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长期困扰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难题。教师评价科学与否,关系学校管理的质量,关系教师的成长,关系学校的发展,关系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因此,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评价,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根据我区学校实际,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评价策略与思考。
一、 树立崭新的评价理念,正确处理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关系
我们传统的教师评价多着眼于个人的工作表现,而且评价的结果与教师提职、晋级、奖先还有奖金等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奖惩性评价。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学校管理中的“优胜劣汰”、“奖先罚劣”、“奖勤罚懒”等话语,突出反映了奖惩性评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影响。应该说,奖惩性教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影响是自上而下的,它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某些时候还可能是消极的。要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教师评价要淡化评比和奖惩的作用。强化其发展性价值,在实践中逐步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这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既关注结果,更关注教师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通过评价发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改进建议,帮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促进教师发展。
如何在评价实践中正确处理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关系呢?首先,要淡化评比与奖惩。过去,学校往往通过量化的评价给教师排队,分成若干等级,然后发放相应的奖金。现在,学校可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标准,只要教师能达到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可以得到同样的奖励。这样教师就不用为了奖金加重学生负担,相互猜忌了,奖惩性评价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其次,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淡化奖惩性评价,并不等于要教师又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学校可通过设立集体奖,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为优秀教师提供晋升、外出学习等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要求其他教师参加相应专业进修,组织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结对子,将教师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有机结合起来,使全体教师在专业上共同进步。
二、 打破“唯学生成绩”论教师业绩的做法,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评价应该是多元、综合评定,因为教师工作是多层次、多变量构成的一个有机体。作为评价资料,要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教师工作的全貌,尽可能全面、准确、真实,不能仅凭学生成绩等片面的材料进行评价,也不能仅凭一节课上的表现来区别优劣。我们在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时,应不仅评课堂上,还要评课堂外。课堂上主要是评教师的教学理念,掌握运用知识的水平,组织运用教材的能力,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等等。课堂外评价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1.教师所带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2.教师对促进学生成长所进行的工作,如给学生恰当的评价、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3.对教师素质进行评价,如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参与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等等。只有这样全面系统地评价,才具有客观性、准确性,才能进一步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三、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定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时,有些评价要素的标准是可以量化的,我们应采用定量分析的办法,这种分析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防止主观性。但是在评价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时,采用定量办法就很困难了,特别是关系到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都具有模糊性,若这时强求用精确的数字表示本身模糊性质的事物,这不仅不客观,而且也是不科学的。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价一个人的发展状况会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它会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事实上却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那种认为只有量化才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并对此顶礼膜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相反,定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而受到广泛欢迎。需要强调的是,定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例如,在评价教师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时,我们可以用定量的方法去考察一节课中教师讲授了多长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思考的又有多少时间,有多少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等。再用定性的方法考查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包括对问题情景能否很好地关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还可以考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度,包括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发表个人见解,能不能按要求独立思考、多角度看问题,学生间是否会倾听、合作、分享等。这样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更清晰、准确地描述教师的发展状况。因此,在进行教师评价时,我们必须遵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定性评价,这也正是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四、 尊重差异,充分发挥个体优势
教师与任何生命体一样,个性与共性集于一身。个性是共性存在的基础,是个体相互区别的基本规定。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教师。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不同的教师其成长经历与心路的历程不同,其道德水准、人格修养、心理素质、学业水平、工作能力及个性也千差万别;教师的教学工作因学科特点不同、课型不同、个性特点不同甚至性别不同而呈现出迥异的教学风格。正是由于不同教学风格的存在,才使得学校教学工作充满活力。另外不同的教师,其需要不同。在任何教师群体中,教师均在为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业务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需要和选择。一位刚进学校门的新教师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其工作表现和需要可能截然不同。一个真正有发展前途的教师,不在于机械盲目地去照搬某一个权威的教学模式,而在于能博采众长,在广泛吸纳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个人优势,大胆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新课程下教师评价是一个个性大于共性的评价。个性是创造性生成的土壤,没有个性,就不会有创造性,而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要尊重教师在教学上、发展上和对问题看法上的差异,不要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评价所有的教师,在评价内容、标准、方法等方面,要关注教师的个性,尊重教师的差异。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才会永远充满活力,教师才会在教育这一生命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各显其能。
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教师自我评价方式。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他本人最了解开展教育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只有充分听取教师的自我剖析,他人(包括学校领导和同事)才能做出贴切的、富有建设性的评价意见。再者,教师是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主体,只有教师主动参与,评价结论和意见才能真正被教师接受,才能激发起教师自我完善的欲望和热情,才能激励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教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只要我们恪守促进教师的发展这一原则,教师评价在新课改中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教育改革的前景将更加辉煌。
(开封市禹王台区科教文体局)
一、 树立崭新的评价理念,正确处理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关系
我们传统的教师评价多着眼于个人的工作表现,而且评价的结果与教师提职、晋级、奖先还有奖金等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奖惩性评价。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学校管理中的“优胜劣汰”、“奖先罚劣”、“奖勤罚懒”等话语,突出反映了奖惩性评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影响。应该说,奖惩性教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影响是自上而下的,它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某些时候还可能是消极的。要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教师评价要淡化评比和奖惩的作用。强化其发展性价值,在实践中逐步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这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既关注结果,更关注教师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通过评价发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改进建议,帮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促进教师发展。
如何在评价实践中正确处理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关系呢?首先,要淡化评比与奖惩。过去,学校往往通过量化的评价给教师排队,分成若干等级,然后发放相应的奖金。现在,学校可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标准,只要教师能达到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可以得到同样的奖励。这样教师就不用为了奖金加重学生负担,相互猜忌了,奖惩性评价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其次,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淡化奖惩性评价,并不等于要教师又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学校可通过设立集体奖,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为优秀教师提供晋升、外出学习等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要求其他教师参加相应专业进修,组织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结对子,将教师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有机结合起来,使全体教师在专业上共同进步。
二、 打破“唯学生成绩”论教师业绩的做法,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评价应该是多元、综合评定,因为教师工作是多层次、多变量构成的一个有机体。作为评价资料,要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教师工作的全貌,尽可能全面、准确、真实,不能仅凭学生成绩等片面的材料进行评价,也不能仅凭一节课上的表现来区别优劣。我们在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时,应不仅评课堂上,还要评课堂外。课堂上主要是评教师的教学理念,掌握运用知识的水平,组织运用教材的能力,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等等。课堂外评价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1.教师所带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2.教师对促进学生成长所进行的工作,如给学生恰当的评价、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3.对教师素质进行评价,如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参与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等等。只有这样全面系统地评价,才具有客观性、准确性,才能进一步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三、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定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时,有些评价要素的标准是可以量化的,我们应采用定量分析的办法,这种分析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防止主观性。但是在评价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时,采用定量办法就很困难了,特别是关系到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都具有模糊性,若这时强求用精确的数字表示本身模糊性质的事物,这不仅不客观,而且也是不科学的。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价一个人的发展状况会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它会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事实上却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那种认为只有量化才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并对此顶礼膜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相反,定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而受到广泛欢迎。需要强调的是,定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例如,在评价教师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时,我们可以用定量的方法去考察一节课中教师讲授了多长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思考的又有多少时间,有多少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等。再用定性的方法考查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包括对问题情景能否很好地关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还可以考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度,包括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发表个人见解,能不能按要求独立思考、多角度看问题,学生间是否会倾听、合作、分享等。这样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更清晰、准确地描述教师的发展状况。因此,在进行教师评价时,我们必须遵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定性评价,这也正是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四、 尊重差异,充分发挥个体优势
教师与任何生命体一样,个性与共性集于一身。个性是共性存在的基础,是个体相互区别的基本规定。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教师。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不同的教师其成长经历与心路的历程不同,其道德水准、人格修养、心理素质、学业水平、工作能力及个性也千差万别;教师的教学工作因学科特点不同、课型不同、个性特点不同甚至性别不同而呈现出迥异的教学风格。正是由于不同教学风格的存在,才使得学校教学工作充满活力。另外不同的教师,其需要不同。在任何教师群体中,教师均在为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业务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需要和选择。一位刚进学校门的新教师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其工作表现和需要可能截然不同。一个真正有发展前途的教师,不在于机械盲目地去照搬某一个权威的教学模式,而在于能博采众长,在广泛吸纳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个人优势,大胆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新课程下教师评价是一个个性大于共性的评价。个性是创造性生成的土壤,没有个性,就不会有创造性,而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要尊重教师在教学上、发展上和对问题看法上的差异,不要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评价所有的教师,在评价内容、标准、方法等方面,要关注教师的个性,尊重教师的差异。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才会永远充满活力,教师才会在教育这一生命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各显其能。
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教师自我评价方式。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他本人最了解开展教育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只有充分听取教师的自我剖析,他人(包括学校领导和同事)才能做出贴切的、富有建设性的评价意见。再者,教师是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主体,只有教师主动参与,评价结论和意见才能真正被教师接受,才能激发起教师自我完善的欲望和热情,才能激励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教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只要我们恪守促进教师的发展这一原则,教师评价在新课改中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教育改革的前景将更加辉煌。
(开封市禹王台区科教文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