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八大山人的花鸟画,继承发扬了徐渭大写意的花鸟画风格,善于采用隐晦的暗喻、简练夸张的造型和凝练的笔墨,“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常表对故国河山的哀思与命途多舛的愤懑,又不乏脱俗与傲然之义。
关键词:八大山人 写意 花鸟画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第九代孙,本是皇家世孙。明亡以后,面对社稷颠覆、国土沦亡之变,八大山人转而寄情笔墨,以高超的笔墨技法表达对明朝的眷恋,对清朝的不满及生命的尊严。在明朝灭亡后,为躲避灾祸,八大山人不得不隐姓埋名,削发为僧。随后的几十年岁月里,他虽生犹死,不断舔舐着无边的痛苦,借“白眼向天,单足独立”的鸟雀,来传达他的国仇家恨以及心中的郁结与愤懑,但细细品味他的写意花鸟画又会发现,在如此无尽的苦楚背后又隐藏着大彻大悟后的平静,保有对生命本真的思索。
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以高度凝练的笔触与象征、寓意的手法,含蓄地传达出其内心隐喻的情感,这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密不可分。他的画都表现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1690年,八大山人曾经给清朝江西巡抚宋荦画了一幅《孔雀竹石图》,画中有一块主屏,上面绘有牡丹和少许竹叶,画的下方有两只孔雀立在一块危石上面,尾巴上还画有三根雀翎。画上题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诗内的“三耳”源自一个典故,即有个叫“臧三耳”的奴才,人问为何有三耳,他说,一为主子打听消息;二为精细地领会主子的意思。 “二更”意在嘲讽像宋荦这样的清朝官员,天未亮就去伺候皇上,以此来讽刺清朝官员奴颜婢膝的丑态。
在他的代表作《荷花水鸟图》中,疏荷斜挂,孤石倒立,一只缩着脖子,翻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地独立石上,这情境反映了画家的内心写照,画面颇显孤傲的意境,从中抒發了八大山人愤世嫉俗之情。
观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他笔下的鸟、鱼、猫大都有着夸张的大白眼,“白眼”是八大山人的内心写照,是为表现其愤懑的心态所创造的意象符号,以示对清朝的不满。正如单国强在《八大山人花鸟画的分期与特色》一文中说:“‘从简化到夸张’‘从夸张到变形’,形象十分怪异。禽鸟的眼睛往往画成大而方、瞪而怒的形状,奇诞夸张,石块上大下小,呈岌岌可危的倾倒之势;进而则加以扭曲变形,物象成为具‘象征性’的符号,完成了从‘塑形’到‘象征’的蜕变。”而在这样的意象中,八大山人尽情地挥泄他胸中的沉郁愤懑之气,作品展示出其强烈的情感色彩与复杂的精神内涵。
纵观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其中所表达的情绪如果只是单纯地将其涂上浓厚的反清色彩,认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清王朝的愤恨与不满,就过于片面和肤浅了。结合八大山人的人生经历,曾经的国仇家恨会使他在作品中宣泄他的郁结与愤懑之情,但我们也会看到在其苦楚的背后,还蕴藏着历经生命的大彻大悟之后的平静和淡然。
1692年,八大山人创作了《孤鸟图轴》这幅作品,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从画面左侧斜出一枯枝,枯枝虬曲苍劲,长有小刺,在枯枝的顶部,有一单足而立的小鸟,其有着似展还收的翼、玲珑沉着的眼,画面精简至极,构图独具新意。此画在构图上突出“孤而危”的特点,孤枝、孤鸟、可见的独目、撑持的独脚,突出了八大山人典型的简洁孤冷的画风,反映出画家内心世界强烈的孤独之感。但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枝虽枯,而有弹性;鸟虽危,但很从容,并没有紧张与恐惧,反而充满了安宁与淡然。此时的八大山人也许是带着淡然的心情来表现“孤危”的,或者可以说是吟味孤独。这种吟味孤独的思想,在《荷花小鸟》中也有体现。其画面还是惯以简笔画荷枝,枝上落有一只单足而立的袖珍小鸟,长喙低垂,一目似睁似闭,画面处处透露着一种悠闲、恬淡、怡然的氛围。
而在《秋花危石图轴》中,画家以枯笔狂扫迎面画一块巨石摇摇欲坠,巨石之下,一朵柔弱的小花舒展出一片叶子。巨石以泰山压顶之势与轻柔的小花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受到小花不畏千钧重压而从容绽放的坚强。在这里,危是外在的,宁静却是深层的,外在的危是可以超越的,而生命的尊严是不可舍去的。八大山人在强调生命的尊严,在对生命予以褒奖。
八大山人作为中国画的一代宗师,其作品充满对现实、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他的画以简练的笔墨、夸张的造型表达深沉的意境,画外有画;他将写意花鸟画推向极致,以象征寓意的手法抒发其愤懑孤傲、苍凉寂寞的情怀,“墨点无多泪点多”,使意、象得到完美的诠释和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宁.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世界”[J].爱尚美术,2017(05).
[2]黄佳琦.吟味孤独——浅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失意美[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7).
[3]宋丹凤,曹斌.墨点不多泪点多——八大山人花鸟“意象”内涵探究[J].美术大观,2019(01).
(作者简介:王满,女,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八大山人 写意 花鸟画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第九代孙,本是皇家世孙。明亡以后,面对社稷颠覆、国土沦亡之变,八大山人转而寄情笔墨,以高超的笔墨技法表达对明朝的眷恋,对清朝的不满及生命的尊严。在明朝灭亡后,为躲避灾祸,八大山人不得不隐姓埋名,削发为僧。随后的几十年岁月里,他虽生犹死,不断舔舐着无边的痛苦,借“白眼向天,单足独立”的鸟雀,来传达他的国仇家恨以及心中的郁结与愤懑,但细细品味他的写意花鸟画又会发现,在如此无尽的苦楚背后又隐藏着大彻大悟后的平静,保有对生命本真的思索。
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以高度凝练的笔触与象征、寓意的手法,含蓄地传达出其内心隐喻的情感,这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密不可分。他的画都表现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1690年,八大山人曾经给清朝江西巡抚宋荦画了一幅《孔雀竹石图》,画中有一块主屏,上面绘有牡丹和少许竹叶,画的下方有两只孔雀立在一块危石上面,尾巴上还画有三根雀翎。画上题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诗内的“三耳”源自一个典故,即有个叫“臧三耳”的奴才,人问为何有三耳,他说,一为主子打听消息;二为精细地领会主子的意思。 “二更”意在嘲讽像宋荦这样的清朝官员,天未亮就去伺候皇上,以此来讽刺清朝官员奴颜婢膝的丑态。
在他的代表作《荷花水鸟图》中,疏荷斜挂,孤石倒立,一只缩着脖子,翻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地独立石上,这情境反映了画家的内心写照,画面颇显孤傲的意境,从中抒發了八大山人愤世嫉俗之情。
观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他笔下的鸟、鱼、猫大都有着夸张的大白眼,“白眼”是八大山人的内心写照,是为表现其愤懑的心态所创造的意象符号,以示对清朝的不满。正如单国强在《八大山人花鸟画的分期与特色》一文中说:“‘从简化到夸张’‘从夸张到变形’,形象十分怪异。禽鸟的眼睛往往画成大而方、瞪而怒的形状,奇诞夸张,石块上大下小,呈岌岌可危的倾倒之势;进而则加以扭曲变形,物象成为具‘象征性’的符号,完成了从‘塑形’到‘象征’的蜕变。”而在这样的意象中,八大山人尽情地挥泄他胸中的沉郁愤懑之气,作品展示出其强烈的情感色彩与复杂的精神内涵。
纵观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其中所表达的情绪如果只是单纯地将其涂上浓厚的反清色彩,认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清王朝的愤恨与不满,就过于片面和肤浅了。结合八大山人的人生经历,曾经的国仇家恨会使他在作品中宣泄他的郁结与愤懑之情,但我们也会看到在其苦楚的背后,还蕴藏着历经生命的大彻大悟之后的平静和淡然。
1692年,八大山人创作了《孤鸟图轴》这幅作品,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从画面左侧斜出一枯枝,枯枝虬曲苍劲,长有小刺,在枯枝的顶部,有一单足而立的小鸟,其有着似展还收的翼、玲珑沉着的眼,画面精简至极,构图独具新意。此画在构图上突出“孤而危”的特点,孤枝、孤鸟、可见的独目、撑持的独脚,突出了八大山人典型的简洁孤冷的画风,反映出画家内心世界强烈的孤独之感。但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枝虽枯,而有弹性;鸟虽危,但很从容,并没有紧张与恐惧,反而充满了安宁与淡然。此时的八大山人也许是带着淡然的心情来表现“孤危”的,或者可以说是吟味孤独。这种吟味孤独的思想,在《荷花小鸟》中也有体现。其画面还是惯以简笔画荷枝,枝上落有一只单足而立的袖珍小鸟,长喙低垂,一目似睁似闭,画面处处透露着一种悠闲、恬淡、怡然的氛围。
而在《秋花危石图轴》中,画家以枯笔狂扫迎面画一块巨石摇摇欲坠,巨石之下,一朵柔弱的小花舒展出一片叶子。巨石以泰山压顶之势与轻柔的小花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受到小花不畏千钧重压而从容绽放的坚强。在这里,危是外在的,宁静却是深层的,外在的危是可以超越的,而生命的尊严是不可舍去的。八大山人在强调生命的尊严,在对生命予以褒奖。
八大山人作为中国画的一代宗师,其作品充满对现实、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他的画以简练的笔墨、夸张的造型表达深沉的意境,画外有画;他将写意花鸟画推向极致,以象征寓意的手法抒发其愤懑孤傲、苍凉寂寞的情怀,“墨点无多泪点多”,使意、象得到完美的诠释和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宁.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世界”[J].爱尚美术,2017(05).
[2]黄佳琦.吟味孤独——浅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失意美[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7).
[3]宋丹凤,曹斌.墨点不多泪点多——八大山人花鸟“意象”内涵探究[J].美术大观,2019(01).
(作者简介:王满,女,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