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幼儿教育的激励与发现方式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科学教育之“做中学”课题研究的开展,以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如何激发幼儿自主的探究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教育理论,已在全国各大幼儿园涌动成一股潮流。幼儿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都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并呈现出“观念更新、行动落实、成效显着”的勃勃生机。但是,总的说来,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想做而不敢做”、“敢做而没事做”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科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依然没有摆脱“呈现——注入”等旧有模式,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教学艺术有待全面提升是主要原因。“呈现——注入”是以教师有目的地呈现事物和现象,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知识和规律,让幼儿模仿知识和技能的一种传统式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重认知目标、轻情意目标,重活动结果、轻活动过程,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幼儿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立足教材多、关注幼儿少,象征性的提问多、启发引导少,个别表扬多、鼓励全体少;幼儿在活动中被动应答多、主动思考少,“学说”知识多、主动发现少,“学做”技能多,动手探索少。因此,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最终,较为普遍地形成了幼儿在活动中“无所事事”和“无动于衷”的尴尬状态。“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尽情地展现好奇心,其探究新鲜事物的热情有恰当的出口和认可,惟其如此,幼儿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的品质才能最终得以生根、发芽和开花。就此意义而言,创造出“激励——发现”模式,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并使其初步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激励——发现”模式的提出,旨在改变幼儿科学教育中,“呈现——注入”式的活动程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呈现——注入”式教学方法是把每一门学科肢解成相互没有关联的知识点来教授,“激励——发现”则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环环相扣,调动学生去探求与某一知识相关联的其他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结论和规律,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初步的体系性意识。既然“激励——发现”相比传统教学,更注重激发和引导幼儿探究某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激励——发现”模式的核心内容,因为,对于幼儿而言,好奇心意味着被吸引,意味着有兴趣,这是让幼儿脑子动起来的强大动力。教师从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设置疑问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必须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途径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的课堂上,孩子们才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和动口,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并快乐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惊奇地发现科学现象,自主地建构起属于幼儿的科学认识体系,初步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因此,“激励——发现”是依据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所施行的一种教育策略,“激励——发现”之“发现”,并不是要求幼儿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让他们通过主动探究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激励——发现”顺应幼儿好动心的需要,给幼儿充分的机会和适当的刺激,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从无知无能发展到有知有能。“激励——发现”之“激励”是为了满足他们喜欢称赞的特点,用积极的鼓励调动和保持幼儿的兴趣。兴趣可以振奋幼儿的智力,激发探索的积极性,产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有自信心,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强,自信心愈强,愈易产生探究冲动。
  在讨论交流时,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的不同探索能力与思维特点,鼓励幼儿交流,教师应当适时地引导幼儿勇敢地告诉大家自己的发现,欣喜地与同伴分享探索的喜悦,并提示他们,很多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同时帮助孩子们逐步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有勇气和信心结合自己的“课题”将探索进行到底,评价,指及时而客观地肯定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出的较强或特别的发现行为与能力,激发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葆有积极而持久的态度、情绪和情感,并使孩子们对主题活动怀有留念,期待着下次活动的到来,实现科学地可持续性地培养与激励。
  在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激励要巧妙而恰到好处;应设立开放式的弹性授课时间体制,因材施教,为探索兴趣意犹未尽的孩子提供时间和空间,继续他的探索,为他的系列性探索主动提供平台;教师还当以同伴的身份引导性地参与孩子的探索,并就个体间的探索能力差异,进行补差性激励,以促进集体里的每个孩子,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均能得到提高与发展,此亦谓“激励—发现”模式的建构原则和目的。
其他文献
少儿绘画创作辅导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一环。正确地进行少儿绘画的辅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作性思维。反之,辅导不当,还会抑制和妨碍学生美术学习的发展。以下大体分三个阶段谈谈如何开展少儿绘画的辅导。  一、注意观察,收集素材,展开想象  少儿绘画创作的过程,其实与成人搞绘画创作过程大同小异。在创作前,都需要深入观察与了解生活,目的都是为了收集创作的素材。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
期刊
摘要: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关键词:新理念;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思路中,关于“目标”作出了新的阐述,不仅将以往单纯独立的认知、技能、情感三部分进行重新整合,而且还提出了“过程性目标”,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
期刊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丰富多彩。其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具有显而易见的魅力,它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能够使文字变成画面,抽象的化为形象,复杂的变得简单,静态的变为动态,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随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引起了人们较多的思考。  近期,随着课改工作的大力实施,电教媒体普遍进入课堂。如何使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期刊
摘要:教学语言的语音应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教师发音要准确规范,节奏和谐,情真意切,音响适中,富于诱导性和启发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音艺术;规范;节奏;情感;适度  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教学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和载体,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语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期刊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中经常出现不等式应用题,不等式与方程结合,不等式与函数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应用题的类型,应用题更贴近于生活,但很多学生容易将方程应用题与不等式应用题混淆,或者在函数应用题中不能正确求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等,现将不等式(组)应用题归类总结出来,让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希望对同学们做不等式(组)应用题有所帮助。  一、利用关键文字列不等式(组)  此类题在题目中一定会出现关键字,比如:“大
期刊
摘要:“导学”是教师“教”的方式。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是引导、组织、扶助;“点教”是教师“讲”的方式。规定了教师要少讲、精讲、点讲。  关键词:导学点教;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随着课改的推进,高效课堂成为老师们普遍追求的目标。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变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使学生“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学校以构建主义教学为理论指导,以改变
期刊
摘要:初中政治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人格修养的重要课题,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作用,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怎么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新课改指导下如何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讨论分析,简要介绍了一些有效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对初中政治课堂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
期刊
摘要: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质量,是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实现师生沟通的感情纽带,教职人员在教学期间应用提问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本文简要探讨了课堂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对策,目的在于更好的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关键词:初中;
期刊
【摘要】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既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礼仪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德,是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幼儿时期是文明礼仪培养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是幼儿受到的最主要的教育,本文对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载体,也是重要的行为规范。在幼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