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分层与流动一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传统学术命题并且也是热门议题。近年来,中国中间阶层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当代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变革,阶级和阶层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中产阶级就是在这些变化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来讨论中产阶级在此期间的形成、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中产阶级对于建设日趋合理开放的社会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流动 中产阶级 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D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98-01
改革开放已经历了32个年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变迁,中国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潮流里,追求竞争与公平的并存,探索创新与经验的结合,发展第三产业,与此相适应的就业机遇增多,技术行业受到更多的重视,有知识有技能的人走上管理或高科技研发岗位,经过他们自己的奋斗,中产阶级力量在社会上崭露头角。从学者对于中产阶级的不同定义中得出,中产阶级就是那些从事非体力劳动、收入水平介于中等层次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主要包括公务员、技术研发人员、受雇于他人的企业白领、自主经营的私营企业主等,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带动了中产阶级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新行业的出现。中国传统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市场的开放和人口的增加,传统产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各行业开始要求文化水平和教育背景,国家降低了投资门槛,社会中骤然出现了经理、董事阶层,他们也就成为了中产阶级的潜在成员。由于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的政策,中产阶级在城市增多的同时,乡镇中也出现了私营企业主。他们大多来源于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干部、城镇国有集体单位干部,尽管教育水平不高,但凭借自身的管理才能使其经营的企业在市场上能够立足,使自己成为乡镇中的“上层”,成为社会的中产阶级。其次是伴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先富制度中的部分“富人”也是中产阶级的坚实成员。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打破了旧的平均主义格局,使人们的收入呈现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直接关系到阶层地位的划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个人收入状况。普通工人的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社会保险金及福利,且工资的数额及发放标准具有不稳定性,而中产阶级在领取基本工资的同时还可以其智力、专利、技术等其他方式出资,成为合伙人或出资人,获取收益。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下的中产阶级。民主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任务。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我国把民主政治文明作为政府行动的标识,健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主选举制度等,为公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参与和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改革开放带来的民主和自由,是现代中产阶级发展壮大的政治基础。中产阶级由于其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教育背景认识到他们只有通过政治参与才能增加使自己向上流动的可能。同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流动环境,增加了人们的阶层流动的可能,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声望有所提高。另外,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也增加了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
第三,科学、教育体制的建设是中产阶级发展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知识的作用越发凸显。“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推动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全面落实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学位制度以及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使得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大大提升。人们认识到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收入和阶层地位的变化。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是不会变的,在面对复杂的技术竞争和行业竞争的同时,中产阶级必将发展壮大,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不仅需要中产阶级自身的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支持:首先,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缩小收入差距,为建设“橄榄形”社会结构奠定社会基础;完善社会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为中产阶级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其次,纠正中产阶级自身的某些错位,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此外,社会底层群众要通过职业的转换,增加其向上流动的可能性。鼓励和发展教育,解决教育不公问题,尽量提供更多的平等受教育机会。未来社会将会有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步入中产阶级,这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体现,也将有利于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社会也将更加稳定和持久。
参考文献:
[1]陆学艺,龚维斌,陈光金.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趋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强.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社会.2005(1).
关键词社会流动 中产阶级 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D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98-01
改革开放已经历了32个年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变迁,中国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潮流里,追求竞争与公平的并存,探索创新与经验的结合,发展第三产业,与此相适应的就业机遇增多,技术行业受到更多的重视,有知识有技能的人走上管理或高科技研发岗位,经过他们自己的奋斗,中产阶级力量在社会上崭露头角。从学者对于中产阶级的不同定义中得出,中产阶级就是那些从事非体力劳动、收入水平介于中等层次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主要包括公务员、技术研发人员、受雇于他人的企业白领、自主经营的私营企业主等,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带动了中产阶级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新行业的出现。中国传统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市场的开放和人口的增加,传统产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各行业开始要求文化水平和教育背景,国家降低了投资门槛,社会中骤然出现了经理、董事阶层,他们也就成为了中产阶级的潜在成员。由于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的政策,中产阶级在城市增多的同时,乡镇中也出现了私营企业主。他们大多来源于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干部、城镇国有集体单位干部,尽管教育水平不高,但凭借自身的管理才能使其经营的企业在市场上能够立足,使自己成为乡镇中的“上层”,成为社会的中产阶级。其次是伴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先富制度中的部分“富人”也是中产阶级的坚实成员。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打破了旧的平均主义格局,使人们的收入呈现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直接关系到阶层地位的划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个人收入状况。普通工人的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社会保险金及福利,且工资的数额及发放标准具有不稳定性,而中产阶级在领取基本工资的同时还可以其智力、专利、技术等其他方式出资,成为合伙人或出资人,获取收益。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下的中产阶级。民主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任务。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我国把民主政治文明作为政府行动的标识,健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主选举制度等,为公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参与和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改革开放带来的民主和自由,是现代中产阶级发展壮大的政治基础。中产阶级由于其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教育背景认识到他们只有通过政治参与才能增加使自己向上流动的可能。同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流动环境,增加了人们的阶层流动的可能,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声望有所提高。另外,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也增加了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
第三,科学、教育体制的建设是中产阶级发展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知识的作用越发凸显。“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推动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全面落实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学位制度以及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使得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大大提升。人们认识到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收入和阶层地位的变化。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是不会变的,在面对复杂的技术竞争和行业竞争的同时,中产阶级必将发展壮大,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不仅需要中产阶级自身的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支持:首先,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缩小收入差距,为建设“橄榄形”社会结构奠定社会基础;完善社会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为中产阶级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其次,纠正中产阶级自身的某些错位,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此外,社会底层群众要通过职业的转换,增加其向上流动的可能性。鼓励和发展教育,解决教育不公问题,尽量提供更多的平等受教育机会。未来社会将会有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步入中产阶级,这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体现,也将有利于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社会也将更加稳定和持久。
参考文献:
[1]陆学艺,龚维斌,陈光金.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趋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强.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社会.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