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频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但无法摆脱文化差异,拉近人与人的心灵的距离。现阶段,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过度“文化定型”的固定特质观,并由此产生了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悖论。本文主要针对跨文化交际悖论进行分析与思考,并通过动态过程观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有机融合,来寻找跨文化交际悖论的突破口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悖论;固定特质观;文化定型;动态过程观
引言:跨文化交际学自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美文化交流而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悖论逐渐进入到学界的研究领域中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加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而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人们往往倾向于运用更加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概括。这样的概括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法准确认知文化的流动性特点,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跨文化交际悖论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其研究的主要方面在于文化差异,其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推动不同文化环境的交流与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概括与总结,就必然运用文化定型的方式,而过度的文化定型会给具有差异性的文化环境带来刻板印象,产生文化的固定特质观。固定特质观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妨碍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与沟通,在架设沟通桥梁的同时,又构筑文化壁垒,这就是跨文化交际悖论。
二、文化悖论中的固定特质观
在社会学意义上,所谓固定特质观,是将文化看做内在结构固定不变的实体,在这种观点看来,文化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文化是连贯的意义系统,其意义围绕着文化的核心主题展开;第二,文化体系是一个闭环系统,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理界线,文化等同于国家与民族;第三,文化是相对稳定的,是文化环境下个体行动的决定因素,直接塑造了个体行为。
固定特质观将国家、民族层面上的文化放在宏观、静态的维度上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文化具有同质性,可以用“民族性格”来划分,同样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行为高度一致。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方便文化差异的宏观角度分析。然而,固定特质观对于不同文化的差异通常是直接站在国家或民族的层面来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这就过于夸大了文化的同质性,简化了文化的内化过程,过度夸张了文化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决定性作用。
固定特质观下的跨文化研究,简单粗暴,具有很多缺陷。然而即便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观逐渐趋向多元化的今天,固定特质观仍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大行其道,其内在缺陷与功能范围方面的限制也逐渐凸显出来。
(一)固定特质观的内在缺陷
人们对于固定特质观的质疑主要针对文化界限、二元文化现象和文化的内部差异。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缩短了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的时间与空間,人们所面对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原本的小范围领域内的文化,转而需要就更加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与了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日趋紧密的联系逐渐模糊并消弭了文化边界,使得文化更加富有流动性,也使得文化逐渐超脱了地域、国界和语言文化范围。固定特质观将文化限定在国家与民族层面进行分析,不利于对文化本质的挖掘。在固定特质观的影响下,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者只是刻板、固定地遵循统一性原则对文化进行描述与分析。
(二)固定特质观的功能缺陷
在功能范围方面来看,固定特质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宏观文化的差异,将文化环境下的个体行为归结为宏观文化的影响,进而忽略了宏观文化内部的个体差异性。固定特质观过度夸大个体文化差异在文化环境中的重要性,忽略了“文化框架切换”中,文化交际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跨文化交际悖论的突围路径
超脱跨文化交际悖论,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从文化的本质出发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以下四点:
(一)尊重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全球一体化时代,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不断碰撞与交流融合,文化已经渐趋多元化发展态势,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应当尊重文化的多元发展,尊重跨文化交际者的多元文化身份。
(二)注意文化差异的区别性特征
“群体”与“个体”都是相对的概念,一定数量基础的个体所产生的群体意识和行为特征才具有文化方面的归纳与概括意义。群体文化的差异化体征是一种仅供参考的信息,是一种概率性事件,不能用以做精准分析。
(三)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排除个体差异
在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环境下的文化语境,排除个体差异,并依据一定的个体行为的统一性,从“群体文化”的层面上来进行审视。在进行交际行为的跨文化研究时,需要首先考虑交际对象和交流话题,而不是“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界线。例如,在国际会议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代表在进行会议交流的时候,其交流内容往往同时属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领域。
(四)着眼于交际者的多元文化身份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时,需要研究者着眼于交际者的多元文化身份,因时制宜,考虑新媒体时代下的新文化群体,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对于文化环境下的个体差异化特质有个更加清醒的认知[1]。
(五)运用动态过程观来进行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中对于文化的过度定型产生了固定特质观,而固定特质观又对跨文化研究悖论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要想突破跨文化研究悖论,需要研究者摆脱固定特质观的束缚,运用动态过程观来进行研究。
动态过程观是将文化定义为更加松散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固定群体的认知结构。动态过程观相较于固定特质观而言,更加灵活和自由,它认同了文化的流动性,摒弃了文化的内部一致性假设,更加松散地看待文化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动态过程观认为,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种文化中传播范围更广、更加容易认知的知识体系上,将文化差异限定在特定的领域建构差异上面。
同时,动态过程观更加强调文化知识分布的不均衡性,强调要从国家、地区、民族和语境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认同个体行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解释了文化环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对文化环境下的个体进行性别、年龄、宗教、民族、家庭背景、收入情况、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运用动态过程观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进行抽样调查,从而更好地对国家、地区、民族、语境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超脱地理环境、国别和民族界线,对文化交流的流动性形成清醒的认知[2]。
结语:当今时代,在进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就“跨文化交际悖论”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悖论体现了认知世界与认识自我的矛盾,体现了文化交流与文化桎梏之间的矛盾。要想超脱跨文化交际悖论,就需要研究者尊重文化的多元发展趋势,在研究中注意文化差异的区别性特征,但需要排除文化差异中的个体差异,在着眼于交际者的多元文化身份的同时,运用动态过程观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荟夷,林大津,谢朝群.论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三级递增式悖论——从“文化定型”到“群体性孤独”[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9:198-203.
[2]翁立平,顾力行.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悖论[J].中国外语,2014,03:85-90.
作者简介:张宏建(1993.03—),男,河南省信阳市人,学历:本科,毕业于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大学,研究方向:中美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悖论;固定特质观;文化定型;动态过程观
引言:跨文化交际学自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美文化交流而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悖论逐渐进入到学界的研究领域中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加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而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人们往往倾向于运用更加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概括。这样的概括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法准确认知文化的流动性特点,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跨文化交际悖论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其研究的主要方面在于文化差异,其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推动不同文化环境的交流与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概括与总结,就必然运用文化定型的方式,而过度的文化定型会给具有差异性的文化环境带来刻板印象,产生文化的固定特质观。固定特质观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妨碍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与沟通,在架设沟通桥梁的同时,又构筑文化壁垒,这就是跨文化交际悖论。
二、文化悖论中的固定特质观
在社会学意义上,所谓固定特质观,是将文化看做内在结构固定不变的实体,在这种观点看来,文化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文化是连贯的意义系统,其意义围绕着文化的核心主题展开;第二,文化体系是一个闭环系统,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理界线,文化等同于国家与民族;第三,文化是相对稳定的,是文化环境下个体行动的决定因素,直接塑造了个体行为。
固定特质观将国家、民族层面上的文化放在宏观、静态的维度上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文化具有同质性,可以用“民族性格”来划分,同样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行为高度一致。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方便文化差异的宏观角度分析。然而,固定特质观对于不同文化的差异通常是直接站在国家或民族的层面来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这就过于夸大了文化的同质性,简化了文化的内化过程,过度夸张了文化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决定性作用。
固定特质观下的跨文化研究,简单粗暴,具有很多缺陷。然而即便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观逐渐趋向多元化的今天,固定特质观仍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大行其道,其内在缺陷与功能范围方面的限制也逐渐凸显出来。
(一)固定特质观的内在缺陷
人们对于固定特质观的质疑主要针对文化界限、二元文化现象和文化的内部差异。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缩短了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的时间与空間,人们所面对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原本的小范围领域内的文化,转而需要就更加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与了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日趋紧密的联系逐渐模糊并消弭了文化边界,使得文化更加富有流动性,也使得文化逐渐超脱了地域、国界和语言文化范围。固定特质观将文化限定在国家与民族层面进行分析,不利于对文化本质的挖掘。在固定特质观的影响下,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者只是刻板、固定地遵循统一性原则对文化进行描述与分析。
(二)固定特质观的功能缺陷
在功能范围方面来看,固定特质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宏观文化的差异,将文化环境下的个体行为归结为宏观文化的影响,进而忽略了宏观文化内部的个体差异性。固定特质观过度夸大个体文化差异在文化环境中的重要性,忽略了“文化框架切换”中,文化交际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跨文化交际悖论的突围路径
超脱跨文化交际悖论,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从文化的本质出发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以下四点:
(一)尊重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全球一体化时代,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不断碰撞与交流融合,文化已经渐趋多元化发展态势,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应当尊重文化的多元发展,尊重跨文化交际者的多元文化身份。
(二)注意文化差异的区别性特征
“群体”与“个体”都是相对的概念,一定数量基础的个体所产生的群体意识和行为特征才具有文化方面的归纳与概括意义。群体文化的差异化体征是一种仅供参考的信息,是一种概率性事件,不能用以做精准分析。
(三)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排除个体差异
在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环境下的文化语境,排除个体差异,并依据一定的个体行为的统一性,从“群体文化”的层面上来进行审视。在进行交际行为的跨文化研究时,需要首先考虑交际对象和交流话题,而不是“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界线。例如,在国际会议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代表在进行会议交流的时候,其交流内容往往同时属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领域。
(四)着眼于交际者的多元文化身份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时,需要研究者着眼于交际者的多元文化身份,因时制宜,考虑新媒体时代下的新文化群体,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对于文化环境下的个体差异化特质有个更加清醒的认知[1]。
(五)运用动态过程观来进行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中对于文化的过度定型产生了固定特质观,而固定特质观又对跨文化研究悖论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要想突破跨文化研究悖论,需要研究者摆脱固定特质观的束缚,运用动态过程观来进行研究。
动态过程观是将文化定义为更加松散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固定群体的认知结构。动态过程观相较于固定特质观而言,更加灵活和自由,它认同了文化的流动性,摒弃了文化的内部一致性假设,更加松散地看待文化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动态过程观认为,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种文化中传播范围更广、更加容易认知的知识体系上,将文化差异限定在特定的领域建构差异上面。
同时,动态过程观更加强调文化知识分布的不均衡性,强调要从国家、地区、民族和语境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认同个体行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解释了文化环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对文化环境下的个体进行性别、年龄、宗教、民族、家庭背景、收入情况、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运用动态过程观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进行抽样调查,从而更好地对国家、地区、民族、语境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超脱地理环境、国别和民族界线,对文化交流的流动性形成清醒的认知[2]。
结语:当今时代,在进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就“跨文化交际悖论”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悖论体现了认知世界与认识自我的矛盾,体现了文化交流与文化桎梏之间的矛盾。要想超脱跨文化交际悖论,就需要研究者尊重文化的多元发展趋势,在研究中注意文化差异的区别性特征,但需要排除文化差异中的个体差异,在着眼于交际者的多元文化身份的同时,运用动态过程观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荟夷,林大津,谢朝群.论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三级递增式悖论——从“文化定型”到“群体性孤独”[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9:198-203.
[2]翁立平,顾力行.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悖论[J].中国外语,2014,03:85-90.
作者简介:张宏建(1993.03—),男,河南省信阳市人,学历:本科,毕业于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大学,研究方向:中美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