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新课标的理念通过教材体现出新意,也是课改最直接的表现。本文主要针对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这一内容2011版教材与实验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体会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找规律;教材分析;教材对比;人教版
一、教材对比与解读
“探索规律”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是隶属于《标准(2011)》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正式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有要求。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图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形状以及颜色上,比较复杂的图形变化则体现在图形的数量变化,图形与数字相应的变化,数字排列相邻两个数等差的变化上。笔者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实验教材”)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材”(以下简称“2011版教材”)中《找规律》这一单元的例题习题编排展开探讨研究,如下表。
二、2011版教材在例题编排上减量不减质
2011版教材的例题已经从原来的7题减少到了5题,例题虽然减少了,可是题型更具开放性,更具趣味性,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而且例题中没有出现立体图形的规律,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
例1:从学生熟悉的联欢会的情境入手,明确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并让学生分析小旗的排列方式以及颜色的变化上去发现和表述规律。让学生圈出一组黄旗红旗,从而感受到一组旗子在旗子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的方法。
例2:主要是结合直观的图形变化的规律来教学数字的变化规律。这里的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图形的个数,所以说图形的变化规律是与数字的变化规律相对应的。另外也可以要学生感受到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都可以表示同一个规律。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规律的多样化,在“数”与“形”建立联系。
例3:呈现的规律是递增、递减的规律,并启发学生探索规律。让学生明白,不仅是数字,实物,还是图形,都可以反应出相同的规律,只是形式不同罢了。第①题有图形辅助,同时帮助学生从数量上寻找规律,并标注出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第②题没有图形,只有数,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寻找数字之间的规律,更加抽象。
例4:是相比实验教材新增的一块内容。学生要研究每一个完整的数组中3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现了数量关系,也就发现了规律。其在例3等差数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难度,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规律的延伸。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加减法和数的组成的知识。为了降低难度,教材让一些数字保持不变,便于让学生观察与思考。但因为有例3的铺垫,所以在教学上还是合适的。
例5:也是相比实验教材新增的一块内容。需要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除了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之外,重在要学生运用知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题把思考的过程讲的十分详细。“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3个问题,步步深入。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找到规律的方法,并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反思过程,以操作的方式进行检验,丰富学生检验与回顾的方法。
三、2011版教材在练习编排上加量又提质
新教材课后练习题形式更为多样化,思维方式更为发散和具有趣味性。在习题的素材选取上也比实验教材更为丰富多彩,实验教材素材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正方形、三角形、圆、立体图形等为主;2011版教材图形更多,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011版教材在习题选取上还体现了直观图形的变化规律——数形结合变化规律——数字、算式变化规律,更具科学性,但是从易到难,难易梯度明显,有的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例如:题1不再是规律的延伸,而是让学生自己判断组成规律所必需的条件,在这一题中也首次出现文字的规律。题4是稍微有些难度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题5是关于数列排列规律的变式练习。题7是寻找算式中的规律,巩固所学的知识,又为接下来乘除法的学习作铺垫。题8是结合数轴,直观呈现数列的排列规律。题11是数列排列规律的变式练习,需要学生整体观察,思考以及验证。题13是找规律问题的一个拓展。
四、《找规律》教学设想
实验教材并没有在内容上单独编排数字、图形上的规律,只是出现在部分习题当中,而2011版教材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循序渐进地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所选的例子以及习题都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在简单的事物当中找到规律并且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于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可是学生还是很难运用数学的思维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找规律》这一单元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以及数字简单的变化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得到应用。为更好突破这一重点,笔者有以下3个设想。
1.鼓励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找到规律。在找規律第一课时中,教师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若干,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摆一摆,画一画,以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对通过自己动手所获得的知识,往往理解比较深刻,记得也牢。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互动交流,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解答习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形成数学思维。
2.课堂上注意联系实际生活。由于一年级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较低,主要还是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在教学时,教师除了利用好教材上的相关素材之外,设计的教案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又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去趣味中欣赏,观察,猜想,验证,在美的感受中学习数学,更好完成学习目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探索规律,运用规律去解决习题以及实际中的问题。
3.要让学生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并控制好教学的“度”。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要用语言简洁而又准确表述找到的规律有一定难度。在探索发现、创造规律时教师要强调: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至少重复3次的排列才是有规律的排列。对于这一点其实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能够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另外不要局限于文字,还应该允许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方式来表述。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3]一年级下册教师参考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第183页.
作者简介:
黄颖(1987.01—),女,浙江省诸暨人,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历:本科;现有职称:小学一级。
关键词:找规律;教材分析;教材对比;人教版
一、教材对比与解读
“探索规律”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是隶属于《标准(2011)》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正式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有要求。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图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形状以及颜色上,比较复杂的图形变化则体现在图形的数量变化,图形与数字相应的变化,数字排列相邻两个数等差的变化上。笔者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实验教材”)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材”(以下简称“2011版教材”)中《找规律》这一单元的例题习题编排展开探讨研究,如下表。
二、2011版教材在例题编排上减量不减质
2011版教材的例题已经从原来的7题减少到了5题,例题虽然减少了,可是题型更具开放性,更具趣味性,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而且例题中没有出现立体图形的规律,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
例1:从学生熟悉的联欢会的情境入手,明确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并让学生分析小旗的排列方式以及颜色的变化上去发现和表述规律。让学生圈出一组黄旗红旗,从而感受到一组旗子在旗子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的方法。
例2:主要是结合直观的图形变化的规律来教学数字的变化规律。这里的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图形的个数,所以说图形的变化规律是与数字的变化规律相对应的。另外也可以要学生感受到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都可以表示同一个规律。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规律的多样化,在“数”与“形”建立联系。
例3:呈现的规律是递增、递减的规律,并启发学生探索规律。让学生明白,不仅是数字,实物,还是图形,都可以反应出相同的规律,只是形式不同罢了。第①题有图形辅助,同时帮助学生从数量上寻找规律,并标注出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第②题没有图形,只有数,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寻找数字之间的规律,更加抽象。
例4:是相比实验教材新增的一块内容。学生要研究每一个完整的数组中3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现了数量关系,也就发现了规律。其在例3等差数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难度,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规律的延伸。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加减法和数的组成的知识。为了降低难度,教材让一些数字保持不变,便于让学生观察与思考。但因为有例3的铺垫,所以在教学上还是合适的。
例5:也是相比实验教材新增的一块内容。需要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除了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之外,重在要学生运用知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题把思考的过程讲的十分详细。“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3个问题,步步深入。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找到规律的方法,并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反思过程,以操作的方式进行检验,丰富学生检验与回顾的方法。
三、2011版教材在练习编排上加量又提质
新教材课后练习题形式更为多样化,思维方式更为发散和具有趣味性。在习题的素材选取上也比实验教材更为丰富多彩,实验教材素材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正方形、三角形、圆、立体图形等为主;2011版教材图形更多,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011版教材在习题选取上还体现了直观图形的变化规律——数形结合变化规律——数字、算式变化规律,更具科学性,但是从易到难,难易梯度明显,有的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例如:题1不再是规律的延伸,而是让学生自己判断组成规律所必需的条件,在这一题中也首次出现文字的规律。题4是稍微有些难度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题5是关于数列排列规律的变式练习。题7是寻找算式中的规律,巩固所学的知识,又为接下来乘除法的学习作铺垫。题8是结合数轴,直观呈现数列的排列规律。题11是数列排列规律的变式练习,需要学生整体观察,思考以及验证。题13是找规律问题的一个拓展。
四、《找规律》教学设想
实验教材并没有在内容上单独编排数字、图形上的规律,只是出现在部分习题当中,而2011版教材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循序渐进地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所选的例子以及习题都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在简单的事物当中找到规律并且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于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可是学生还是很难运用数学的思维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找规律》这一单元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以及数字简单的变化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得到应用。为更好突破这一重点,笔者有以下3个设想。
1.鼓励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找到规律。在找規律第一课时中,教师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若干,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摆一摆,画一画,以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对通过自己动手所获得的知识,往往理解比较深刻,记得也牢。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互动交流,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解答习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形成数学思维。
2.课堂上注意联系实际生活。由于一年级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较低,主要还是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在教学时,教师除了利用好教材上的相关素材之外,设计的教案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又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去趣味中欣赏,观察,猜想,验证,在美的感受中学习数学,更好完成学习目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探索规律,运用规律去解决习题以及实际中的问题。
3.要让学生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并控制好教学的“度”。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要用语言简洁而又准确表述找到的规律有一定难度。在探索发现、创造规律时教师要强调: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至少重复3次的排列才是有规律的排列。对于这一点其实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能够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另外不要局限于文字,还应该允许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方式来表述。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3]一年级下册教师参考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第183页.
作者简介:
黄颖(1987.01—),女,浙江省诸暨人,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历:本科;现有职称:小学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