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在G20框架下的集体能源安全机制,是中国应对全球能源变局的外部努力,而要为中国的能源安全再加码,立足国内、力争能源独立则不可偏废。
能源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石油危机有关。1974年11月,国际能源署(IEA)在石油危机中成立,首次提出“以稳定原油供应和合理价格”为中心的能源安全概念。
而在当下中国,能源安全并非石油这般简单。2012年1月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说,“必须要增强忧患意识;维护13亿人口能源资源永续利用,是永恒的忧患”。
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为典型的“富煤、缺油、少气”。对此,2005年12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有关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的报告中,提到“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这一系列方针,在2007年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中再次得到体现。
目前,《中国能源“十二五”规划》尚未出台;而现在看,针对中国资源禀赋和现实国情制定的十六字方针,并不过时。
“煤老大”与“硬缺电”
2012年3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接近能源局的专业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该规划的草案早已成型,但内部争议较为激烈,修改频频,导致现在才出台。
《规划》提出,“十二五”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我国煤炭生产能力达到41亿吨/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
在“十一五”末的2010年,世界煤炭产量达53.3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9.5亿吨,其中,中国占这一增量的74.7%。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老大”主体能源地位不会改变。
中国生产的煤炭,一半用于火力发电。在火电总装机占全国70%、发电量占80%的情况下,怎么评价煤炭对中国能源安全的作用,都不过分。
“2012年,煤炭供应没有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有关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全国生产供应能力远期看也没有问题,“需要担心的反倒是煤炭过剩”。
中国煤协解释说,中国用煤高峰期的供应紧张,并非因为缺煤,而是因西北地区、尤其是晋陕蒙等地的煤炭产量过于集中,交通运输瓶颈制约所致。
“比如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整合前产6亿多吨煤,现在整合完后,能产8亿多吨。”中国煤协有关人士说,今后数年,随着产能释放,中国煤炭产量还会稳步增加。
多年来,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电价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煤电之争日益白热化,政府对煤炭市场的干预力度不得不不断加大。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表示,由于煤价连续上涨,火电亏损严重,发电积极性受挫,“硬缺电”态势开始显现,国家中长期电力保障堪忧。
中电联出具的材料显示,我国火电投资规模在2005年为2271亿元,2008年降至1679亿元,降幅为21.99%;2011年再降至历史低位1054亿元。
2011年,缺电一度席卷全国,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第一隐患。业内估计,今夏的中国电力缺口,可能达到4000-5000万千瓦。
中电联统计部主任薛静认为,火电新增规模大幅减小、投资下降过快,因发电能力不足而造成的“硬缺电”现象,在所难免。
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必须尽快推进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实现电价市场化,使得燃料成本得以顺利疏导。
然而,要维持煤电的中国能源老大地位,环境问题目前又成为第一制约。
比如煤炭,大规模开采引发的水资源破坏、瓦斯排放、煤矸石堆存、地表沉陷等,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煤炭燃烧还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使得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巨大。
2012年1月1日,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始实施。与2003年旧标准相比,新标准大幅收紧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限值。
按环保部官员的公开说法,这一新标准中的每个控制限值均有对应的成熟、可靠的控制技术;火电行业虽然需要增加环保投入,但总体而言,产生的减排和环境效益与企业的投资强度相比,达标成本处在合理水平。
不料,新标准施行3个月以来,中国火电行业叫苦连天。煤电价格倒挂已使火电企业大面积亏损;新的环保标准在他们看来是雪上加霜。
大唐集团总经理翟若愚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如果要达到最新环保要求,中国现役煤电机组中约94%的机组需要进行除尘器改造,80%的机组需要进行脱硫改造,90%的机组需要进行脱硝改造。
“十二五”期间,发电企业在这方面的一次性投资费用需要达到2000~2500亿元,每年增加的运行费用约900亿—1100亿元。翟若愚说,“发电企业要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恐怕力不从心”。
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公开撰文称,新标准过于严格,并不合理。“过高的环保要求只能使火电企业倒闭或者造假”。
中电联初步测算估计,按照新标准,需要完成环保设施改造的煤电机组共约6亿多千瓦,要在2年半的时间内实现达标排放几乎不可能。
火电行业的表态,令环保部门压力骤增。
在中国,火力发电所用原煤超过煤炭总消耗量的1/2,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总排放量大约1/2,其它如烟尘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所占比重也较高。火电行业的节能减排成效,直接影响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完成。
回归传统能源?
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要“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能源通道建设,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报告中的非化石能源,并未提到近年来一度风光无限的光伏、风电,而是强调核电和水电。
事实上,中国的光伏和风电产业,眼下并不“开心”。
目前,新能源已成为产能过剩治理的重点目标;风电和多晶硅生产设备已从“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中删除。
新能源阶段性退潮,是前期极度膨胀导致产能过剩埋下的苦果,缺少了有效市场支撑,一哄而上吹起的新能源“麻烦缠身”。
国内风机整机制造商,目前达80家,风叶、塔筒制造商100多家,每年产能超过3000万KW,三倍于年装机量;多晶硅项目遍布全国,已建和在建的项目年总产能将达17万吨,超过当前全球销量的2倍。
产能过剩成定局,洗牌已经开始。
新能源的软肋,在于成本过高,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维持简单再生产。其适度降温,回归经济的清洁能源水电和核电,回归以清洁煤为基础的火电,越来越成为业界共识。
目前,回归传统能源、挖掘更多的增长潜力,是当下维护能源安全的权宜之计。从政府的举措看,目前已经显露出明显的转向迹象,冰封数年的水电项目审批正在重启。
“十一五”期间,中国水电一度被妖魔化,曾有环保官员宣称其比火电污染还要严重;而如今,我国水电建设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国家全面加速了水电项目的审批。未来5年,中国水电将开工建设1.6亿千瓦。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即将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60个的重点水电站开工建设。
进入2012年,随着政策上的逐渐走强,核电新建项目审批的重启声也日渐高亢。
2012年2月以来,整个核电行业发展的利好不断。据一位接近国家核安全局的人士透露,在2月中旬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之前由环保部讨论并原则性通过的《核安全规划》被要求再度修改。《核电中长期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这样,两大支撑核电项目重启的基础性文件,目前均已明朗起来。
2月21日,国家能源局宣布,全面启动在运在建核电站应对超设计基准事故安全技术研发计划。
一位接近国家能源局的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此计划首批设立项目共计13项,预计将在2013年前后完成,且研发成果将向我国核电在运在建机组推广,“届时,‘二代+’核电站,将会在总体上满足国际公认的三代核电安全标准要求”。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到2015年,中国必须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到11%左右,否则无法完成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达15%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
“节能是最大的能源”
在曾培炎提出的能源安全十六字方针中,“节约优先”排在第一位。
国家信息中心一位能源专家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引导合理能源消费的理念,过于浪费和高耗能的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调整压力。
有能源行业人士认为,在工业化中期制定能源消费总量限额,类似“刻舟求剑”。而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则认为,国际惯例确实没有天花板机制,但中国还要依据中国国情来办,“能源消费总量天花板机制,基本符合现阶段或者不久的将来中国能源供应安全、提高效率和节能减排的整体盘子”。
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帮助各类用电终端不断提高用能效率,在满足同样产出的情况下,减少能源投入,减少排放,即需求侧管理(DSM)。
“喊了20年,需求侧管理始终在中国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曾鸣1991年就在欧洲做需求侧管理研究,回国后虽然做了几十个课题,但需求侧管理现在才真正得到重视。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吴钟瑚表示,可把能源总量控制看作是一种强制推进节能的方法,“但从操作层面讲难度非常大,必须有措施控制存量和增量”。
吴钟瑚认为,“十一五”的节能目标虽然基本实现,但也采取了一些行政和非常规的手段。
“真正有效的,法规之外,还是要靠行政命令。”吴钟瑚说,“完全靠市场推动有障碍,比如节能设备有市场需求,但价格高,节能不节钱,老百姓不买”。
另一个节能的高招,是合同能源管理。这是真正的舶来品,1997年受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开始在国内试行,由当时的国家经贸委牵头,组织北京、山东、辽宁三家公司做试点。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就是节能服务公司出资为业主进行节能改造,业主将未来节约的能源费用作为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
“从1997年的三家公司,到2004年几十家公司,到2010年四五百家,现在已经有2000多家。”中能联盟节能减排咨询中心副主任兰绍辉介绍该行业的快速发展时说。
但该模式在中国也遭遇水土不服。兰绍辉说,“主要是钱要不回来”,部分企业缺乏诚信,这导致该行业一直在探讨如何降低风险。
据中电联统计,2011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4.69万亿度,比2010年增长11.7%;人均用电量3483度,比2010年增加351度,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BP 2030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能源赤字将增加8亿吨油当量,全球一半以上的液体燃料需求将来自中国,中国在所有类别的燃料上的能源短缺都将扩大5倍。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山之石
更长远来看,中国的能源独立之路,或可学习美国的“能源独立”样本。加速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可以作为中国在能源新棋局中的下一个重点布子方向。
美国“能源独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开发的突飞猛进。在美国,产量爆发式增长的页岩气在能源市场上带动了一场革命。
2006年至2010年间,美国页岩气产量从1万亿立方英尺上升至4.8万亿立方英尺,占2010年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3%,如果拿2010年产量和2000年产量对比,则翻了12倍。
BP统计数据表明,因为页岩气的大发展,使美国在2009年已经超越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预计到2035年,美国页岩气在天然气总产量的比重要上升到49%,成为天然气生产的绝对主力,美国将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
“美国页岩气能够取得大发展,政府给予了很好的补贴政策、开采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等,都是有利因素,更重要的是,美国本土的丰富页岩气资源储量是前提。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也存在着这样的资源禀赋,这为中国下一步提升能源安全提供了资源基础。”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车长波说。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中国页岩气储量评估活动结果,我国陆上页岩气的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与美国页岩气24万亿立方米的可采资源潜力大体相当,也与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大致相当。按照中国当前天然气消费量计算,如果完全开采,25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可供中国使用近200年。
2012年3月16日,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正式对外发布,由此启动了中国版“页岩气革命”。该规划在“十二五”能源分规划中率先出台,显示了中国政府对其的厚望。
“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亦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出,2015年我国将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60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000亿立方米,产量规划目标为65亿立方米;展望2020年,我国页岩气产量预计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规模。
“‘十二五’末期65亿立方米的产量,绝对数并不是太高,但要看到目前页岩气开发基本是才起步,页岩气产业需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的来做。长远看,如果能达到千亿立方米开采规模,中国的能源结构有望由此改变,中国有这样的潜力。”车长波说。
在2011年6月,我国进行了首次页岩气探矿权招标,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在内的6家国内企业参与了投标。据了解,在数月之内国土资源部还将举行第二轮页岩气区块招标,同时,我国政府正在制定一项向页岩气开发企业提供补贴的政策。
如果我国的“页岩气革命”由此顺利发动,中国在全球能源安全棋局上有望成为与美国一样的重要角色,中国的能源安全将有新保障。按照《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20年我国页岩气产量有望达600亿—1000亿立方米,届时将占到天然气消费总量20%—30%。预计到2030年,产量有望与常规天然气相当,与美国接近,中国的能源独立将不再是一个梦。
两个软肋
“中国能源安全的软肋,在于能源体制缺乏顶层设计。”中国电监会信息中心统计分析处处长杨名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目前我国能源体制“问题不少”。杨名舟说,我国能源立法滞后,战略缺失,规划滞后,发展无序,能源政策和能源决策受质疑;而权责不明的管理机制,使能源市场化改革步子不大,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难以实现。
杨名舟认为,只有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
在电力行业,应该建立竞争、开放的电力市场,改革电价形成机制,建立同网同质同价的新的电价体系,形成电网吸纳新能源的新体制。
而在油气行业,应该加快油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减少政府对油气价格的直接干预;成立全国性的管网公司,实行输配分开,打破地域垄断,鼓励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进入对方区域开展业务,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格局;放宽民营资本进入石油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采、管网输送、石油化工、油品流通领域(包括批发和零售环节)的限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管网设施的价格监管;建立完善石油安全预警机制和战略石油储备制度。
对于煤炭行业,应建立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促进煤炭清洁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煤炭工业在国家总体能源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得以体现。
杨名舟认为,“当前能源市场化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
除了体制,多位专家认为,环境问题,亦是我国能源安全的一大软肋。
“我国能源消费主要是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目前看这两类能源继续增长的空间已经受到限制。环境压力、运输交通限制,煤炭产能增长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对石油的消费,目前产能已经超过2亿吨,再提高,只能是缩短资源利用年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能源战略专家夏义善说。
在中国能源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如何平衡发展与环保,环保部门一直在寻找答案,而这答案恐怕不会来得那么简单。
煤电纠结于排放污染,核电、水电纠结于安全环评,页岩气虽已经做出国家发展规划,但其开发过程中,地下水也面临巨大污染可能。
2011年,指责中国排放标准滞后、油品含硫过高的声音不绝于耳。原本明确的柴油车国4排放标准实施时间表,被一推再推。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1月10日,环保部发布公告推迟到2013年7月实施。环保部解释的原因是“市面上根本没有足够的、达到相应标准的柴油供应”。
中国环科院副研究员岳欣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负责制订和管理油品质量标准的机构,是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0),TC280的秘书处机构是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隶属中国石化。
TC280的人员构成中,石化行业代表占比超过90%;来自环保部门和汽车行业的成员占比不到7%。在有关油品标准的制订审议过程中,没有表决机制,来自环保部门的代表是否签字后才能通过等,也没有统一规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主任周宏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中国能源行业仍然需要继续大发展。当前,北美人均年能源消费量超过10吨标准煤,欧洲为5吨标准煤,而中国还不到3吨标准煤。“环保部的职责,则是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如果页岩气能达到千亿立方米开采规模,中国的能源结构有望由此改变,中国有这样的潜力
上图:安徽淮北集团朔里煤矿选矸楼的运输皮带两侧,女工们用双手将矸石一块块分拣出来
左图:昔日火热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在建的方家山核电工程
资料来源:中国2011能源发展报告
资料来源:中国2011能源发展报告
中国只有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
能源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石油危机有关。1974年11月,国际能源署(IEA)在石油危机中成立,首次提出“以稳定原油供应和合理价格”为中心的能源安全概念。
而在当下中国,能源安全并非石油这般简单。2012年1月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说,“必须要增强忧患意识;维护13亿人口能源资源永续利用,是永恒的忧患”。
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为典型的“富煤、缺油、少气”。对此,2005年12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有关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的报告中,提到“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这一系列方针,在2007年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中再次得到体现。
目前,《中国能源“十二五”规划》尚未出台;而现在看,针对中国资源禀赋和现实国情制定的十六字方针,并不过时。
“煤老大”与“硬缺电”
2012年3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接近能源局的专业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该规划的草案早已成型,但内部争议较为激烈,修改频频,导致现在才出台。
《规划》提出,“十二五”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我国煤炭生产能力达到41亿吨/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
在“十一五”末的2010年,世界煤炭产量达53.3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9.5亿吨,其中,中国占这一增量的74.7%。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老大”主体能源地位不会改变。
中国生产的煤炭,一半用于火力发电。在火电总装机占全国70%、发电量占80%的情况下,怎么评价煤炭对中国能源安全的作用,都不过分。
“2012年,煤炭供应没有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有关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全国生产供应能力远期看也没有问题,“需要担心的反倒是煤炭过剩”。
中国煤协解释说,中国用煤高峰期的供应紧张,并非因为缺煤,而是因西北地区、尤其是晋陕蒙等地的煤炭产量过于集中,交通运输瓶颈制约所致。
“比如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整合前产6亿多吨煤,现在整合完后,能产8亿多吨。”中国煤协有关人士说,今后数年,随着产能释放,中国煤炭产量还会稳步增加。
多年来,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电价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煤电之争日益白热化,政府对煤炭市场的干预力度不得不不断加大。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表示,由于煤价连续上涨,火电亏损严重,发电积极性受挫,“硬缺电”态势开始显现,国家中长期电力保障堪忧。
中电联出具的材料显示,我国火电投资规模在2005年为2271亿元,2008年降至1679亿元,降幅为21.99%;2011年再降至历史低位1054亿元。
2011年,缺电一度席卷全国,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第一隐患。业内估计,今夏的中国电力缺口,可能达到4000-5000万千瓦。
中电联统计部主任薛静认为,火电新增规模大幅减小、投资下降过快,因发电能力不足而造成的“硬缺电”现象,在所难免。
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必须尽快推进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实现电价市场化,使得燃料成本得以顺利疏导。
然而,要维持煤电的中国能源老大地位,环境问题目前又成为第一制约。
比如煤炭,大规模开采引发的水资源破坏、瓦斯排放、煤矸石堆存、地表沉陷等,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煤炭燃烧还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使得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巨大。
2012年1月1日,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始实施。与2003年旧标准相比,新标准大幅收紧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限值。
按环保部官员的公开说法,这一新标准中的每个控制限值均有对应的成熟、可靠的控制技术;火电行业虽然需要增加环保投入,但总体而言,产生的减排和环境效益与企业的投资强度相比,达标成本处在合理水平。
不料,新标准施行3个月以来,中国火电行业叫苦连天。煤电价格倒挂已使火电企业大面积亏损;新的环保标准在他们看来是雪上加霜。
大唐集团总经理翟若愚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如果要达到最新环保要求,中国现役煤电机组中约94%的机组需要进行除尘器改造,80%的机组需要进行脱硫改造,90%的机组需要进行脱硝改造。
“十二五”期间,发电企业在这方面的一次性投资费用需要达到2000~2500亿元,每年增加的运行费用约900亿—1100亿元。翟若愚说,“发电企业要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恐怕力不从心”。
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公开撰文称,新标准过于严格,并不合理。“过高的环保要求只能使火电企业倒闭或者造假”。
中电联初步测算估计,按照新标准,需要完成环保设施改造的煤电机组共约6亿多千瓦,要在2年半的时间内实现达标排放几乎不可能。
火电行业的表态,令环保部门压力骤增。
在中国,火力发电所用原煤超过煤炭总消耗量的1/2,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总排放量大约1/2,其它如烟尘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所占比重也较高。火电行业的节能减排成效,直接影响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完成。
回归传统能源?
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要“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能源通道建设,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报告中的非化石能源,并未提到近年来一度风光无限的光伏、风电,而是强调核电和水电。
事实上,中国的光伏和风电产业,眼下并不“开心”。
目前,新能源已成为产能过剩治理的重点目标;风电和多晶硅生产设备已从“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中删除。
新能源阶段性退潮,是前期极度膨胀导致产能过剩埋下的苦果,缺少了有效市场支撑,一哄而上吹起的新能源“麻烦缠身”。
国内风机整机制造商,目前达80家,风叶、塔筒制造商100多家,每年产能超过3000万KW,三倍于年装机量;多晶硅项目遍布全国,已建和在建的项目年总产能将达17万吨,超过当前全球销量的2倍。
产能过剩成定局,洗牌已经开始。
新能源的软肋,在于成本过高,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维持简单再生产。其适度降温,回归经济的清洁能源水电和核电,回归以清洁煤为基础的火电,越来越成为业界共识。
目前,回归传统能源、挖掘更多的增长潜力,是当下维护能源安全的权宜之计。从政府的举措看,目前已经显露出明显的转向迹象,冰封数年的水电项目审批正在重启。
“十一五”期间,中国水电一度被妖魔化,曾有环保官员宣称其比火电污染还要严重;而如今,我国水电建设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国家全面加速了水电项目的审批。未来5年,中国水电将开工建设1.6亿千瓦。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即将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60个的重点水电站开工建设。
进入2012年,随着政策上的逐渐走强,核电新建项目审批的重启声也日渐高亢。
2012年2月以来,整个核电行业发展的利好不断。据一位接近国家核安全局的人士透露,在2月中旬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之前由环保部讨论并原则性通过的《核安全规划》被要求再度修改。《核电中长期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这样,两大支撑核电项目重启的基础性文件,目前均已明朗起来。
2月21日,国家能源局宣布,全面启动在运在建核电站应对超设计基准事故安全技术研发计划。
一位接近国家能源局的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此计划首批设立项目共计13项,预计将在2013年前后完成,且研发成果将向我国核电在运在建机组推广,“届时,‘二代+’核电站,将会在总体上满足国际公认的三代核电安全标准要求”。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到2015年,中国必须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到11%左右,否则无法完成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达15%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
“节能是最大的能源”
在曾培炎提出的能源安全十六字方针中,“节约优先”排在第一位。
国家信息中心一位能源专家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引导合理能源消费的理念,过于浪费和高耗能的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调整压力。
有能源行业人士认为,在工业化中期制定能源消费总量限额,类似“刻舟求剑”。而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则认为,国际惯例确实没有天花板机制,但中国还要依据中国国情来办,“能源消费总量天花板机制,基本符合现阶段或者不久的将来中国能源供应安全、提高效率和节能减排的整体盘子”。
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帮助各类用电终端不断提高用能效率,在满足同样产出的情况下,减少能源投入,减少排放,即需求侧管理(DSM)。
“喊了20年,需求侧管理始终在中国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曾鸣1991年就在欧洲做需求侧管理研究,回国后虽然做了几十个课题,但需求侧管理现在才真正得到重视。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吴钟瑚表示,可把能源总量控制看作是一种强制推进节能的方法,“但从操作层面讲难度非常大,必须有措施控制存量和增量”。
吴钟瑚认为,“十一五”的节能目标虽然基本实现,但也采取了一些行政和非常规的手段。
“真正有效的,法规之外,还是要靠行政命令。”吴钟瑚说,“完全靠市场推动有障碍,比如节能设备有市场需求,但价格高,节能不节钱,老百姓不买”。
另一个节能的高招,是合同能源管理。这是真正的舶来品,1997年受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开始在国内试行,由当时的国家经贸委牵头,组织北京、山东、辽宁三家公司做试点。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就是节能服务公司出资为业主进行节能改造,业主将未来节约的能源费用作为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
“从1997年的三家公司,到2004年几十家公司,到2010年四五百家,现在已经有2000多家。”中能联盟节能减排咨询中心副主任兰绍辉介绍该行业的快速发展时说。
但该模式在中国也遭遇水土不服。兰绍辉说,“主要是钱要不回来”,部分企业缺乏诚信,这导致该行业一直在探讨如何降低风险。
据中电联统计,2011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4.69万亿度,比2010年增长11.7%;人均用电量3483度,比2010年增加351度,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BP 2030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能源赤字将增加8亿吨油当量,全球一半以上的液体燃料需求将来自中国,中国在所有类别的燃料上的能源短缺都将扩大5倍。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山之石
更长远来看,中国的能源独立之路,或可学习美国的“能源独立”样本。加速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可以作为中国在能源新棋局中的下一个重点布子方向。
美国“能源独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开发的突飞猛进。在美国,产量爆发式增长的页岩气在能源市场上带动了一场革命。
2006年至2010年间,美国页岩气产量从1万亿立方英尺上升至4.8万亿立方英尺,占2010年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3%,如果拿2010年产量和2000年产量对比,则翻了12倍。
BP统计数据表明,因为页岩气的大发展,使美国在2009年已经超越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预计到2035年,美国页岩气在天然气总产量的比重要上升到49%,成为天然气生产的绝对主力,美国将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
“美国页岩气能够取得大发展,政府给予了很好的补贴政策、开采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等,都是有利因素,更重要的是,美国本土的丰富页岩气资源储量是前提。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也存在着这样的资源禀赋,这为中国下一步提升能源安全提供了资源基础。”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车长波说。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中国页岩气储量评估活动结果,我国陆上页岩气的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与美国页岩气24万亿立方米的可采资源潜力大体相当,也与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大致相当。按照中国当前天然气消费量计算,如果完全开采,25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可供中国使用近200年。
2012年3月16日,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正式对外发布,由此启动了中国版“页岩气革命”。该规划在“十二五”能源分规划中率先出台,显示了中国政府对其的厚望。
“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亦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出,2015年我国将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60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000亿立方米,产量规划目标为65亿立方米;展望2020年,我国页岩气产量预计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规模。
“‘十二五’末期65亿立方米的产量,绝对数并不是太高,但要看到目前页岩气开发基本是才起步,页岩气产业需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的来做。长远看,如果能达到千亿立方米开采规模,中国的能源结构有望由此改变,中国有这样的潜力。”车长波说。
在2011年6月,我国进行了首次页岩气探矿权招标,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在内的6家国内企业参与了投标。据了解,在数月之内国土资源部还将举行第二轮页岩气区块招标,同时,我国政府正在制定一项向页岩气开发企业提供补贴的政策。
如果我国的“页岩气革命”由此顺利发动,中国在全球能源安全棋局上有望成为与美国一样的重要角色,中国的能源安全将有新保障。按照《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20年我国页岩气产量有望达600亿—1000亿立方米,届时将占到天然气消费总量20%—30%。预计到2030年,产量有望与常规天然气相当,与美国接近,中国的能源独立将不再是一个梦。
两个软肋
“中国能源安全的软肋,在于能源体制缺乏顶层设计。”中国电监会信息中心统计分析处处长杨名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目前我国能源体制“问题不少”。杨名舟说,我国能源立法滞后,战略缺失,规划滞后,发展无序,能源政策和能源决策受质疑;而权责不明的管理机制,使能源市场化改革步子不大,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难以实现。
杨名舟认为,只有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
在电力行业,应该建立竞争、开放的电力市场,改革电价形成机制,建立同网同质同价的新的电价体系,形成电网吸纳新能源的新体制。
而在油气行业,应该加快油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减少政府对油气价格的直接干预;成立全国性的管网公司,实行输配分开,打破地域垄断,鼓励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进入对方区域开展业务,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格局;放宽民营资本进入石油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采、管网输送、石油化工、油品流通领域(包括批发和零售环节)的限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管网设施的价格监管;建立完善石油安全预警机制和战略石油储备制度。
对于煤炭行业,应建立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促进煤炭清洁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煤炭工业在国家总体能源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得以体现。
杨名舟认为,“当前能源市场化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
除了体制,多位专家认为,环境问题,亦是我国能源安全的一大软肋。
“我国能源消费主要是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目前看这两类能源继续增长的空间已经受到限制。环境压力、运输交通限制,煤炭产能增长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对石油的消费,目前产能已经超过2亿吨,再提高,只能是缩短资源利用年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能源战略专家夏义善说。
在中国能源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如何平衡发展与环保,环保部门一直在寻找答案,而这答案恐怕不会来得那么简单。
煤电纠结于排放污染,核电、水电纠结于安全环评,页岩气虽已经做出国家发展规划,但其开发过程中,地下水也面临巨大污染可能。
2011年,指责中国排放标准滞后、油品含硫过高的声音不绝于耳。原本明确的柴油车国4排放标准实施时间表,被一推再推。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1月10日,环保部发布公告推迟到2013年7月实施。环保部解释的原因是“市面上根本没有足够的、达到相应标准的柴油供应”。
中国环科院副研究员岳欣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负责制订和管理油品质量标准的机构,是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0),TC280的秘书处机构是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隶属中国石化。
TC280的人员构成中,石化行业代表占比超过90%;来自环保部门和汽车行业的成员占比不到7%。在有关油品标准的制订审议过程中,没有表决机制,来自环保部门的代表是否签字后才能通过等,也没有统一规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主任周宏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中国能源行业仍然需要继续大发展。当前,北美人均年能源消费量超过10吨标准煤,欧洲为5吨标准煤,而中国还不到3吨标准煤。“环保部的职责,则是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如果页岩气能达到千亿立方米开采规模,中国的能源结构有望由此改变,中国有这样的潜力
上图:安徽淮北集团朔里煤矿选矸楼的运输皮带两侧,女工们用双手将矸石一块块分拣出来
左图:昔日火热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在建的方家山核电工程
资料来源:中国2011能源发展报告
资料来源:中国2011能源发展报告
中国只有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