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文学作品阅读占了整个阅读内容的三分之二以上,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都不甚明了,造成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效率较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双重迷失
1.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当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未能考虑到文学作品教学和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与语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混为一谈,大而不当,没有针对一篇课文的一个课时来实实在在地找准一个具体的目标,从而导致语文课热热闹闹地上了那么多,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未相应地得到增长和提高。看似有目标,实则无目标。
2.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定位不明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是一篇课文,有20位语文教师来教,可能有30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但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就连同一个语文老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么去教这篇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从属于阅读教学,再从属于语文教学。在这样的关系中去考量,可以得知,文学作品教学,既有阅读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普遍性,更有其特殊性。如果说,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其承担的特定功能,就是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的能力。所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必须依据文学作品文本的特征、功能等。进一步说,具体到每一篇文学作品,还要考虑到这一文学作品属于哪一类型,每一类型下的哪一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文学作品文本具体的特征,生成合适的教学内容。
二、建构序列化、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体系
梳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仍然处在一个比较零乱的阶段,要么是就事论事,就一篇文章或一个点去讨论,要么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泛泛而谈。这样的讨论,貌似有理,但对指导实践,没有多大的效果。
我们认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确定应该努力做到系统梳理、整体规划、不断完善,力求构建序列化、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1.明确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阶段特征,做到序列化
许多人认为,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零散的,前后没有什么联系的。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语文工作者很难说清楚不同阶段的阅读教学有什么不同,如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和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不同之处,就是当前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当然有一些成果,但仍然没有一个成熟的解决方案。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的序列性,表现在学段之间的前后承接上。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应该是初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基础上的加深、扩展。比如,四言古诗(以《诗经》为代表)的教学,初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定位于感受四言古诗的语言魅力,理解诗中抒发的质朴情怀,领悟诗歌中的意蕴美。而高中四言古诗(以《诗经》为代表)的教学内容,可以定位于感受语言(四言诗句)的语言表现力,评价诗歌中表现出的先秦古人情感,探索诗歌的审美意蕴。
2.观照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审美功能,做到系统化
系统化的要求,首先是要从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属性)上整体观照。
(1)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决定了文学作品阅读的价值
审美功能是文学作品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功能。文学作品有其他的功能,但最根本的功能是审美功能。文学作品的其他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功能,都是通过审美功能实现的。这源于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即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2)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目的的审美合法性
文学作品的教学目的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理解就有对书面语言的理解。文学作品作为书面语言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理解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事物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对没文本的阅读,有其普遍性的规律。阅读理解不同的文本,既有文本阅读的普遍性规律,也有因文本的不同而成的特殊性。文本不同,其语言理解的形式、内容、特征也就不同。所以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应该是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即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
3.聚焦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提升,做到结构化
文学作品品类繁多,每一品类又有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每一个具體的文学文本,又是作者对生活的个性化表达。每一个文学文本就是一个特殊的具体。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些特殊的文本放在一个大致的文学作品体裁(形式)或内容(主题或情感类型)的框架之中去寻找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普遍性特征和个体(特殊)特征”,以一些典型性的作品为例子,在审美性理解这些典型性文本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审美)这类文本,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对于审美能力,我们可以做三个方面的分解。一是将能力作用的对象个体化,比如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可以按照对象具体化为阅读诗歌的能力、阅读散文的能力、阅读小说的能力、阅读戏剧的能力……再细分下去,可以分为阅读古代诗歌的能力、阅读现代诗歌的能力……再分,就可以分为阅读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古诗的能力、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能力、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古诗的能力、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的五言叙事诗的能力……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文学作品表现的内容(主题或情感类型)来细分阅读能力的类型。比如按照审美范围来分,我们可以把阅读能力分为阅读崇高主题作品的能力、阅读悲剧主题作品的能力、阅读喜剧主题作品的能力……
再者,如果按照审美活动的结构来分,可以分为文学形象的感受能力、文学情感的体验能力、文学价值的判断能力、文学意蕴的发掘能力……再细分,则可以分为文学朗读能力、画面想象能力、节奏知觉能力……
按照这样交叉分类,就如一个多维度的分类结构,在多个维度的夹面交错,就构成了一个个具体的阅读能力点。这些阅读能力点的总和,就构成了总体意义上的阅读能力。也就是说,无论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还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思想的启迪,都要有结构化的要求,方能达到训练、提升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目的。
一、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双重迷失
1.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当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未能考虑到文学作品教学和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与语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混为一谈,大而不当,没有针对一篇课文的一个课时来实实在在地找准一个具体的目标,从而导致语文课热热闹闹地上了那么多,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未相应地得到增长和提高。看似有目标,实则无目标。
2.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定位不明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是一篇课文,有20位语文教师来教,可能有30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但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就连同一个语文老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么去教这篇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从属于阅读教学,再从属于语文教学。在这样的关系中去考量,可以得知,文学作品教学,既有阅读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普遍性,更有其特殊性。如果说,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其承担的特定功能,就是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的能力。所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必须依据文学作品文本的特征、功能等。进一步说,具体到每一篇文学作品,还要考虑到这一文学作品属于哪一类型,每一类型下的哪一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文学作品文本具体的特征,生成合适的教学内容。
二、建构序列化、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体系
梳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仍然处在一个比较零乱的阶段,要么是就事论事,就一篇文章或一个点去讨论,要么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泛泛而谈。这样的讨论,貌似有理,但对指导实践,没有多大的效果。
我们认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确定应该努力做到系统梳理、整体规划、不断完善,力求构建序列化、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1.明确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阶段特征,做到序列化
许多人认为,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零散的,前后没有什么联系的。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语文工作者很难说清楚不同阶段的阅读教学有什么不同,如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和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不同之处,就是当前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当然有一些成果,但仍然没有一个成熟的解决方案。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的序列性,表现在学段之间的前后承接上。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应该是初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基础上的加深、扩展。比如,四言古诗(以《诗经》为代表)的教学,初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定位于感受四言古诗的语言魅力,理解诗中抒发的质朴情怀,领悟诗歌中的意蕴美。而高中四言古诗(以《诗经》为代表)的教学内容,可以定位于感受语言(四言诗句)的语言表现力,评价诗歌中表现出的先秦古人情感,探索诗歌的审美意蕴。
2.观照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审美功能,做到系统化
系统化的要求,首先是要从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属性)上整体观照。
(1)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决定了文学作品阅读的价值
审美功能是文学作品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功能。文学作品有其他的功能,但最根本的功能是审美功能。文学作品的其他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功能,都是通过审美功能实现的。这源于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即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2)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目的的审美合法性
文学作品的教学目的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理解就有对书面语言的理解。文学作品作为书面语言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理解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事物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对没文本的阅读,有其普遍性的规律。阅读理解不同的文本,既有文本阅读的普遍性规律,也有因文本的不同而成的特殊性。文本不同,其语言理解的形式、内容、特征也就不同。所以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应该是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即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
3.聚焦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提升,做到结构化
文学作品品类繁多,每一品类又有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每一个具體的文学文本,又是作者对生活的个性化表达。每一个文学文本就是一个特殊的具体。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些特殊的文本放在一个大致的文学作品体裁(形式)或内容(主题或情感类型)的框架之中去寻找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普遍性特征和个体(特殊)特征”,以一些典型性的作品为例子,在审美性理解这些典型性文本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审美)这类文本,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对于审美能力,我们可以做三个方面的分解。一是将能力作用的对象个体化,比如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可以按照对象具体化为阅读诗歌的能力、阅读散文的能力、阅读小说的能力、阅读戏剧的能力……再细分下去,可以分为阅读古代诗歌的能力、阅读现代诗歌的能力……再分,就可以分为阅读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古诗的能力、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能力、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古诗的能力、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的五言叙事诗的能力……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文学作品表现的内容(主题或情感类型)来细分阅读能力的类型。比如按照审美范围来分,我们可以把阅读能力分为阅读崇高主题作品的能力、阅读悲剧主题作品的能力、阅读喜剧主题作品的能力……
再者,如果按照审美活动的结构来分,可以分为文学形象的感受能力、文学情感的体验能力、文学价值的判断能力、文学意蕴的发掘能力……再细分,则可以分为文学朗读能力、画面想象能力、节奏知觉能力……
按照这样交叉分类,就如一个多维度的分类结构,在多个维度的夹面交错,就构成了一个个具体的阅读能力点。这些阅读能力点的总和,就构成了总体意义上的阅读能力。也就是说,无论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还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思想的启迪,都要有结构化的要求,方能达到训练、提升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