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海内外关心中国经济政策未来走向的人对此次会议抱有强烈期待。
人们首先关心的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简单回顾一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中全会报告的主题,对理解此次三中全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此次会议总结了改革开放15年的经验,明确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提出90年代的工作重点,是紧紧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和金融、财税、计划、投资、外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制定具体方案,采取实际步骤,取得新的突破。1998年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全会还认为,“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2008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出,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届三全会的主题是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是“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是“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个是“建立”,一个是“完善”。而无论是“建立”还是“完善”,都属于国家基本经济制度顶层设计的范畴。依据这一线索,我们有理由期望,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出顶层设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寻找到更具总括性的描述。自“十二五”规划提出顶层设计概念以来,这一直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建立”还是“完善”,都尚未完成,因此不能停在半途,而必须克服种种阻力,继续深化,在巩固已有成果基础上,推进全面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实质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自身的规律,对其规律的把握,建立在对国内外,特别是对发达经济体市场化经济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建立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成就和挫折的不断反思上。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我们对规律的总结和认识是正确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深化和全面改革中,仍然会遇到阻力。有的阻力是现实的利益分配引起的,那些已经取得既得利益的人或团体,会发明出种种说辞和策略来维护这些利益,有的阻力则来自旧的观念,由于此前的利益在当前改革中受到损害,由于未来预期不确定,因而总是觉得还是过去好,抱着旧的意识形态不放,凡此种种,都或多或少成为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阻力。
面对阻力,有两种应对办法。一是继续采取增量改革的办法,把蛋糕做大,蛋糕大了,阻力的空间就小了,解决矛盾所需要的余地就大了;二是直面阻力,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就是“壮士断腕”,坚决改革。从本届政府组成以来所推行的政策来看,上述两种办法都得到了重视。
比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就可以视作是上述两种办法结合的范例。首先,选择若干地区率先发展是一种增量战略,一些政策经过试验,很快复制并扩散到其他地区,从而形成全国性效应;其次,上海自贸区获得了若干特殊政策,一些法律、法规、政策在自贸区范围内被修改,这使得自贸区成为改革的试验田。由此窗口看,增量战略+改革,将是未来经济政策的主要基调。
对过去经济发展历程的回顾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中国社会内外蕴藉着强劲的发展动力,因此没有理由悲观。决策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宏观上的,在当前,主要是协调好以下几个关系:
1.协调、统筹好经济发展和改革与其他领域的关系,特别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和经济与外交的关系;
2.协调、统筹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说起来,大家都重视长期,但做起来,往往更看重眼前,短期的需要总是压倒长期的考量,这是转变发展方式总是进展迟缓的原因。
3.协调、统筹好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关系。目前,存在着不少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和法律上的障碍,一些民营企业家的权利得不到平等的保护。
人们首先关心的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简单回顾一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中全会报告的主题,对理解此次三中全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此次会议总结了改革开放15年的经验,明确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提出90年代的工作重点,是紧紧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和金融、财税、计划、投资、外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制定具体方案,采取实际步骤,取得新的突破。1998年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全会还认为,“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2008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出,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届三全会的主题是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是“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是“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个是“建立”,一个是“完善”。而无论是“建立”还是“完善”,都属于国家基本经济制度顶层设计的范畴。依据这一线索,我们有理由期望,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出顶层设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寻找到更具总括性的描述。自“十二五”规划提出顶层设计概念以来,这一直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建立”还是“完善”,都尚未完成,因此不能停在半途,而必须克服种种阻力,继续深化,在巩固已有成果基础上,推进全面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实质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自身的规律,对其规律的把握,建立在对国内外,特别是对发达经济体市场化经济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建立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成就和挫折的不断反思上。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我们对规律的总结和认识是正确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深化和全面改革中,仍然会遇到阻力。有的阻力是现实的利益分配引起的,那些已经取得既得利益的人或团体,会发明出种种说辞和策略来维护这些利益,有的阻力则来自旧的观念,由于此前的利益在当前改革中受到损害,由于未来预期不确定,因而总是觉得还是过去好,抱着旧的意识形态不放,凡此种种,都或多或少成为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阻力。
面对阻力,有两种应对办法。一是继续采取增量改革的办法,把蛋糕做大,蛋糕大了,阻力的空间就小了,解决矛盾所需要的余地就大了;二是直面阻力,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就是“壮士断腕”,坚决改革。从本届政府组成以来所推行的政策来看,上述两种办法都得到了重视。
比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就可以视作是上述两种办法结合的范例。首先,选择若干地区率先发展是一种增量战略,一些政策经过试验,很快复制并扩散到其他地区,从而形成全国性效应;其次,上海自贸区获得了若干特殊政策,一些法律、法规、政策在自贸区范围内被修改,这使得自贸区成为改革的试验田。由此窗口看,增量战略+改革,将是未来经济政策的主要基调。
对过去经济发展历程的回顾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中国社会内外蕴藉着强劲的发展动力,因此没有理由悲观。决策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宏观上的,在当前,主要是协调好以下几个关系:
1.协调、统筹好经济发展和改革与其他领域的关系,特别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和经济与外交的关系;
2.协调、统筹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说起来,大家都重视长期,但做起来,往往更看重眼前,短期的需要总是压倒长期的考量,这是转变发展方式总是进展迟缓的原因。
3.协调、统筹好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关系。目前,存在着不少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和法律上的障碍,一些民营企业家的权利得不到平等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