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初读《争吵》,就觉得这是一篇很容易走进学生心里的文章,仿佛一位明白事理又爱面子的小男生在述说着所有孩子都经历过的,发生在身边的事。因此认为学生非常好理解,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并不像一些文章那么深奥,需要教师“剥笋式”的层层引导,也不像其他文章情感深沉而强烈。相对来说,文章显得平实与朴素,自觉得是一杯白开水。一读就明白的课文,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他们需要的是什么?网上查阅相关的教学设计,都是对课文进行繁琐的分析,有的甚至是分解得支离破碎。“白开水”似的文章有必要这样的分析吗?关于课后习题中说到:课文的对话比较多,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笔者倒认为对话不多,更多的是作者心理的变化描写,而且简单的几句话都是和心理活动紧密联系的。平时在教学时,也要求学生要口说我心,课文中小作者具体情境下的真实心理描写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作为一个主要教学目标。发现在小作者心理活动中,两次出现父亲的话以及最后一处父亲对他的训导,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也应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本文的生字词不难理解,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嫉妒、诚心诚意、瞟、挨”这几个重点词即可。如何从大处着笔,用一条线索串起这几个教学目标,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作为同龄孩子,很能理解文中作者的心理感受,我在想何不以克莱谛为主人公另写一篇题目同为《争吵》的文章为突破点,引导学生分别站在两个主人公的角度进行心理活动的仿写,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问题。根据以上设想,做了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读生字词。
学生说初读感受想法,了解学生的基础以及真正所感兴趣的学习点,为下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①课前播放《童年》,创设宽松愉悦的情境。
②引导学生找出真实又贴近实际的心理描写,进行感情朗读,从中体会安利科的心理。(重点朗读体会作者与克莱谛吵架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从中体会“嫉妒、挨”的意思)
③出示克莱谛为主人公题目同为《争吵》的文章,让学生仿说在具体情境下他的心理活动。
④跳出文本,引导分析:两个可爱的小男孩,你对他们有什么话要说呢?(对人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
⑤让学生发现在这件事情中,不能忽视一个人一一安利科的父亲,从而回到文本,找出并阅读父亲的话,结合实际谈感受,并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⑥推荐学生阅读《爱的教育》。
设计一出来,自认为区别于其他教案,有所创新。一试教,结果出乎意料,学生沉默是金,整一课完全是自我的表演,谈不上所谓的小手常举,小脸通红,没有精彩纷呈的师生、生生互动,这是对当初比较沾沾自喜的教案所始料不及的。冷水扑面而来,对这课的美好设想暂时搁浅。问学生为什么会对由身边事情写成的文章如此陌生?学生皱着眉头答:“文章好长!当时自己和同学吵架根本没想这么多!”沉下心来,反复默读课文,为什么搜集的每篇教学设计都对文章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想想自有他的道理,这是一篇外国文章,相比国内的写作方式可能以叙事为主,而《争吵》注重心理、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篇幅很长,相对前几篇的短文章,这也是个问题。尽管罗列了上面种种原因,但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为什么学生在情感上不能产生共鸣?究其原因是没有引导学生认真地去体会、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是做了个很粗略的设计,放手让学生找,并有感情地朗读,却遗漏了这样平实的文章达不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应该按着文理上下来,再者让学生尝试站在克莱谛的角度仿写具体情境下的心理活动,有点难度,幡然醒悟,马上对第二课时进行了修改: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读生字词。
学习1~4自然段,了解克莱谛和安利科吵架的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通过想象说,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悟同学之间应互相宽容、理解、团结友爱。
多种方式地朗读重点句段。
②教学过程:
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阅读第5~8自然段。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外国孩子因为本子被弄脏这件很平常的小事,而发生了争吵。如果你和好朋友吵架后有什么表现?
课文中的安利科和克莱谛吵架后都有什么表现呢?拿起书,自己读5~8自然段,读好后拿笔划划有关的句子和重点词语。
①会读书的同学能走进文章人物的内心去。谁第一个说说安利科吵架后有什么表现? (后悔,矛盾)练习朗读,并指一到两名男女生代替安利科说说他那矛盾又后悔的心里话。
②吵架后的安利科后悔,左右为难,那克莱谛呢?把你找出的句子读一读。表演“瞟”。原来克莱谛和我一样,也在偷偷地斜着眼睛看着对方,没有了先前的愤怒,而是悲哀,试着走进克莱谛的心里,猜猜他悲哀的是什么?
过渡:吵架过后,一个感到后悔,一个感到悲哀。我们来看看他们一下午仅有的对话。出示: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他们会想些什么?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读读。
(2)学生阅读9~13自然段。
过渡:相同的话,你们用朗读向老师表达了不同意思。同样的话,俩人想的完全不一样,事情正如你们所猜想的,克莱谛想和好如初,重归于好,安利科以为他要报复,不还手,做好防御的准备。自己读9~13自然段,找出他们各自的表现来证明你们的想法。(学生分别找出句子,再练读9~13,请两位同学上来用朗读来传达友善和感动,其余同学当作者。)
读写结合,总结升华
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从弄脏本子争吵,报复,后悔,矛盾,觉得时间难熬,到后来克莱谛的主动和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情从头到尾,我们一直看在眼里,你想对克莱谛或者安利科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课文中啊还有一位幕后人物,谁?来看看父亲又是怎么评论这件事的。从父亲的话里,你又读懂了什么?父亲的话和你刚才的看法都相同吗? (学生联系自身,谈体会)
你们说的话也是徐老师这节课想告诉你们的。如果在生活中,和朋友相处时发生了争吵,想想今天所上的课,马上改变行动,相信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相对第一次的失败,这次学生显得很活跃,在读,想象说,再读课文中,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人物的内心,交流时能依据文本,联系自身实际,娓娓道来,是把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落到了实处。我认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口说我心,是最大的荣耀和享受,关键要把课上到学生的心理去。“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是常有的事,你和好朋友吵架后是怎样的?课文中的安利科和克莱谛吵架后又是什么表现呢?”从自身发生的事情引到课文中的人物,顺水推舟,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有去探究同龄人的做法的好奇心。“用心读书的同学最棒。活脱脱的一位安利科站在了我们面前!会读书的同学能走进文章人物的内心去,试着走进克莱谛的心理,猜猜他悲哀的是什么?”一句句激励的话语在轻轻敲打着学生的心,鼓励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去探究,研读文本,挑战自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情从头到尾,我们一直看在眼里。你想对克莱谛或者安利科说些什么呢?”把学生放在主人翁地位,让他们这些清官来判判就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者身边的事,他们兴趣盎然,“如果在生活中,和朋友相处时发生了争吵,想想今天所上的课,马上改变行动,相信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给他们最大的信任和祝福,把说的化为行动。也许说说容易做做难,但争吵也是孩子童年生活的一个美好的回忆,促进彼此的友谊,童年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凑成的,却无限回味,童年如此,生活不更是如此?……一个个问题,一句句话意在说到学生的心理去,引出他们心里最真的想法,给他们创设一个说话的环境,把课上到学生的心理去!
初读《争吵》,就觉得这是一篇很容易走进学生心里的文章,仿佛一位明白事理又爱面子的小男生在述说着所有孩子都经历过的,发生在身边的事。因此认为学生非常好理解,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并不像一些文章那么深奥,需要教师“剥笋式”的层层引导,也不像其他文章情感深沉而强烈。相对来说,文章显得平实与朴素,自觉得是一杯白开水。一读就明白的课文,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他们需要的是什么?网上查阅相关的教学设计,都是对课文进行繁琐的分析,有的甚至是分解得支离破碎。“白开水”似的文章有必要这样的分析吗?关于课后习题中说到:课文的对话比较多,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笔者倒认为对话不多,更多的是作者心理的变化描写,而且简单的几句话都是和心理活动紧密联系的。平时在教学时,也要求学生要口说我心,课文中小作者具体情境下的真实心理描写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作为一个主要教学目标。发现在小作者心理活动中,两次出现父亲的话以及最后一处父亲对他的训导,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也应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本文的生字词不难理解,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嫉妒、诚心诚意、瞟、挨”这几个重点词即可。如何从大处着笔,用一条线索串起这几个教学目标,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作为同龄孩子,很能理解文中作者的心理感受,我在想何不以克莱谛为主人公另写一篇题目同为《争吵》的文章为突破点,引导学生分别站在两个主人公的角度进行心理活动的仿写,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问题。根据以上设想,做了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读生字词。
学生说初读感受想法,了解学生的基础以及真正所感兴趣的学习点,为下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①课前播放《童年》,创设宽松愉悦的情境。
②引导学生找出真实又贴近实际的心理描写,进行感情朗读,从中体会安利科的心理。(重点朗读体会作者与克莱谛吵架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从中体会“嫉妒、挨”的意思)
③出示克莱谛为主人公题目同为《争吵》的文章,让学生仿说在具体情境下他的心理活动。
④跳出文本,引导分析:两个可爱的小男孩,你对他们有什么话要说呢?(对人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
⑤让学生发现在这件事情中,不能忽视一个人一一安利科的父亲,从而回到文本,找出并阅读父亲的话,结合实际谈感受,并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⑥推荐学生阅读《爱的教育》。
设计一出来,自认为区别于其他教案,有所创新。一试教,结果出乎意料,学生沉默是金,整一课完全是自我的表演,谈不上所谓的小手常举,小脸通红,没有精彩纷呈的师生、生生互动,这是对当初比较沾沾自喜的教案所始料不及的。冷水扑面而来,对这课的美好设想暂时搁浅。问学生为什么会对由身边事情写成的文章如此陌生?学生皱着眉头答:“文章好长!当时自己和同学吵架根本没想这么多!”沉下心来,反复默读课文,为什么搜集的每篇教学设计都对文章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想想自有他的道理,这是一篇外国文章,相比国内的写作方式可能以叙事为主,而《争吵》注重心理、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篇幅很长,相对前几篇的短文章,这也是个问题。尽管罗列了上面种种原因,但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为什么学生在情感上不能产生共鸣?究其原因是没有引导学生认真地去体会、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是做了个很粗略的设计,放手让学生找,并有感情地朗读,却遗漏了这样平实的文章达不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应该按着文理上下来,再者让学生尝试站在克莱谛的角度仿写具体情境下的心理活动,有点难度,幡然醒悟,马上对第二课时进行了修改: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读生字词。
学习1~4自然段,了解克莱谛和安利科吵架的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通过想象说,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悟同学之间应互相宽容、理解、团结友爱。
多种方式地朗读重点句段。
②教学过程:
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阅读第5~8自然段。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外国孩子因为本子被弄脏这件很平常的小事,而发生了争吵。如果你和好朋友吵架后有什么表现?
课文中的安利科和克莱谛吵架后都有什么表现呢?拿起书,自己读5~8自然段,读好后拿笔划划有关的句子和重点词语。
①会读书的同学能走进文章人物的内心去。谁第一个说说安利科吵架后有什么表现? (后悔,矛盾)练习朗读,并指一到两名男女生代替安利科说说他那矛盾又后悔的心里话。
②吵架后的安利科后悔,左右为难,那克莱谛呢?把你找出的句子读一读。表演“瞟”。原来克莱谛和我一样,也在偷偷地斜着眼睛看着对方,没有了先前的愤怒,而是悲哀,试着走进克莱谛的心里,猜猜他悲哀的是什么?
过渡:吵架过后,一个感到后悔,一个感到悲哀。我们来看看他们一下午仅有的对话。出示: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他们会想些什么?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读读。
(2)学生阅读9~13自然段。
过渡:相同的话,你们用朗读向老师表达了不同意思。同样的话,俩人想的完全不一样,事情正如你们所猜想的,克莱谛想和好如初,重归于好,安利科以为他要报复,不还手,做好防御的准备。自己读9~13自然段,找出他们各自的表现来证明你们的想法。(学生分别找出句子,再练读9~13,请两位同学上来用朗读来传达友善和感动,其余同学当作者。)
读写结合,总结升华
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从弄脏本子争吵,报复,后悔,矛盾,觉得时间难熬,到后来克莱谛的主动和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情从头到尾,我们一直看在眼里,你想对克莱谛或者安利科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课文中啊还有一位幕后人物,谁?来看看父亲又是怎么评论这件事的。从父亲的话里,你又读懂了什么?父亲的话和你刚才的看法都相同吗? (学生联系自身,谈体会)
你们说的话也是徐老师这节课想告诉你们的。如果在生活中,和朋友相处时发生了争吵,想想今天所上的课,马上改变行动,相信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相对第一次的失败,这次学生显得很活跃,在读,想象说,再读课文中,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人物的内心,交流时能依据文本,联系自身实际,娓娓道来,是把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落到了实处。我认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口说我心,是最大的荣耀和享受,关键要把课上到学生的心理去。“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是常有的事,你和好朋友吵架后是怎样的?课文中的安利科和克莱谛吵架后又是什么表现呢?”从自身发生的事情引到课文中的人物,顺水推舟,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有去探究同龄人的做法的好奇心。“用心读书的同学最棒。活脱脱的一位安利科站在了我们面前!会读书的同学能走进文章人物的内心去,试着走进克莱谛的心理,猜猜他悲哀的是什么?”一句句激励的话语在轻轻敲打着学生的心,鼓励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去探究,研读文本,挑战自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情从头到尾,我们一直看在眼里。你想对克莱谛或者安利科说些什么呢?”把学生放在主人翁地位,让他们这些清官来判判就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者身边的事,他们兴趣盎然,“如果在生活中,和朋友相处时发生了争吵,想想今天所上的课,马上改变行动,相信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给他们最大的信任和祝福,把说的化为行动。也许说说容易做做难,但争吵也是孩子童年生活的一个美好的回忆,促进彼此的友谊,童年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凑成的,却无限回味,童年如此,生活不更是如此?……一个个问题,一句句话意在说到学生的心理去,引出他们心里最真的想法,给他们创设一个说话的环境,把课上到学生的心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