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摄影教育的问题及应时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传统教育方式 数字化影像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从器材设备的迅速更新到表现题材范围的不断延展,这几年摄影界的发展真可谓变化万千,在此信息交流便捷的时代,器材主导、记录功能不再为摄影专业的特征。摄影作品内容深度和广度在拓展、综合性越来越强,而且从实用角度看,既有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平面设计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婚纱影楼主导的艺术摄影。发展现状提出了高校摄影教育要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接轨的要求,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知己知彼学有专攻,方能使学生从容应对就业挑战,同时对办好专业摄影教学也是促动。在此愿将我在高校摄影教学中的经历并引发思考的一些问题和对策略作交流。
目前全国有艺术类摄影专业点100多个,不包括日益普遍的其他艺术类专业开设的摄影课或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程,选课人群、报考人数呈增加趋势。
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摄影高等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入学时的选拔机制不够完善,考试方式的设定不甚合理,培养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缺乏合格的高校摄影教师。多数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和方式,教法不灵活,重点不准,加上可参考教材少,内容陈旧等问题。如此缺乏活力的教学手段已不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少,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差。择业时重功利者多,敬业并有社会责任感者少。因此,从选拔人才到设置课程结构,应当倾向于重文化水平、重创新精神、重表达能力、重责任意识、重发展潜力的培养。
另外在数字时代,摄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字技术带来了数字影像和网络媒体,并由此带来了数字化影像技术、传播技术与视觉文化、数字影像传播与伦理问题等等相互关联的新课题。新时代的摄影人必须能够正确看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影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影像创作与影像传播。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恐怕是最具颠覆性意义的冲击,传统摄影技术面对数码成像技术的挑战,似乎已经到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地步。如何平衡相互间的优劣,是摄影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摄影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数字影像技术将成为主流;二是对拍摄者的技术要求将越来越低,人文艺术素养在摄影中的作用将越发明显。所以,根据当前摄影领域的发展趋势,发展摄影高等教育绝不仅仅是需要专业技能教育,更需要的是应提供使学生将来能够受用终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样才可以适应摄影在任何时代的发展所需。
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摄影在教育方式上可以适当地展开一些多学科互动的尝试,诸如与社会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有利于激发学生观察、研究社会现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并结合专业技术知识,应用摄影手段来传达,使学生认识到摄影领域可发掘的深厚潜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出具体研究课题。
不同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很明显,比较而言国外大学摄影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注重摄影课程实用性和与相关领域的密切结合,成功地将单纯的技术型课程融入了视觉传播的领域,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实用价值,学生学习目的以及对今后的择业发展方向都比较明确。如此看来,我国的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应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努力实现摄影与文化、艺术、设计与传播的融合,才能满足视觉传播和影像传播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我认为摄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做如下改革:
新增与数字影像技术有关的内容,数字拍摄技术,影像的数字加工处理技术。增加摄影实践的次数,提高对创作实践的要求。通过教授与阅读资料、自拍练习、摆布拍摄表现以及技法制作等,要求学生准确完整地将主观感受的物像通过影像表达出来。另外引入观念摄影,让学生摆脱所谓人像艺术摄影、风光艺术摄影的程式的思维限制,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同时让同学介入摄影方向、类别、表达手段以及意义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更应该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因为不断发展完善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摄影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手段,它可以生动、细致地记录拍摄过程,现场拍摄和演示也使教学效果更为直观。利用这些条件学生更便于饱览摄影精品,提高艺术素养,有助于丰富个人作品的内涵,但这些必须依靠教师艺术理论的讲授、优秀作品的观摩分析。另外,可以将学生拍摄的优秀摄影作品上网展示,因为学生拍摄的往往是周边人事物,容易对其他学生产生着名家名作难以产生的触动。在校园网上给照片配上点评,述说背后的故事,在交流中受启发,共同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可鼓励学生藉网络查看世界各处的优秀摄影新作,经常举办照片形式的摄影作品展,提供展示平台,加强交流和促进。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摄影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摄影教学革命是必然的,我们只要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摄影教学的改革,就可以使摄影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
关键词 传统教育方式 数字化影像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从器材设备的迅速更新到表现题材范围的不断延展,这几年摄影界的发展真可谓变化万千,在此信息交流便捷的时代,器材主导、记录功能不再为摄影专业的特征。摄影作品内容深度和广度在拓展、综合性越来越强,而且从实用角度看,既有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平面设计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婚纱影楼主导的艺术摄影。发展现状提出了高校摄影教育要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接轨的要求,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知己知彼学有专攻,方能使学生从容应对就业挑战,同时对办好专业摄影教学也是促动。在此愿将我在高校摄影教学中的经历并引发思考的一些问题和对策略作交流。
目前全国有艺术类摄影专业点100多个,不包括日益普遍的其他艺术类专业开设的摄影课或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程,选课人群、报考人数呈增加趋势。
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摄影高等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入学时的选拔机制不够完善,考试方式的设定不甚合理,培养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缺乏合格的高校摄影教师。多数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和方式,教法不灵活,重点不准,加上可参考教材少,内容陈旧等问题。如此缺乏活力的教学手段已不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少,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差。择业时重功利者多,敬业并有社会责任感者少。因此,从选拔人才到设置课程结构,应当倾向于重文化水平、重创新精神、重表达能力、重责任意识、重发展潜力的培养。
另外在数字时代,摄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字技术带来了数字影像和网络媒体,并由此带来了数字化影像技术、传播技术与视觉文化、数字影像传播与伦理问题等等相互关联的新课题。新时代的摄影人必须能够正确看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影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影像创作与影像传播。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恐怕是最具颠覆性意义的冲击,传统摄影技术面对数码成像技术的挑战,似乎已经到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地步。如何平衡相互间的优劣,是摄影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摄影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数字影像技术将成为主流;二是对拍摄者的技术要求将越来越低,人文艺术素养在摄影中的作用将越发明显。所以,根据当前摄影领域的发展趋势,发展摄影高等教育绝不仅仅是需要专业技能教育,更需要的是应提供使学生将来能够受用终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样才可以适应摄影在任何时代的发展所需。
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摄影在教育方式上可以适当地展开一些多学科互动的尝试,诸如与社会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有利于激发学生观察、研究社会现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并结合专业技术知识,应用摄影手段来传达,使学生认识到摄影领域可发掘的深厚潜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出具体研究课题。
不同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很明显,比较而言国外大学摄影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注重摄影课程实用性和与相关领域的密切结合,成功地将单纯的技术型课程融入了视觉传播的领域,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实用价值,学生学习目的以及对今后的择业发展方向都比较明确。如此看来,我国的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应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努力实现摄影与文化、艺术、设计与传播的融合,才能满足视觉传播和影像传播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我认为摄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做如下改革:
新增与数字影像技术有关的内容,数字拍摄技术,影像的数字加工处理技术。增加摄影实践的次数,提高对创作实践的要求。通过教授与阅读资料、自拍练习、摆布拍摄表现以及技法制作等,要求学生准确完整地将主观感受的物像通过影像表达出来。另外引入观念摄影,让学生摆脱所谓人像艺术摄影、风光艺术摄影的程式的思维限制,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同时让同学介入摄影方向、类别、表达手段以及意义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更应该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因为不断发展完善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摄影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手段,它可以生动、细致地记录拍摄过程,现场拍摄和演示也使教学效果更为直观。利用这些条件学生更便于饱览摄影精品,提高艺术素养,有助于丰富个人作品的内涵,但这些必须依靠教师艺术理论的讲授、优秀作品的观摩分析。另外,可以将学生拍摄的优秀摄影作品上网展示,因为学生拍摄的往往是周边人事物,容易对其他学生产生着名家名作难以产生的触动。在校园网上给照片配上点评,述说背后的故事,在交流中受启发,共同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可鼓励学生藉网络查看世界各处的优秀摄影新作,经常举办照片形式的摄影作品展,提供展示平台,加强交流和促进。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摄影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摄影教学革命是必然的,我们只要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摄影教学的改革,就可以使摄影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