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课堂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于老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模式教学,通过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阅读水平。
关键词:有效提问;思维;创新;阅读
近几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此前提下,如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结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这是需要我们积极思考并着手准备的。前不久,我和本年级语文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探讨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老师们热烈的讨论给我的课堂教学指明了一些方向,也让我觉得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于老师如何去挖掘,而挖掘的根本就在于老师如何设置有效的问题。通过有效提问能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并在和同学的探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思维习惯的培养远远胜于知识的所得,这也是新课改中大力提倡的。于是我尝试着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问题,并把问题分了梯度,尽量不设计那种不需要动脑的问题,结果在课堂中真的发现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就以我上的《雷雨》为例:
对于这一篇经典的话剧,我开始设想按正常的思路上课,感觉是在拾人牙慧,陈旧死板:把知识点一一讲解,把人物形象挨个分析,再主题一总结就完成了。这样做未免流于程式化,冲淡了主题人物的鲜活性和戏剧的生命力,而话剧的生命力就在于用语言的个性化及丰富性,来塑造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所以我打算就选取语言这一点,鉴赏周朴园,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话剧的魅力。
上课之前,学生通过观看我给他们放映的《雷雨》电影,对其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并理清了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这对理解本课的内容作了铺垫。但银幕借助了很多外在的信息,学生并不能深入去理解形象,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说说对银幕中的周朴园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带领学生从语言文本中感受不同时刻的周朴园,这个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抓住了语言对话中的关键字,如“我们”、“洋火”、“好地方”,学生很快发现这些语言暗含别的信息,并且都能体会到两人都在回忆,回忆中无疑留下了他们美好的回忆,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一问:设想他们有过怎样的婚恋生活?何以见得?这一问,并不是胡乱发问,而是既让学生发挥了想象力,又让学生能走进文本为自己的设想找到依据,并把课文内容整合起来。有的学生的回答出乎人意料,他说:“在洋火下,鲁曾经为周缝补那件被烟烧破的衬衣,周关切地说:‘太晚了,休息吧!’”这个回答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紧接着第二问:为什么幸福甜蜜的人最终分开?学生探究出来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但更多让学生感受到周朴园也许当时屈从于家族势力很无奈,性格上很软弱。第二阶段,通过找句子体会周朴园的深情,让学生能从“人”的角度理解他。第三阶段挖掘四次发问,体会心理变化,把学生对人物前面的解读完全颠覆,继而让学生探讨: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学生在这一问题下,显得很活跃,能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说得有理有据,似乎都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课上到这儿我感觉很高兴,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只要问题恰当,引导得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有很大的潜力。最后,让学生以“我眼中的鲁侍萍”为题,继续探讨人物的复杂性,完成本课的教学。课后,我在反思,这堂课能不能不设置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的问题,而就以“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各抒己见并找出依据谈看法,是不是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对于教师本身来说,首先要努力设置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要先要求其“质疑”,这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略。在语文新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的教学法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宗旨,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新理念,构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模式。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摆脱原有课堂教学中的静听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推行“有效问题式”课堂教学法,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观。而做好这一切,就真正需要老师去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学情,优化课堂设计,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思维的含量,那样上课不仅仅只是完成教学目标,而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也同时为孩子们插上了一双会思考、能想象的文学的翅膀。
关键词:有效提问;思维;创新;阅读
近几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此前提下,如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结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这是需要我们积极思考并着手准备的。前不久,我和本年级语文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探讨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老师们热烈的讨论给我的课堂教学指明了一些方向,也让我觉得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于老师如何去挖掘,而挖掘的根本就在于老师如何设置有效的问题。通过有效提问能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并在和同学的探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思维习惯的培养远远胜于知识的所得,这也是新课改中大力提倡的。于是我尝试着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问题,并把问题分了梯度,尽量不设计那种不需要动脑的问题,结果在课堂中真的发现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就以我上的《雷雨》为例:
对于这一篇经典的话剧,我开始设想按正常的思路上课,感觉是在拾人牙慧,陈旧死板:把知识点一一讲解,把人物形象挨个分析,再主题一总结就完成了。这样做未免流于程式化,冲淡了主题人物的鲜活性和戏剧的生命力,而话剧的生命力就在于用语言的个性化及丰富性,来塑造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所以我打算就选取语言这一点,鉴赏周朴园,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话剧的魅力。
上课之前,学生通过观看我给他们放映的《雷雨》电影,对其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并理清了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这对理解本课的内容作了铺垫。但银幕借助了很多外在的信息,学生并不能深入去理解形象,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说说对银幕中的周朴园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带领学生从语言文本中感受不同时刻的周朴园,这个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抓住了语言对话中的关键字,如“我们”、“洋火”、“好地方”,学生很快发现这些语言暗含别的信息,并且都能体会到两人都在回忆,回忆中无疑留下了他们美好的回忆,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一问:设想他们有过怎样的婚恋生活?何以见得?这一问,并不是胡乱发问,而是既让学生发挥了想象力,又让学生能走进文本为自己的设想找到依据,并把课文内容整合起来。有的学生的回答出乎人意料,他说:“在洋火下,鲁曾经为周缝补那件被烟烧破的衬衣,周关切地说:‘太晚了,休息吧!’”这个回答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紧接着第二问:为什么幸福甜蜜的人最终分开?学生探究出来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但更多让学生感受到周朴园也许当时屈从于家族势力很无奈,性格上很软弱。第二阶段,通过找句子体会周朴园的深情,让学生能从“人”的角度理解他。第三阶段挖掘四次发问,体会心理变化,把学生对人物前面的解读完全颠覆,继而让学生探讨: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学生在这一问题下,显得很活跃,能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说得有理有据,似乎都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课上到这儿我感觉很高兴,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只要问题恰当,引导得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有很大的潜力。最后,让学生以“我眼中的鲁侍萍”为题,继续探讨人物的复杂性,完成本课的教学。课后,我在反思,这堂课能不能不设置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的问题,而就以“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各抒己见并找出依据谈看法,是不是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对于教师本身来说,首先要努力设置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要先要求其“质疑”,这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略。在语文新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的教学法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宗旨,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新理念,构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模式。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摆脱原有课堂教学中的静听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推行“有效问题式”课堂教学法,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观。而做好这一切,就真正需要老师去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学情,优化课堂设计,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思维的含量,那样上课不仅仅只是完成教学目标,而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也同时为孩子们插上了一双会思考、能想象的文学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