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离不开举办城市高校的参与,无论是体育场馆的提供抑或是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参与。高校的深度参与为日后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极大的拓宽了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多样性与可能性,民族融合创新往往可以激发出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对课程的把握更加全面;同时,学生志愿者的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吃苦耐劳的特性,增强体质,丰富眼界,加深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及坚忍不拔的素质。
关键词: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高校;体育;教学
2019年9月,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局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作为全国性体育赛事,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举办城市的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宣传、拉动相关产业经济上,更是体现在对举办城市居民的体育意识的鼓舞上,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体育教育的多样性。
一、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概述
(一)历史渊源与发展过程
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起源于1953年(时称:民族形式的体育表演与竞赛大会),并自1982年起以每4年一届的频率连续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第11届全国民运会也即将在郑州市拉开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是我国丰富文化交融的体现,因此举办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体育盛会可以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表达及广泛传播少数民族人文资源,是促进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维系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也是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
(二)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概况
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涉及民族式摔跤,少数民族马术、武术,龙舟等17个竞赛项目及100多个表演项目,除少数民族马术项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之外,其余项目均在郑州举办,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市师范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被列为赛区,这些高校从接到通知伊始已经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筹备工作——对比赛场馆的修复与建设,校内外环境的整治,开幕式演练等都在有序紧张进行。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育按照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的不同分为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专业课程根据体育训练专业方向不同设立相应的教学课程,与经济、法律等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一致,旨在培养某方向、某领域的专门人才;而作为选修课程的体育课一般是为增强学生体质与意志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高校体育课程定位
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一般是按照体育招生专业进行划分,不同地域的高校在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培养上会有一定优势;二作为普及性教育的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则十分广泛,除常见的有各种球类、田径类之外,也有一些高校开设轮滑、体操、舞蹈等课程,甚至现在流行的瑜伽、跆拳道等也逐渐进入大学校园供学生选修。
高校体育课程的定位主要依据其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功能设定,专业体育课程与其他常见课程定位一致,学生需要参加规定范围内的全部课程并修得相应学分;普及性的高校体育课程则主要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培养学生某方面的兴趣或专长,同时增强学生体格,引导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某些课程,并修得学分即可。
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举办城市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一)有利于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高校有相对完善的体育场馆及设施,容易满足比赛场地的标准化要求,因此较多比赛项目会选择将比赛场地设在高校。这样一来,政府的支持,以及高校为迎接并完成这一政治任务就必须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维护方面增加资金支持。赛后这些经过完善的体育场馆与设备将作为体育教学硬件设施开放给学生使用,教学环境与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民族融合创新,丰富课程内容
民族体育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价值不断得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高校体育教学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摇篮,也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的重要环境,而全国民运会的举行也为学校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相互结合的重要性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认可。通过高校体育的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与传播。通过文化与教育的相结合,在更好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也是对学校体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方向。对于教师而言,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风格与精华之间的融合有利于激发出对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新颖的教学方法、别样的教学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力,提升课程引导的效果,保障教学品质。
(三)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体育文化
体育课程的设置往往会受区域影响,比如在我国东北地区,滑雪及其他冰上运动就相对广泛,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内蒙古等摔跤、马术项目推广则更加到位,但在非少数民族聚居区,一些少数民族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则较少得到重视与发展,甚至像珍珠球、毽球、花炮、板鞋竞速、高脚竞速、秋千、射弩等项目对于非少数民族区域的青少年来讲还十分陌生,即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体育项目也是千差万别。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举办城市而言是一项国家级的盛会,各大高校都会进行普及宣讲,甚至个别承担承办任务的高校会有一定规模的高校学生可以有机会参与到此次盛会的筹备与服务工作中去,这不仅仅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体性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也是一次高校学生可以切身参与的实践活动。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西方文化的冲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正在丢失。我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人类文明积淀的瑰宝,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习得是学生从历史中尝试理解自身个体从哪里来这一哲学问题的基本路径,而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个体完善人格形成的三步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是国家稳定繁荣的粘合剂。全国性的运动会可以有效激起举办城市的大学生对所在城市的自豪感,同时所在城市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乡看到家乡的比赛也容易激发对家乡的认同感,高校教师可以有侧重的把握学生的情绪,进行相关的专题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进而促进学生人格发育完善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民族之间交融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极大的促进了举办城市高校的体育教育规格,加深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对教师而言,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为培养少数民族体育健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吉昌.论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时代价值[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1):86-89.
[2]王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教育功能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D].西南大学,2015.
[3]张颖.民族赛事的文化功能——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64-68.
[4]杨文君,步慧,孟祥玉,毛壮,盛叶.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影响——以第十届举办城市鄂尔多斯市为例[J].经济社会,2016(3):209-211.
[5]张力,郭玉江,杨龙.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价值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4(12):91-92.
关键词: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高校;体育;教学
2019年9月,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局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作为全国性体育赛事,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举办城市的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宣传、拉动相关产业经济上,更是体现在对举办城市居民的体育意识的鼓舞上,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体育教育的多样性。
一、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概述
(一)历史渊源与发展过程
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起源于1953年(时称:民族形式的体育表演与竞赛大会),并自1982年起以每4年一届的频率连续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第11届全国民运会也即将在郑州市拉开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是我国丰富文化交融的体现,因此举办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体育盛会可以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表达及广泛传播少数民族人文资源,是促进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维系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也是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
(二)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概况
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涉及民族式摔跤,少数民族马术、武术,龙舟等17个竞赛项目及100多个表演项目,除少数民族马术项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之外,其余项目均在郑州举办,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市师范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被列为赛区,这些高校从接到通知伊始已经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筹备工作——对比赛场馆的修复与建设,校内外环境的整治,开幕式演练等都在有序紧张进行。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育按照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的不同分为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专业课程根据体育训练专业方向不同设立相应的教学课程,与经济、法律等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一致,旨在培养某方向、某领域的专门人才;而作为选修课程的体育课一般是为增强学生体质与意志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高校体育课程定位
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一般是按照体育招生专业进行划分,不同地域的高校在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培养上会有一定优势;二作为普及性教育的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则十分广泛,除常见的有各种球类、田径类之外,也有一些高校开设轮滑、体操、舞蹈等课程,甚至现在流行的瑜伽、跆拳道等也逐渐进入大学校园供学生选修。
高校体育课程的定位主要依据其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功能设定,专业体育课程与其他常见课程定位一致,学生需要参加规定范围内的全部课程并修得相应学分;普及性的高校体育课程则主要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培养学生某方面的兴趣或专长,同时增强学生体格,引导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某些课程,并修得学分即可。
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举办城市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一)有利于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高校有相对完善的体育场馆及设施,容易满足比赛场地的标准化要求,因此较多比赛项目会选择将比赛场地设在高校。这样一来,政府的支持,以及高校为迎接并完成这一政治任务就必须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维护方面增加资金支持。赛后这些经过完善的体育场馆与设备将作为体育教学硬件设施开放给学生使用,教学环境与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民族融合创新,丰富课程内容
民族体育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价值不断得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高校体育教学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摇篮,也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的重要环境,而全国民运会的举行也为学校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相互结合的重要性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认可。通过高校体育的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与传播。通过文化与教育的相结合,在更好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也是对学校体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方向。对于教师而言,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风格与精华之间的融合有利于激发出对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新颖的教学方法、别样的教学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力,提升课程引导的效果,保障教学品质。
(三)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体育文化
体育课程的设置往往会受区域影响,比如在我国东北地区,滑雪及其他冰上运动就相对广泛,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内蒙古等摔跤、马术项目推广则更加到位,但在非少数民族聚居区,一些少数民族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则较少得到重视与发展,甚至像珍珠球、毽球、花炮、板鞋竞速、高脚竞速、秋千、射弩等项目对于非少数民族区域的青少年来讲还十分陌生,即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体育项目也是千差万别。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举办城市而言是一项国家级的盛会,各大高校都会进行普及宣讲,甚至个别承担承办任务的高校会有一定规模的高校学生可以有机会参与到此次盛会的筹备与服务工作中去,这不仅仅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体性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也是一次高校学生可以切身参与的实践活动。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西方文化的冲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正在丢失。我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人类文明积淀的瑰宝,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习得是学生从历史中尝试理解自身个体从哪里来这一哲学问题的基本路径,而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个体完善人格形成的三步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是国家稳定繁荣的粘合剂。全国性的运动会可以有效激起举办城市的大学生对所在城市的自豪感,同时所在城市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乡看到家乡的比赛也容易激发对家乡的认同感,高校教师可以有侧重的把握学生的情绪,进行相关的专题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进而促进学生人格发育完善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民族之间交融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极大的促进了举办城市高校的体育教育规格,加深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对教师而言,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为培养少数民族体育健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吉昌.论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时代价值[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1):86-89.
[2]王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教育功能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D].西南大学,2015.
[3]张颖.民族赛事的文化功能——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64-68.
[4]杨文君,步慧,孟祥玉,毛壮,盛叶.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影响——以第十届举办城市鄂尔多斯市为例[J].经济社会,2016(3):209-211.
[5]张力,郭玉江,杨龙.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价值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4(1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