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冬小麦滴灌栽培技术是提高产量、推动小麦种植产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改良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冬小麦滴灌栽培技术应注意的问题,从播种、整地、施肥、土地选择、麦田滴水、时间数量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不同的角度探讨实际的种植技术。
关键词:冬小麦;滴管技术;栽培方法
0 引言
冬小麥滴灌栽培技术是目前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主要方法,现代农业发展为冬小麦的滴灌栽培创建了良好的环境,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冬小麦的播种前准备
第一,在冬小麦第一灌栽培的过程当中,要加强水源的管理,水是冬小麦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种自然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营养资源,采用滴灌栽培方法,更要确保水源的充足,不可以使田间积水保障排灌的方便。在播种之前就已经加装修整好所有的滴灌设施保障齐全,减少出现问题的概率,根据人们多年的种植经验,科学设计区域供水管道以及区域的供水量,根据每个景观供应的实际面积设计,低冠的周期。
第二,在滴灌栽培的过程当中,还要选择优质的土地,只有从生产质量角度做好播种前的土壤准备,才能够保障冬小麦生长后期可以实现预期的产量和目标,尽可能选择平整的土地,从而降低低灌的水肥流失,促进洒水更加顺利。同时,在贫瘠土地、盐碱土地以及沙化土地产值并不高,不利于增加总体的产量,如果采取田间土壤改良的方法,还需要增设毛管,这种方法增产增收,虽然前期成本投入交大,但后期的收入预期较为良好。
第三,注重播种前的整地和施肥,一般来说,第一灌栽培管理需要土地平整,腐殖质层比较厚,因此,需要通过深耕等方法减少土地的平整,如果是秸秆性土地,一般翻耕的深度要控制在27cm左右,避免栽种期间翻地播种滴灌同步,而是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将上述步骤划分到各个阶段,土壤的肥力一般每667㎡要控制在480kg/113kg的肥,同时,施肥还要采取基础肥,配合复合肥应用,例如三料磷肥13kg,尿素11kg,通过这样配合的方法将这些肥料均匀地应用在滴水种植期间。
2 冬小麦滴灌田间管理
首先,采取管带布置的方法,对于土地进行改良,如前文所述,一般采取一机六行和一管四行的方法来进行播种,这样的滴灌控制方法更可以进行全方面的洒水,从而提高具体的运行效率.播种日期的选择上也要与滴灌的水量进行配合,一般来说,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出苗期间温度要高于18℃,华南地区的冬想外出苗期间温度要高于16℃,而岭南地区的冬小麦出苗温度可以控制在15℃,最适宜的播种时期,华北地区在9月15日到25日温度高于0℃,有效积温超过500℃,小麦出叶到六片时,采取相应的播种。其次,在田间管理阶段,还要尽可能的挑选优质的种苗,降低播种的数量,例如奎东五号,新东15号小麦种子就是比较适宜的滴灌栽种苗。这些种苗出苗率比较高,成长控制的效果比较良好,通过后期的种植技术的调整,可以确保群体的结构性。例如河北地区种植的冬小麦,就可以保障5~15kg/667㎡肥料的使用,同时在15~25日播种的过程当中,还需要使用较好的麦田14kg,大田15kg,盐碱地16kg的种苗种植方法,从而提高整体的产量控制效果,可以种植29万株/667㎡,冬前群体种苗的数量在75万左右,同时,种子还需要进行包衣与药剂的处理,从而提高种苗的出芽率,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之下,还可以用药水浸泡的方法,以及深耕的方法,从而提高种苗的出苗率,深度一般控制在3.3cm左右,行间距要符合气候水源以及肥料的总体要求,通过滴水保持填土的湿润,提高综合控制的效果。
3 冬小麦滴灌底肥时间与病虫害防治
一方面,在冬小麦滴灌栽培的过程当中,要控制好麦田滴水滴灌带选型,一般以1.8~2.1 ml每分钟作为一个合适的标准,如果滴灌的流量超过了2.1 ml,那么则需要通过管压力的控制,以提高整体的滴水效果,避免滴流过大或者压力过低而造成水量的漫灌,如果水量低于1.8 ml,那么要加大水量的控制,适当的改善压力,避免出苗情况参差不齐,实际上只有控制好滴灌带的形状,控制滴水的时间和用量,才能够保障整体的效果。滴灌栽培技术还要与水层的厚度调节在一起,不同的生长阶段,滴水的数量也要进行对应的调节,冬小麦滴灌过程当中的重点是返青、拔节和孕穗期,在不同的时间对应性的调整,停水后应及时的排除管道积水,做好管道维修,并通过底肥时间和数量的控制,适当的使尿素肥,磷酸二氢钾以及其他的肥料,直至灌浆期结束。
4 结论
综上所述,冬小麦滴灌栽培过程当中,要结合田间管理方法,准备方法以及后续的水量控制方法,极好的控制小麦的生长水源,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栽培,调节用量和管道的敷设,提高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兆亭,雷钧杰,刘艳祥.新疆滴灌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20(5):14-17.
[2] 张旭,李莎,蔡煜,等.干旱区不同水氮梯度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及产量效应[J].西南农业学报,2020,33(9):148-156.
[3] 李国坤,张建芳,王冀川,等.不同播种方式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J].塔里木大学学报,2020,32(3):50-60.
关键词:冬小麦;滴管技术;栽培方法
0 引言
冬小麥滴灌栽培技术是目前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主要方法,现代农业发展为冬小麦的滴灌栽培创建了良好的环境,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冬小麦的播种前准备
第一,在冬小麦第一灌栽培的过程当中,要加强水源的管理,水是冬小麦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种自然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营养资源,采用滴灌栽培方法,更要确保水源的充足,不可以使田间积水保障排灌的方便。在播种之前就已经加装修整好所有的滴灌设施保障齐全,减少出现问题的概率,根据人们多年的种植经验,科学设计区域供水管道以及区域的供水量,根据每个景观供应的实际面积设计,低冠的周期。
第二,在滴灌栽培的过程当中,还要选择优质的土地,只有从生产质量角度做好播种前的土壤准备,才能够保障冬小麦生长后期可以实现预期的产量和目标,尽可能选择平整的土地,从而降低低灌的水肥流失,促进洒水更加顺利。同时,在贫瘠土地、盐碱土地以及沙化土地产值并不高,不利于增加总体的产量,如果采取田间土壤改良的方法,还需要增设毛管,这种方法增产增收,虽然前期成本投入交大,但后期的收入预期较为良好。
第三,注重播种前的整地和施肥,一般来说,第一灌栽培管理需要土地平整,腐殖质层比较厚,因此,需要通过深耕等方法减少土地的平整,如果是秸秆性土地,一般翻耕的深度要控制在27cm左右,避免栽种期间翻地播种滴灌同步,而是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将上述步骤划分到各个阶段,土壤的肥力一般每667㎡要控制在480kg/113kg的肥,同时,施肥还要采取基础肥,配合复合肥应用,例如三料磷肥13kg,尿素11kg,通过这样配合的方法将这些肥料均匀地应用在滴水种植期间。
2 冬小麦滴灌田间管理
首先,采取管带布置的方法,对于土地进行改良,如前文所述,一般采取一机六行和一管四行的方法来进行播种,这样的滴灌控制方法更可以进行全方面的洒水,从而提高具体的运行效率.播种日期的选择上也要与滴灌的水量进行配合,一般来说,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出苗期间温度要高于18℃,华南地区的冬想外出苗期间温度要高于16℃,而岭南地区的冬小麦出苗温度可以控制在15℃,最适宜的播种时期,华北地区在9月15日到25日温度高于0℃,有效积温超过500℃,小麦出叶到六片时,采取相应的播种。其次,在田间管理阶段,还要尽可能的挑选优质的种苗,降低播种的数量,例如奎东五号,新东15号小麦种子就是比较适宜的滴灌栽种苗。这些种苗出苗率比较高,成长控制的效果比较良好,通过后期的种植技术的调整,可以确保群体的结构性。例如河北地区种植的冬小麦,就可以保障5~15kg/667㎡肥料的使用,同时在15~25日播种的过程当中,还需要使用较好的麦田14kg,大田15kg,盐碱地16kg的种苗种植方法,从而提高整体的产量控制效果,可以种植29万株/667㎡,冬前群体种苗的数量在75万左右,同时,种子还需要进行包衣与药剂的处理,从而提高种苗的出芽率,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之下,还可以用药水浸泡的方法,以及深耕的方法,从而提高种苗的出苗率,深度一般控制在3.3cm左右,行间距要符合气候水源以及肥料的总体要求,通过滴水保持填土的湿润,提高综合控制的效果。
3 冬小麦滴灌底肥时间与病虫害防治
一方面,在冬小麦滴灌栽培的过程当中,要控制好麦田滴水滴灌带选型,一般以1.8~2.1 ml每分钟作为一个合适的标准,如果滴灌的流量超过了2.1 ml,那么则需要通过管压力的控制,以提高整体的滴水效果,避免滴流过大或者压力过低而造成水量的漫灌,如果水量低于1.8 ml,那么要加大水量的控制,适当的改善压力,避免出苗情况参差不齐,实际上只有控制好滴灌带的形状,控制滴水的时间和用量,才能够保障整体的效果。滴灌栽培技术还要与水层的厚度调节在一起,不同的生长阶段,滴水的数量也要进行对应的调节,冬小麦滴灌过程当中的重点是返青、拔节和孕穗期,在不同的时间对应性的调整,停水后应及时的排除管道积水,做好管道维修,并通过底肥时间和数量的控制,适当的使尿素肥,磷酸二氢钾以及其他的肥料,直至灌浆期结束。
4 结论
综上所述,冬小麦滴灌栽培过程当中,要结合田间管理方法,准备方法以及后续的水量控制方法,极好的控制小麦的生长水源,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栽培,调节用量和管道的敷设,提高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兆亭,雷钧杰,刘艳祥.新疆滴灌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20(5):14-17.
[2] 张旭,李莎,蔡煜,等.干旱区不同水氮梯度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及产量效应[J].西南农业学报,2020,33(9):148-156.
[3] 李国坤,张建芳,王冀川,等.不同播种方式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J].塔里木大学学报,2020,32(3):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