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设计学科教学创新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文化快速提升,高校设计学学科教育模式将随之改革,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不断需求,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创新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与特点入手,着重探索在高校设计学科教育中,创新实践的规律与方法,提出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相应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设计学科  创新  实践  专业能力
  【基金项目】“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实践的设计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7BKJGLX059);河南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设计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编号:[2017]-JKGHYB-007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4-0037-03
  一、创新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与现状
  在高校设计学学科教育中,创新设计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具有创新特色的设计实践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相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才能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创新实践教学作为设计学科教学中重要的途径与必然的选择,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但从当下我国的设计人才整体水平来看,创新实践教学对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没有得到高度的认识,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长期以来、设计学学科发展迅猛,全国大多数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研究生层次教育也大规模铺开,与此同时人才定位、培养计划、课程组织、实验实践平台资源等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创新实践教学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创新实践教学理论在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上,均不够系统;创新教育还未完全走出“喊口号”的层面;教学模式与方法缺少灵活性,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思维措施不到位,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意识;在学校和社会层面,实践机制和创新平台还未深入建立,可供学生进行实践、实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仍停留在书面知识掌握层面,同时也缺少参与社会实践的专业意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并强化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改革的难点。
  二、开展创新实践的必要性
  教学改革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正确理解改革的目的与意义是转变思想观念的核心,全面分析教学内容、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方法及措施是推进教学改革的保障。设计学科学生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重视设计实践的研究,没有实践的理论研究将流于形式。设计学学科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的理想范式。设计学科人才培养要突出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担负起设计方案、设计施工、设计组织的复合型任务,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在“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带动下,设计行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已日益凸显,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设计”创新设计已成为综合国力发展的主干力量,也是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动力。设计实践是设计学科教育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奠定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
  (一)设计专业实践性与创新性特点
  设计学是一门将应用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由于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在实际操作和实践过程中进入学习和设计的误区。所以作为艺术设计教育者,只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认识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做出真正优秀而实用的设计。设计之美首先要注重的就是设计之“新”。设计就是要不断的变化、创新,注入新的元素。因此它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创造活动。而设计之“新”存在不同层面,它既可以是被改造的也可以是创新的。但无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在高校设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
  (二)高校设计教育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虽然多次举办设计教育研讨会,研究相关问题,但也没解决根本性问题。目前高校设计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同质化较为普遍,特色不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足,训练与实际脱节严重,存在的问题仍未解决,毕业后还要大量的补课,这是设计教学改革的重点。
  1.学术活动缺乏积极性与科学性
  相关专业的学术活动不活跃,缺乏科学性。很多学生以完成作业为基准,与时代需求和行业标准脱轨,视野不够开阔,很难有好的创作思路。艺术设计类专业应培养现代化和艺术化的创新人才。在提升学生创新水平和创造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学习,不断进取的学习态度。同时学校也要建立具有时效性的课程体系,实施学科融合与交叉,作为设计教育专业院系,首先要做的是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能力掌握。继而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组织参加各类设计实践与设计比赛。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了解设计行业的前沿信息,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设计动向,通过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审美水平。
  2.忽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艺术设计作品的生命力在于新颖的艺术形式。学生自己的个性是艺术设计风格的基础。没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是平庸且无趣的。因此,艺术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独特的有关设计的行为习惯以及创造力。让学生能根据个人性格特点发挥他们的专长,这也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现在大多数的设计教育不能够很好的培养、甚至是保护学生的个性,不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性思维,更不用谈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设计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3.社会实践少且缺少目的性
  目前,设计类的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较少,许多高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与平台。对于学生来说,社会实践的目的性不够明確,且高校教育的实践机制与引导体系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达到最优水平,也无法更好的培养设计人才使其作品具有创新性。也缺乏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训,而只是强调“教”,忽视了“学与作”的互动关系。设计类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就必然不了解社会需求,更谈不上实践方法与解决问题能力,也设计不出新颖合理、符合高校以人为本的创新作品。其不合格的专业能力也失去了人才培养意义,丧失了服务社会优势。因此高校设计学科人才创新实践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培养专业能力的路径
  设计学学科发展中要借助丰富的资源,横跨工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与艺术学科交叉、进行资源整合,为实现多学科交叉发展、结合多种学科成果的设计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及培养条件,不断改良实践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践平台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和实践环节评价体系建设。同时增强国内外校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与潮流、以发展的眼光、国际化的视野回望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依托,以设计实践相结合为特色。因此,要以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为途径,使学生掌握设计创新的方法、构建服务于设计实践的设计理论体系,延展设计教育的专业价值,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具备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一)完善教学机制
  1.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实现互补与协作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崇高理想,基于共同目标,知识结构互补,具有团结协作能力的业务团队。既要突出教师的个人工作能力,同时也要强调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合作。以团队为基础的师资建设有助于在团队成员和成员之间发挥协同作用,也能满足学生对于教学过程及知识点的需求。对于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最终构建一个基于艺术设计的课程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支持。一支优秀的设计专业教师团队,应该结合艺术设计行业特点,由不同学科方向的拔尖人才组成,分别具备相应学科方向的知识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
  2.加强创新实践理论研究
  首先,要了解相关实践类课程的特点,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随着教学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应该不断更迭教学内容与形式,并在教学手法上注重与时俱进,给予实践课程时代内涵。其次,注重创新教学管理的全面性及系统性,从教学方案与计划的制定、到实践教学的任务、目的、形式与具体要求,如指导教师针对实践教学实施的组织与安排、实践的方式与方法、学生实践报告的完成以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在制定方案时均要达到科学、客观、完善。实践教学阶段完成后的成果汇报以及成果展览,成果的总结与评议和考核等应严格操作,保证质量。各环节之间形成一个整体,进而保证实践环节运行的正常开展。教学管理应注重关键环节,从实践教学的目的、内涵、形式、具体内容到实践方式等方面系统的建立管理组织。最后是加强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形成实践教学理论成果,指导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提供实践平台
  1.依托“双创”比赛
  依托相关行业活动和学校专业竞赛,构建学生可以参与的创新型创业实践平台,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感和创新意识。组织学校,学院和专业部门的相关学术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性比赛,国家和省级创新和创业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等。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相关活动并达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最终目标。通过课程与相关学科竞赛的有效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和创新能力,而且拓宽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思路。从而实现专业实践教学整体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依托真实项目
  依托实际项目教学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突出项目的实用性,真实性。结合培训计划,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将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联系起来,深化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在实际项目实践中促进设计能力的提高和动手习惯的养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艺术设计实战演练,开展校外实际项目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教学,选择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制作。让学生从实际项目中体验设计的魅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能够带领学生“走出去”深入社会实践,同时把优秀的经验和理念“请进来”。
  3.引入双师制的教学培养方式,整合校内外师资教育资源
  双师制教学培养模式是指将学校教师与行业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学科教学体系。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实践艺工结合的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和客户,企业和学校实现多方联动。积极推动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开展项目设计。引入联动项目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国内外教师的专业优势,还可以得到校内导师和校外行业专家的双重指导。同时,在双师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中,也可以结合学科教育建设的需要,着重引入高水平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行业专家学者前来教授和指导教学,聘请业内知名设计师参与学科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充实和丰富校内师资力量。此外,还可以与一些相关的设计专业协会和行业组织进行项目教师培训和互动教学。实现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的互补,使校外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有效地与校内导师合作,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三位一体的目标。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专业能力提升的保障、设计学的核心是创新设计、创新思路、创新实践、创新体验,是创造社会财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设计不仅仅停留在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层面,更重要的是物质转化的成果推广和应用,因此转化的过程需要实践,需要科学的印证,需要制造手段和转化途径的系统性实施。不难看出设计学是一门涵盖艺术、工学、心理学、经济学、生理学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共进已成为大趋势。设计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學科,在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建立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人才培养层面,不仅要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提升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更要设计方案落地,实施生产转化,服务国家建设与民生。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掌握技术转化、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践环节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罗赞·萨玛森,马拉·埃尔马诺.关键创造的艺术:罗得岛设计学院的创造性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的普及,改变了以往小学教育的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培育,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强调中小学教育中应当更加重视德育教育,这为中小学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有关知识内容,真正意义上做到立德树人。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基于立德树人来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是为今后的学习成长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小学时期的班级管理对于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良好的班级管理才能够促进小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肩负着主要的责任,虽然在小学管理方面班主任做出了众多的努力和尝试,但是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本篇文章就小学班主任管理质量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管理质量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期刊
【摘要】中国历来是国际礼仪的倡行者,从小开始就注重礼仪文化的培养教育。伴随着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国开启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示范先行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宗旨已经成为了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语文课程是作为基本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课程,被贯穿于小学教育、中高级教育和大学教育以及更深层次的教育。而小学语文更是基础的敲门砖,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合德育思想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理论知识基础,贯穿于历史学习全过程,也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观,增强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 唯物史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5-0127-02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该学科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下,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事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校教育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之外,更加强了对学生德育教育及综合素养的培养。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积极开展德育教育的理念,是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将德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实现教书育人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能力,提升我们的教学效率。在当前社会当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想要提升我们的教学效率,还是应当进行具体的创新,寻找新的路径,从而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
期刊
【摘要】随着英语重要性的日渐突出,大学课堂除了强调大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更是对其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开设英语实践课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大学生应用英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式。“翻转课堂”本质在于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故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实践课更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翻转课堂其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的特点,符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实践课与线下专项课程协同展开,并与线上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4-0049-02  2016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  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教学要走向
期刊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备受关注,为了体现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及优势,老师需要关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筛选以及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更多创造性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相联系,保障学生在主动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之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此,本文以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为分析对象,了解幸福教育背景之下这一工作的方法以及策略,以期为构建高效课堂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课之中,从而使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培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障。本文从智慧学习环境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中的优势入手,探究了当前多种技术应用的现状,并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与实际要求,提出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希望能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