通过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拓宽了学生研究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有趣的图形的教学时,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等,怎么去分辨它们也就够了,而现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关注学生得到了什么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鼓励交流合作,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使每一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经历。
课堂上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但毕竟他在参与。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关注问题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创造出开放型的师生关系,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的生命力得到真实的体现。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如果把圆形的纸四角剪成弧形可能变成一个正方形"。随即又有学生说"在一个长方形里还能剪出一个圆呢,在三角形里也能"。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暴露出不同的思维,才能确保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
这实际上体现了师生间的互相尊重。比如课堂上到精彩处时学生自发地、真诚地为同学鼓掌。教师的身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来帮帮他?""你的想法真棒!"这些话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赞扬都是发自内心的,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在学生精彩的回答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一石击起千层浪,应抓住机会,创设情境并再一次让学生合作探究。
三、尊重个性差异,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选择,没有教师的强加和指令,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主体的自主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自主的情感投入,自主的内在动力,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成功的愉悦,从而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成性的教学能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的,教学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得到了什么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常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从而导致学生不能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得不到较快的发展。为了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融洽"的问题情境,激起矛盾,促使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力源。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理解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主体参与活动经验的"主观性知识",并且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体验数学的探索过程及其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而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有趣的图形"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注重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创设生活情境,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面向生活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
数的计算、统计活动的学习素材,可以选取玩具、文具、食品或动物的图片等;与此同时,天真爱幻想也是学生的天性,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小谜语也是他们乐于接受与愿意思考的内容! 通过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拓宽了学生研究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有趣的图形的教学时,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等,怎么去分辨它们也就够了,而现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关注学生得到了什么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鼓励交流合作,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使每一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经历。
课堂上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但毕竟他在参与。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关注问题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创造出开放型的师生关系,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的生命力得到真实的体现。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如果把圆形的纸四角剪成弧形可能变成一个正方形"。随即又有学生说"在一个长方形里还能剪出一个圆呢,在三角形里也能"。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暴露出不同的思维,才能确保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
这实际上体现了师生间的互相尊重。比如课堂上到精彩处时学生自发地、真诚地为同学鼓掌。教师的身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来帮帮他?""你的想法真棒!"这些话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赞扬都是发自内心的,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在学生精彩的回答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一石击起千层浪,应抓住机会,创设情境并再一次让学生合作探究。
三、尊重个性差异,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选择,没有教师的强加和指令,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主体的自主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自主的情感投入,自主的内在动力,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成功的愉悦,从而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成性的教学能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的,教学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得到了什么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常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从而导致学生不能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得不到较快的发展。为了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融洽"的问题情境,激起矛盾,促使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力源。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理解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主体参与活动经验的"主观性知识",并且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体验数学的探索过程及其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而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