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来源 :中学生学习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cod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现代主义设计最早应用于建筑领域,后发展到景观设计、视觉传达等其他设计等领域,后现代主义的诞生给当时的设计带来了“新鲜血液”。近代以来我国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相对缺乏,因此很多国内设计师效仿西方已经成熟的先进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并结合中国国情,因此笔者从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设计角度来进行较浅显分析。本文以后现代主义设计为线索,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为主要分析内容,分析后现代主义设计进入中国后对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些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缘起
  后现代主义是指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主要体现在文学、哲学、建筑及设计领域中。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历史时段,后现代主义最早体现于建筑界,后迅速涉及到其它学科。后现代主义最早以文字出现在设中应用中是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书内讲到“少就是乏味”,与现代主义思想截然不同,这一思想在当时建筑界引起轩然大波。文丘里为母亲设计的住宅(图一)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明确地提出了后现代的概念,给后现代建筑归纳了六大特征,第一是历史主义,第二是直接的复古主义,第三是新地方风格第四是文脉主义,第五是隐喻和玄想,第六是后现代式空间。詹克斯在归纳出后现代主义的六大特征之后使后现代主义有了明确的理论内涵,同时为后期的设计理论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建筑界广泛应用,并逐渐影响其他领域,其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已成为当时时代的设计主潮流,是“美的”象征。二是当时的建筑师们认为产品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后现代主义设计应该也必须应用于其他设计领域,他们使后现代主义的家具和其它产品的设计富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
  二、建筑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建筑风格上的反应主要表现为高度隐喻的设计风格和借鉴历史风格。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历史及地域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注重历史以及地域性,开始向隐喻式、乡土式发展。这样的发展使得后现代主义设计变得抽象且模糊,它旨在激发人们对于世界的无限想象力,作品充斥着对未来的想象。不仅如此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师也一直在挖掘传统文化的意义,并在作品中用独特的方式将其表达和传递。从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的影子,作品具有亲切且自然的艺术特点,极具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2.隐喻性与融合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很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折衷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提倡矛盾共处、兼容并蓄,讲究在设计作品中包含多层含义。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常体现地域文化以及历史,它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并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独特的设计,整个设计自然不呆板,把对古典文化的精髓与对抽象形式的追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3.借鉴工业技术
  通过对比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之后,笔者发现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往往充满了时下新颖的工业技术。后现代主义建筑在造型上看似相互矛盾又相互包容,正如前文所说的既体现历史文化又包含当下新潮的思想。
  4.自由与包容
  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的造型特点是自己、释放和不羁的,旨在表达强烈的对自由的向往。同时它也具备很好的包容性,既有现代感又充斥着古典美,奇怪夸张的造型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直击心灵。
  三、后现代主义设计在中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开始进入中国。但此时的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化程度低,技术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后现代主义设计因此并没有在中国普及和盛行。而在今天,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早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成为世界大国,城市化不断推进,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作品及其他领域都有了长足发展,如北京的香山饭店、鸟巢、哈尔滨大剧院等。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中国的建筑发展可以利用借鉴这个特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建筑更是可以用绝美来形容,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化、气候的变化、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原有的传统建筑显然已经不能适用于今天人们的使用,但如何设计出既实用于今天又保留中国的传统呢?国内很多优秀设计师认为可以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理论运用到中国建筑的发展当中,比如,具有设计“鬼才”称号的戴帆。戴帆是国内著名的新一代建筑设计师,《建造奇迹 全球知名十大建筑设计大师经典作品介绍》一文中写道:“他对最尖端、最不可捉摸、最遥远、最疯狂、最不可預测、最复杂的未知进行编码,极其独特,超乎常规,保持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其所设计的建筑大胆奇异,造型丰富,构思巧妙,可以说是惊世之奇迹。”其最具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代表作品是“空谷幽兰--山西大同造园”,《历史的回望者-历史-论文联盟》一文评论:“戴帆的建筑深深地根植于本民族——中国文化的历史语境之中,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戴帆的建筑作品始终是从历史的维度出发的,他“总是聚焦于过去的各种时刻。”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戴帆作品的难解恰好是由于他所关注的对象与今天现实的之间历史维度的差异所造成的,但这种历史维度的差异对于戴帆的艺术而言又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今天我们理解其作品的切入点,因此,也正是戴帆的艺术最为迷人的地方。”
  四、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需求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设计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需求以及人性。工业化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很多建筑都是效防国外的外观和格局,但并不适用于中国特点,用钱学森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水泥方盒子”。但在今天,随着我国设计的不断发展,设计师不在“崇外”,而是切切实实的从人的需求出发设计,因为设计的最终使用者是人,所以我们看到近几年的很多建筑甚至很多居民区的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2.设计艺术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全覆盖,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建筑设计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追求高楼大厦、一昧崇尚西方建筑风格,设计一些千楼一面的作品到开始挖掘中国传统,并应用于中。国内优秀的设计师开始思考作品的艺术化,如马岩松提出的“山水城市”,在《建筑城市论文,关于“另类”》文中马岩松谈到:“他认为山水城市应该有着现代城市所有的便利,也同时有着东方人心中的诗情画意,将城市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未来城市。”
  3.立足本土优势
  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巨大财富。国内的建筑设计师也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同时在他们的作品中完美的体现。现如今的中国建筑绝大多数都做到了立足本土文化,多元吸收,多元创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我们看到近几年的建筑作品集艺术、美感、中国范、实用、科技感五位一体的特点。
  五、后现代主义对设计实践的影响
  通过前文中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理论层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分析出后现代主义对于实践层面的影响,主要以举例来进行阐述。
  1. 重拾经典传统文化
  重拾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案例是北京朝阳公园广场。马岩松和他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历经6年,近日完成了“墨色山水”——朝阳公园广场及阿玛尼公寓建筑群(图二)。地处北京朝阳公园的南面,建筑群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由10座建筑组成,高低错落,好像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又像是一组盆景。将城市中的人造物“自然化”,运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借景”的办法,突破了朝阳公园与城市的界线,使自然和人造景观交相辉映,使人融情于景。
  2. 隐喻
  《当代西方建筑理论》书中这样解释隐喻:“隐喻反映的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一般是以较具体的意义为基础来构建较抽象的意义,在不同的意义领域之间建立起相似关系。”国内曾经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走红的盘古大观建筑可以说便运用此设计手法。盘古大观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建筑外观不仅代表了中国的“龙脉”,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人文血脉,这就决定了盘古大观最终的建筑形象——龙型建筑。负责人韩乐说,“盘古氏深感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对盘古大观的定位,已不仅仅是要打造一座具有东方形态和灵魂的建筑,一座能够呼应龙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一座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希望以此唤起全球华人的民族豪情。”因此,盘古大观的外观选择了最能诠释和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龙”的形象,充分呼应了项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价值。同时盘古大观项目坚持东方理念的同时运用当时最新的建筑技术,从真正意义上做到隐喻的设计手法。
  六、结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唯有正确的运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将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中可借鉴且符合国情的部分运用其中,这样才能设计出中国范儿的本土优秀建筑作品。在此基础上,设计工作者应时刻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首要内容,尊重人性,不忘自己曾经的初心,真真正正设计出好的建筑,造福广大人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可以成为地标性的建筑诞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设计师成为文明全世界的优秀设计师。坚持继承与创新,努力让中国在世界建筑设计上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姚安海.后现代建筑理论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J].浙江大学.2006
  [3]魏景山.略谈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及意义[J].大科技.2011
  [4]朱博.浅谈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后现代”建筑的发展[J].华中建筑.2008
  [5]杨超.对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趋势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6]顾志浩.后现代设计思想在中式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08
  [7]劉子川.“后现代”转向中的工业设计观[J].东南大学.2005
  作者简介:仉艺臻,(1996-),女,汉族,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环境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愈来愈多的农村青壮年来到城市奋斗,认为城市的收入高于乡村,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儿童留守农村,缺乏亲情关怀,成为了一大社会问题。本文针对当下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困境,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在学校教育方面着手提出相关策略,力争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学校教育;策略  引言: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其子女便独自或与家中老人一起留在
期刊
摘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微网络时代的认知,充分地认识到网络自身的一些特征,无论是从正面的还是从反面,都应该进行一个全面的认知和感受,进而从多个角度去进一步的发挥起网络价值的优势,强化其思想品德的建设,同时也规避网络所给我们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进而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基础,也使得德育工作的发展更为长久和持续。  关键词:高中德作;微网络;革新观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
期刊
摘要:教学团队建设是中职学校基层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基层教学组成形态的一种,为此关系着中职学校的未来发展道路,以及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教学团队的有效建设,不仅能够体现教师教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主要的平台,使得教学目标的建立更加明确,才能逐步提升教师教学的水平。由于农村中职學校教学团队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需要中职学校建立起健全的教学团队体制,以此重视教学团队内教师队伍学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课程是职高院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茶文化,职高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茶文化,结合茶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创新以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以下就是本文分析的职高院校如何借助茶艺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相关内容,目的是创新职高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茶艺;应用措施  我国的饮茶文化非常丰富,茶艺在我国很早就
期刊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时代背景下,为了贯彻落实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教师一直致力探索高效教学模式。在传统高职思政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政的兴趣。对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思政教学刻板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趣味性的思政课堂。本文针对合作学习理念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职思政;教育理念  引言:良好的思想品质精神是人们
期刊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作为其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已愈发明显。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也随着同样迎来的翻天覆地的改变。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能够便捷的出行的前提条件,人们的代步工具也因此迎来了革新,由汽车所牵引的新兴产业链就此诞生。而在汽车行业市场中对于富含创新性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已愈发扩大,基于此,本文将以微课作为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的切入点展
期刊
摘要:美学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渗透进高校教育各个学科的内核。其中将美学教育融入进高校体育中,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师生的共识。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发展,完善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大学生对体育美学的审美能力,对大学生的未来产生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高校体育课堂美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为题,探讨实现高校体育美学教育的诸多策略,为大学体育美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美学教育;主要途
期刊
摘要: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藏区,香格里拉市作为其的州府所在地,是最具代表的地区之一。本文以该地区为案例,了解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调查研究目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注意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最后探究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基础教育发展策略,在增强师资力量、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关键词:民族地区 ;基础教育; 对策  本文是把迪庆藏族自治州
期刊
摘要:在新高考模式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地理基本能力的考查。而如今的考查方式早已摒弃了以前的死记硬背,套用模板的呆板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要考查学生自己的组织语言,归纳要点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图文资料的分析与解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地理概念术语的理解与阐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关键字:地理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之一,反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