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 静/评
一
如果我能绕过一湾流水和看到一簇桃红,我知道,那是我魂归的时刻。
我病得如此严重,以至于不敢在泥泞中走回父亲的清明。可我又渴望着凝视一株没被道路铲除的枯桩,看它爆发出三月争先恐后的绿芽来。
我看见榆树上有牛擦痒的痕迹,老年人把冬天的鼻涕抹在矮墙上。阳光正在乡下悠然地游走,星星全去了田野的上空。蛙声留给了乡村,蛙肉留给了城市;可是它们前仆后继地歌唱,就是粮食的本来面目。
二
最后没有被腐蚀的就成了文化。岁月只淘汰着人,把他们一一抹去,可是路却愈来愈长,石板上的路,屋脊上的路,砧声里的路和民歌里的路,到处闪烁着雨水的光芒。
门楣期待着一个似曾相识的老人;一幅年画期待着一个梦幻般的红衣媳妇;一个青花碗期待着一个家族的续谱;一条步履蹒跚的狗期待着重回菜花地里的春光。
黄泥地上的历史是我们所有已逝岁月的幻觉。经年的雨所冲刷不动的,除了树根就是那一面朝向蟋蟀的月亮。
三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一句诗曾经打败过一支古代的部队。有人用这句诗策反了许多敌国的兵士。这不是诗的魅力,是乡村的魅力。池塘的春草是如此的纤弱,可它胜过铁的刀戟戈矛,胜过英雄主义和呐喊。
有什么能证明故乡江南的春天?一根一根细微的春草从塘水中钻了出来,像柔软的头发,漫长的晦暗的沉重的冬天兀然退去,我们的心就这样跟那些细小的草站在了一起:它能打败庞大的冬天,还不能打败千军万马吗?
我们身上是如此的暖烘烘的,生命变得一无所想了。
四
我叫农夫,在柴烟燃起的黄昏召唤儿女们归来。我背着犁,耕种土地。我相信纯朴,没有坏心。唯一诅咒的是连阴的雨水。我骂牛,那是因为爱它。谷子和棉花是我的遗传。我还保存着远古的传说和先人的德行,保持着迷信。
记得桑椹吧,记得红薯吧,记得碗里的清汤和一把对夏天发言的蒲扇吧,记得父亲的驼背和庙宇的青苔吧。乡村是往事的海洋。它与诗十分近似,差不多都走进了诗里。因此,乡村是我们精神的归途,是人生苦恼的伟大歌手。
[简评]李健吾曾经自述说:“我得承认我是个乡下孩子,然而七错八错,不知怎么,却总呼吸着城市的烟气。身子落在柏油马路上,眼睛触着光怪陆离的现代,我的沾满黑星星的心,每当夜阑人静,不由向往绿的草、绿的树和绿的茅舍。”在当今这个熙熙攘攘的社会里,我们总是朝思暮想、千方百计地进入城市,在迷茫中漂泊,在失落中麻木,感受到的是刺骨的寒冷和无尽的忧伤。蓦然回首,却发现心灵的园地已然荒芜。但你可曾记得,无论你漂泊到何处,也不管你是沉湎于现在还是回溯过去,无语的乡村永远都是一个诗意的期待、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当代作家陈应松的这篇散文,无疑是在提醒着我们这群漂泊游荡的灵魂,在奔波中千万不要忘了“精神还乡”。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一
如果我能绕过一湾流水和看到一簇桃红,我知道,那是我魂归的时刻。
我病得如此严重,以至于不敢在泥泞中走回父亲的清明。可我又渴望着凝视一株没被道路铲除的枯桩,看它爆发出三月争先恐后的绿芽来。
我看见榆树上有牛擦痒的痕迹,老年人把冬天的鼻涕抹在矮墙上。阳光正在乡下悠然地游走,星星全去了田野的上空。蛙声留给了乡村,蛙肉留给了城市;可是它们前仆后继地歌唱,就是粮食的本来面目。
二
最后没有被腐蚀的就成了文化。岁月只淘汰着人,把他们一一抹去,可是路却愈来愈长,石板上的路,屋脊上的路,砧声里的路和民歌里的路,到处闪烁着雨水的光芒。
门楣期待着一个似曾相识的老人;一幅年画期待着一个梦幻般的红衣媳妇;一个青花碗期待着一个家族的续谱;一条步履蹒跚的狗期待着重回菜花地里的春光。
黄泥地上的历史是我们所有已逝岁月的幻觉。经年的雨所冲刷不动的,除了树根就是那一面朝向蟋蟀的月亮。
三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一句诗曾经打败过一支古代的部队。有人用这句诗策反了许多敌国的兵士。这不是诗的魅力,是乡村的魅力。池塘的春草是如此的纤弱,可它胜过铁的刀戟戈矛,胜过英雄主义和呐喊。
有什么能证明故乡江南的春天?一根一根细微的春草从塘水中钻了出来,像柔软的头发,漫长的晦暗的沉重的冬天兀然退去,我们的心就这样跟那些细小的草站在了一起:它能打败庞大的冬天,还不能打败千军万马吗?
我们身上是如此的暖烘烘的,生命变得一无所想了。
四
我叫农夫,在柴烟燃起的黄昏召唤儿女们归来。我背着犁,耕种土地。我相信纯朴,没有坏心。唯一诅咒的是连阴的雨水。我骂牛,那是因为爱它。谷子和棉花是我的遗传。我还保存着远古的传说和先人的德行,保持着迷信。
记得桑椹吧,记得红薯吧,记得碗里的清汤和一把对夏天发言的蒲扇吧,记得父亲的驼背和庙宇的青苔吧。乡村是往事的海洋。它与诗十分近似,差不多都走进了诗里。因此,乡村是我们精神的归途,是人生苦恼的伟大歌手。
[简评]李健吾曾经自述说:“我得承认我是个乡下孩子,然而七错八错,不知怎么,却总呼吸着城市的烟气。身子落在柏油马路上,眼睛触着光怪陆离的现代,我的沾满黑星星的心,每当夜阑人静,不由向往绿的草、绿的树和绿的茅舍。”在当今这个熙熙攘攘的社会里,我们总是朝思暮想、千方百计地进入城市,在迷茫中漂泊,在失落中麻木,感受到的是刺骨的寒冷和无尽的忧伤。蓦然回首,却发现心灵的园地已然荒芜。但你可曾记得,无论你漂泊到何处,也不管你是沉湎于现在还是回溯过去,无语的乡村永远都是一个诗意的期待、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当代作家陈应松的这篇散文,无疑是在提醒着我们这群漂泊游荡的灵魂,在奔波中千万不要忘了“精神还乡”。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