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合伙人》取材于“新东方”,题材相符,人物相仿,它的成功之处便是,当事人坚决否认其真实性,认为与自己没一毛钱干系,然而局外人却一一对照,认为确有其事,更确有其人,至少事出有“型”(人物原型)。于是一曲“土鳖逆袭”的凯歌唱得有声有色,令无数仍深陷泥淖的土鳖感同身受,热血沸腾。
想必会有不少人开始背英汉词典或牛津词典了,认为这是土鳖翻身的不二法门。因为作为从“土鳖”成长为“教父”的成东青,说到南天门去的本事,就是背了一本英汉词典,由此开始了他的“新梦想”。所谓“新梦想”就是他去美国的梦想破灭后,立足本土做的“美国梦”。影片的英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意思明明白白,“中国的美国梦”。就是梦还是那个梦,只是换了个地方。想不到一梦成真,西方不亮东方亮,同时也对“土鳖逆袭”做了最成功最形象的诠释。
其实,作为一名老土鳖,我本来也有“逆袭”的机会,只是没抓住,逆袭不成,反而成了自残,伤了元气。
那时候还不兴大张旗鼓做梦,但我们不少人放着春梦不做,却不约而同地做起一个以为可以一蹴而就、可以光宗耀祖、可以先改变一个人继而改变全家人命运的梦——出国梦。
那一年,肯定是在冬季,我千里迢迢赶去北京三里屯的加拿大使馆签证。排了一夜队,零下二十多度,那个冷啊,彻心彻骨,至今想起还打寒颤。
那天夜里,我们一个个佝偻着身子,活像一群等待收容的城市流浪者,依次排列在路边警卫亭外,那里拉着的一根铁丝,我们不能越雷池半步。远远望着铁栅栏门里那栋小洋楼,里面灯火通明,烟雾氤氲,水气缭绕,钢窗玻璃挂满成串的水珠,一个只穿件衬衣的老外悠然自得地在房间里踱步。他当然知道几十米外我们这群人正冻得瑟瑟发抖,但他没必要邀请我们进去暖暖身子,我们也没有丝毫埋怨的理由,因为那是我们自找的。
那一刻,我忽然问自己:Why?我回答不上来。我意识到,我和那栋小楼虽然离得不远,但我们完全隔着两个世界。我的梦做得有点远了。
Why? 后来,当那个签证官不断地向我这样发问的时候,我同样回答不上来。原先想好编好的理由和故事几乎都没派上用处,因为太假,假得我说不出口。
当我词穷理尽,囧态百出的时候,心里反倒越来越坦然,最后被拒签的一刻,我甚至一阵轻松,好像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如果当年那个签证官也问我“你最崇拜谁”,我会怎么回答?我想我的回答会是“苏梅”。
我指的是我们单位的那个“苏梅”。她长着和苏梅差不多的身材和非常接近的脸盘,也有着和苏梅一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艳。我是看着她从ABC开始跟着电台读英文的。电台只有初级班,她说也好,不妨把基础打扎实些。单位里人浮于事,一些人无所事事,早上上班不久就想着中午食堂吃什么,吃了午饭又想着占先把澡洗了(土鳖年代,家里普遍没有淋浴设备),然后再想着早点开溜回家或是逛商店。能像“苏梅”那样,整天捧着本书安安心心地读,已经相当本分了。我起初以为“苏梅”只是不甘心与一些俗不可耐的人为伍,在打发时间罢了,与其坐着发呆,不如读点什么,兴许有一天真能读出点名堂,能看看原作什么的,在单位或圈子里也绝对可以惊艳一片了。
一晃几年,有一天“苏梅”告诉我,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当然那是在美国的某家报纸供职。说这话时,她已经从“前进”快毕业了。那时还没有“新东方”,更没有“新梦想”,只有一个叫做“前进”的业余进修学校。八十年代的“前进”学校越办越火,不少“前进”学子如愿以偿,前赴后继地去了美国。为此,曾有一届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前进”校长也在美国政府的邀请之列。
看着她每天一有时间就安安静静地读课文背单词,晚上还赶去学校上课,我就相信,只要她能想到的,她都能做到。就像一辆稳步前行的坦克,不动声色,却是所向披靡。
后来我又听说,她已经将一本牛津词典从头到尾背了下来,以至连美国教授都没能将她考倒。
如今,我已经很久没有“苏梅”的消息了,不知道这辆坦克目前开到了哪里。如果说某一天在电视里看到她作为一名美国记者出现在某个高级论坛,或采访某个政要;如果说某一天美国某个州新当选的州长就是她,我大概也是不会惊讶的,我相信她有创造这奇迹的能力,就像成东青创造了“新梦想”一样。对有些人来说,梦想成真只是时间问题,对某些人来说,梦想就只能永远是梦想。有时候梦做多了,反而什么也记不住,脑子一片空白。
“苏梅”去美国前送了我一本16开新英汉词典。精装本,沉得像块汉砖。有天晚上,我暗暗下了个决心,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花几年时间,把1755页、5万多条词目,全部背下来。我希冀着有一天能改变自己,不说土鳖跳龙门,也至少在泥淖里打一个滚,算有所作为吧。然而,我读到第十条词目就困得不行了,晚上连梦也没做。这以后,我都懒得捧出这本词典了,一看到它就想睡觉。
想必会有不少人开始背英汉词典或牛津词典了,认为这是土鳖翻身的不二法门。因为作为从“土鳖”成长为“教父”的成东青,说到南天门去的本事,就是背了一本英汉词典,由此开始了他的“新梦想”。所谓“新梦想”就是他去美国的梦想破灭后,立足本土做的“美国梦”。影片的英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意思明明白白,“中国的美国梦”。就是梦还是那个梦,只是换了个地方。想不到一梦成真,西方不亮东方亮,同时也对“土鳖逆袭”做了最成功最形象的诠释。
其实,作为一名老土鳖,我本来也有“逆袭”的机会,只是没抓住,逆袭不成,反而成了自残,伤了元气。
那时候还不兴大张旗鼓做梦,但我们不少人放着春梦不做,却不约而同地做起一个以为可以一蹴而就、可以光宗耀祖、可以先改变一个人继而改变全家人命运的梦——出国梦。
那一年,肯定是在冬季,我千里迢迢赶去北京三里屯的加拿大使馆签证。排了一夜队,零下二十多度,那个冷啊,彻心彻骨,至今想起还打寒颤。
那天夜里,我们一个个佝偻着身子,活像一群等待收容的城市流浪者,依次排列在路边警卫亭外,那里拉着的一根铁丝,我们不能越雷池半步。远远望着铁栅栏门里那栋小洋楼,里面灯火通明,烟雾氤氲,水气缭绕,钢窗玻璃挂满成串的水珠,一个只穿件衬衣的老外悠然自得地在房间里踱步。他当然知道几十米外我们这群人正冻得瑟瑟发抖,但他没必要邀请我们进去暖暖身子,我们也没有丝毫埋怨的理由,因为那是我们自找的。
那一刻,我忽然问自己:Why?我回答不上来。我意识到,我和那栋小楼虽然离得不远,但我们完全隔着两个世界。我的梦做得有点远了。
Why? 后来,当那个签证官不断地向我这样发问的时候,我同样回答不上来。原先想好编好的理由和故事几乎都没派上用处,因为太假,假得我说不出口。
当我词穷理尽,囧态百出的时候,心里反倒越来越坦然,最后被拒签的一刻,我甚至一阵轻松,好像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如果当年那个签证官也问我“你最崇拜谁”,我会怎么回答?我想我的回答会是“苏梅”。
我指的是我们单位的那个“苏梅”。她长着和苏梅差不多的身材和非常接近的脸盘,也有着和苏梅一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艳。我是看着她从ABC开始跟着电台读英文的。电台只有初级班,她说也好,不妨把基础打扎实些。单位里人浮于事,一些人无所事事,早上上班不久就想着中午食堂吃什么,吃了午饭又想着占先把澡洗了(土鳖年代,家里普遍没有淋浴设备),然后再想着早点开溜回家或是逛商店。能像“苏梅”那样,整天捧着本书安安心心地读,已经相当本分了。我起初以为“苏梅”只是不甘心与一些俗不可耐的人为伍,在打发时间罢了,与其坐着发呆,不如读点什么,兴许有一天真能读出点名堂,能看看原作什么的,在单位或圈子里也绝对可以惊艳一片了。
一晃几年,有一天“苏梅”告诉我,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当然那是在美国的某家报纸供职。说这话时,她已经从“前进”快毕业了。那时还没有“新东方”,更没有“新梦想”,只有一个叫做“前进”的业余进修学校。八十年代的“前进”学校越办越火,不少“前进”学子如愿以偿,前赴后继地去了美国。为此,曾有一届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前进”校长也在美国政府的邀请之列。
看着她每天一有时间就安安静静地读课文背单词,晚上还赶去学校上课,我就相信,只要她能想到的,她都能做到。就像一辆稳步前行的坦克,不动声色,却是所向披靡。
后来我又听说,她已经将一本牛津词典从头到尾背了下来,以至连美国教授都没能将她考倒。
如今,我已经很久没有“苏梅”的消息了,不知道这辆坦克目前开到了哪里。如果说某一天在电视里看到她作为一名美国记者出现在某个高级论坛,或采访某个政要;如果说某一天美国某个州新当选的州长就是她,我大概也是不会惊讶的,我相信她有创造这奇迹的能力,就像成东青创造了“新梦想”一样。对有些人来说,梦想成真只是时间问题,对某些人来说,梦想就只能永远是梦想。有时候梦做多了,反而什么也记不住,脑子一片空白。
“苏梅”去美国前送了我一本16开新英汉词典。精装本,沉得像块汉砖。有天晚上,我暗暗下了个决心,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花几年时间,把1755页、5万多条词目,全部背下来。我希冀着有一天能改变自己,不说土鳖跳龙门,也至少在泥淖里打一个滚,算有所作为吧。然而,我读到第十条词目就困得不行了,晚上连梦也没做。这以后,我都懒得捧出这本词典了,一看到它就想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