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阅读了校长推荐的两篇文章,其中“智慧的人善于独立思考、智慧的人勇于提出问题、智慧的人善于质疑……”这些话触动了我,课堂上,我们到底要给予学生什么?
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节课基本上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即使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觉得问题的价值不大,很少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鼓励。这样折射出的根本问题是: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提问的意识,怎么能成为智慧的人呢?我们的课堂上也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已。
智慧的课堂是自主、主动的课堂。在智慧的课堂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奇谈怪论”,让学生在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自己的创造。
一、制造声势——学生想问
为学生树立了“好问”的榜样,让学生认识到爱因斯坦、牛顿、毕昇、李时珍等之所以能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就在于他们能想别人所不能想,问别人所不能问。通过对科学史的教育,认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步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要求的联系。例如:
意在引导学生能够模仿原题中的两个问题,将情境图中的信息重新加以组合,提出一个新的数学问题。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可能从模仿着提出问题到逐步基于数学思维活动独立提出问题。
二、营造氛围——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应尽力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勤于思考,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不以权威者自居,而与学生角色平等,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变“一言堂”为师生互问、生生互问。教师应尽力在每一细微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要允许学生提问“出错”,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教师“善问”只是学生树立“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是为学生的提问提供了可能。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时,教师要先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和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默许,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示,让他们带着成就感愉快而做。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提问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敢于提问。
三、创设情境——学生能问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从而使他们提出问题。教材中,经常给一些购物的场景,由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如有这样一个购物情境,一位小朋友拿了50元钱到商店里买东西,柜台里有4元钱的本子,5元钱的钢笔。你能提出一些问题吗?先让学生思考片刻,接着学生提问题:50元最多能买几本本子?50元能买几支钢笔?50元买4支钢笔剩下的钱能买几本本子?我当时想学生能提出类似于第三个问题并解决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学生还是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位学生说:我要50元既要买本子也要买钢笔,也就是把一本本子和一支钢笔作为一套奖品,可以买这样的多少套?其余学生也立即明白他的意思,作了解答。一节课下来,学生带有满脑子问题走出课堂,个个成了问题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了。因此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会、体验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各种感受,这比获得知识还重要。
四、采取措施——学生会问
在学生敢问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意识地知道学生观察现实情境给定的信心,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一道学生改变原问题的调教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在回顾与反思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案例】同分母份数加减法
师:小头爸爸买回一块蛋糕,他把蛋糕平均分成8份。大头儿子吃了其中的两份。从这个情景中,你想到哪些分数?
生:我想到了 。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大头儿子吃了其中的2份,也就是。
师:从这个图上只能看到吗?
生:我还想到。剩下的部分是这块蛋糕的。
师:大家能看到这个分数吗?小头爸爸也吃掉了蛋糕的一部分(将圆形图中的3份再涂上红色),看到这个图形,你又想到了哪些分数?
生:我想到了。小头爸爸吃的是这块蛋糕的.
生:剩下的部分也是这块蛋糕的。
师:从图中你还能想到其他分数吗?
生:我想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共吃了这块蛋糕的。
师:能一道加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
师:你的想象力真不错,从“相加求和”的角度想到了,给我们打开了思路。还有人想到其他分数吗?
生:我想到了,小头爸爸比大头儿子多吃了蛋糕的。
……
案例中,教师注意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由发现单一的信息,发展到能够有意识地寻找相关联的信息并加以组合,再提出数学问题,才是完整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时,教师还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示范和指导。有时,教师应展示自己分析情境、产生困惑、逻辑推理和组织语言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有时可以追问学生是如何思考并提出问题,使学生之间能够分享提出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学生提出问题时,有时会表现出“从众”心理,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转换思维角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陶行知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又起源于问题,问题点燃智慧,让师生时常迸发智慧的火花,数学的课堂,由“知”走向“慧”。
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节课基本上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即使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觉得问题的价值不大,很少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鼓励。这样折射出的根本问题是: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提问的意识,怎么能成为智慧的人呢?我们的课堂上也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已。
智慧的课堂是自主、主动的课堂。在智慧的课堂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奇谈怪论”,让学生在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自己的创造。
一、制造声势——学生想问
为学生树立了“好问”的榜样,让学生认识到爱因斯坦、牛顿、毕昇、李时珍等之所以能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就在于他们能想别人所不能想,问别人所不能问。通过对科学史的教育,认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步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要求的联系。例如:
意在引导学生能够模仿原题中的两个问题,将情境图中的信息重新加以组合,提出一个新的数学问题。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可能从模仿着提出问题到逐步基于数学思维活动独立提出问题。
二、营造氛围——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应尽力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勤于思考,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不以权威者自居,而与学生角色平等,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变“一言堂”为师生互问、生生互问。教师应尽力在每一细微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要允许学生提问“出错”,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教师“善问”只是学生树立“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是为学生的提问提供了可能。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时,教师要先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和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默许,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示,让他们带着成就感愉快而做。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提问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敢于提问。
三、创设情境——学生能问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从而使他们提出问题。教材中,经常给一些购物的场景,由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如有这样一个购物情境,一位小朋友拿了50元钱到商店里买东西,柜台里有4元钱的本子,5元钱的钢笔。你能提出一些问题吗?先让学生思考片刻,接着学生提问题:50元最多能买几本本子?50元能买几支钢笔?50元买4支钢笔剩下的钱能买几本本子?我当时想学生能提出类似于第三个问题并解决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学生还是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位学生说:我要50元既要买本子也要买钢笔,也就是把一本本子和一支钢笔作为一套奖品,可以买这样的多少套?其余学生也立即明白他的意思,作了解答。一节课下来,学生带有满脑子问题走出课堂,个个成了问题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了。因此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会、体验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各种感受,这比获得知识还重要。
四、采取措施——学生会问
在学生敢问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意识地知道学生观察现实情境给定的信心,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一道学生改变原问题的调教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在回顾与反思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案例】同分母份数加减法
师:小头爸爸买回一块蛋糕,他把蛋糕平均分成8份。大头儿子吃了其中的两份。从这个情景中,你想到哪些分数?
生:我想到了 。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大头儿子吃了其中的2份,也就是。
师:从这个图上只能看到吗?
生:我还想到。剩下的部分是这块蛋糕的。
师:大家能看到这个分数吗?小头爸爸也吃掉了蛋糕的一部分(将圆形图中的3份再涂上红色),看到这个图形,你又想到了哪些分数?
生:我想到了。小头爸爸吃的是这块蛋糕的.
生:剩下的部分也是这块蛋糕的。
师:从图中你还能想到其他分数吗?
生:我想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共吃了这块蛋糕的。
师:能一道加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
师:你的想象力真不错,从“相加求和”的角度想到了,给我们打开了思路。还有人想到其他分数吗?
生:我想到了,小头爸爸比大头儿子多吃了蛋糕的。
……
案例中,教师注意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由发现单一的信息,发展到能够有意识地寻找相关联的信息并加以组合,再提出数学问题,才是完整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时,教师还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示范和指导。有时,教师应展示自己分析情境、产生困惑、逻辑推理和组织语言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有时可以追问学生是如何思考并提出问题,使学生之间能够分享提出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学生提出问题时,有时会表现出“从众”心理,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转换思维角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陶行知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又起源于问题,问题点燃智慧,让师生时常迸发智慧的火花,数学的课堂,由“知”走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