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有着极高的史学价值,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初中语文第六册的课文——《曹刿论战》就节选自这部极具史学与文学价值的史书。笔者多年从事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认为它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得到很丰富的内涵。下面笔者就自己粗浅的见解提出来与同行商讨,以期抛砖引玉。
首先,《曹刿论战》作为文言文部分的一篇教读课文,它具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教学价值。这是最根本的教学价值,拓展开来,就体现出以下几小点。其一,语言积累。有一词多义,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中的“战”,词义是“迎战”,是指单方面;而“战于长勺”中的“战”,词义是“交战”,是指双方面。教学时讲清这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的含义,将提高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也有通假字,如“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中的“徧”字就通“遍”,解释为“遍及、普遍”。还有古今异义。如“齐师伐我”中的“师”字,古义为“军队”,今义“老师”。又如“肉食者鄙”中的“鄙”字,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鄙”,截然不同。再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一词古义为“猪、羊、牛等牲畜”,今义指“为某项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又再如“小大这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狱”,古义是案件,今义是“监狱”。这些词的古今意义有天壤之别,要指导学生多积累。再有文言虚词看下面例句:
之①小大之狱(的)②公与之乘(他)③公将鼓之(音节)④肉食者谋之(这件事)?摇?摇 以①可以一战(凭借)②必以分人(把)③必以情(根据)④必以信(用、拿)
再还有词性活用。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这词,原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释为“赐福、保佑”,又如“公将鼓之”中的“鼓”这词,原为名词,现活用为动词,译为“击鼓进军”。以上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多积累、归纳。其二,成语积累。本文有两个成语: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尤其是“一鼓作气”的比喻义在现代经常用,有必要教会学生运用它。其三,阅读理解方面也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如理解题:“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答: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食肉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的三问三答,体现出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在战斗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这些都表现出曹刿的远谋。又如理解题:“文中哪一句体现鲁庄公以前祭祀有弄虚作假行为?”答:“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这一次祭祀“弗敢加”,说明以前经常弄虚作假。再如理解题:“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什么?”答:曹刿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因为他抓住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待齐师败绩后又通过齐军“辙乱旗靡”准确判出追击时机,最后大获全胜”,所以曹刿起了决定性作用。以上三点都有极好的教学价值,教师讲授、指导得当,对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极有好处。
其次,《曹刿论战》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方面具有相当的教学价值。全文除标点外,它虽只有222个字,却丰满地塑造曹刿这个军事家的形象。曹刿是作者善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次记叙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以”,于战斗中两次定夺……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持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责任感和爱国思想。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曹刿的机敏、持重。所以曹刿的军事家形象可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再对比鲁庄的平庸、无能,甚至愚蠢,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文章结构方面,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全文可分为三个段落:①战前准备。曹刿的进见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曹刿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他的深谋远虑。②作战过程。曹刿抓住了“进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可分析出他胸有成竹和指挥若定。③战后总结。通过取胜原因的分析,可表现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衬托出鲁庄公之鄙。在教学时教师从多角度指导学生分析,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效果。
再次,《曹刿论战》在写作技巧上也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如本文在详略问题上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再有本文语言十分精练。例如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劌的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作者对这个人物没有直接加以褒贬,只是把上述事件和几句代表性的话写了出来,这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是史家笔法。史家笔法用得好,文章自然精练。本文详略的剪裁、语言的精练值得学生在写作方面全借鉴。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它并且吸收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后,《曹刿论战》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教学价值是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想本篇课文就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极好的作用。齐国侵略鲁国,齐强鲁弱,鲁国形势岌岌可危。作为一介布衣的曹刿真正做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挺身而出,这一举动穿刺曹刿的高大形象,揭示爱国主义思想,令人钦佩、敬仰。陆游说:“位卑不敢忘忧国。” 曹刿真正做到了。千百年来,爱国主义是最崇高的思想。在初中语文书里曹刿与木兰堪称爱国主义的典范,这与鲁智深的打抱不平或今天的见义勇为更有无与伦比之处。如果说曹刿是一位军事家值得赞美,那么作为一名爱国典范就更值得人敬佩。曹刿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教学中不容忽视,应该大力提倡、赞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以上四方面是笔者不成熟的见解,作为节选自著名史书的《曹刿论战》自然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也肯定会有更多方面的教学价值,笔者只是从对初中生的角度浅说一些教学价值和教学体会,敬请各位前辈、同行不吝赐教。
首先,《曹刿论战》作为文言文部分的一篇教读课文,它具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教学价值。这是最根本的教学价值,拓展开来,就体现出以下几小点。其一,语言积累。有一词多义,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中的“战”,词义是“迎战”,是指单方面;而“战于长勺”中的“战”,词义是“交战”,是指双方面。教学时讲清这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的含义,将提高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也有通假字,如“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中的“徧”字就通“遍”,解释为“遍及、普遍”。还有古今异义。如“齐师伐我”中的“师”字,古义为“军队”,今义“老师”。又如“肉食者鄙”中的“鄙”字,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鄙”,截然不同。再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一词古义为“猪、羊、牛等牲畜”,今义指“为某项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又再如“小大这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狱”,古义是案件,今义是“监狱”。这些词的古今意义有天壤之别,要指导学生多积累。再有文言虚词看下面例句:
之①小大之狱(的)②公与之乘(他)③公将鼓之(音节)④肉食者谋之(这件事)?摇?摇 以①可以一战(凭借)②必以分人(把)③必以情(根据)④必以信(用、拿)
再还有词性活用。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这词,原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释为“赐福、保佑”,又如“公将鼓之”中的“鼓”这词,原为名词,现活用为动词,译为“击鼓进军”。以上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多积累、归纳。其二,成语积累。本文有两个成语: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尤其是“一鼓作气”的比喻义在现代经常用,有必要教会学生运用它。其三,阅读理解方面也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如理解题:“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答: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食肉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的三问三答,体现出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在战斗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这些都表现出曹刿的远谋。又如理解题:“文中哪一句体现鲁庄公以前祭祀有弄虚作假行为?”答:“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这一次祭祀“弗敢加”,说明以前经常弄虚作假。再如理解题:“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什么?”答:曹刿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因为他抓住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待齐师败绩后又通过齐军“辙乱旗靡”准确判出追击时机,最后大获全胜”,所以曹刿起了决定性作用。以上三点都有极好的教学价值,教师讲授、指导得当,对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极有好处。
其次,《曹刿论战》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方面具有相当的教学价值。全文除标点外,它虽只有222个字,却丰满地塑造曹刿这个军事家的形象。曹刿是作者善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次记叙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以”,于战斗中两次定夺……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持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责任感和爱国思想。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曹刿的机敏、持重。所以曹刿的军事家形象可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再对比鲁庄的平庸、无能,甚至愚蠢,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文章结构方面,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全文可分为三个段落:①战前准备。曹刿的进见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曹刿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他的深谋远虑。②作战过程。曹刿抓住了“进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可分析出他胸有成竹和指挥若定。③战后总结。通过取胜原因的分析,可表现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衬托出鲁庄公之鄙。在教学时教师从多角度指导学生分析,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效果。
再次,《曹刿论战》在写作技巧上也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如本文在详略问题上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再有本文语言十分精练。例如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劌的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作者对这个人物没有直接加以褒贬,只是把上述事件和几句代表性的话写了出来,这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是史家笔法。史家笔法用得好,文章自然精练。本文详略的剪裁、语言的精练值得学生在写作方面全借鉴。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它并且吸收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后,《曹刿论战》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教学价值是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想本篇课文就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极好的作用。齐国侵略鲁国,齐强鲁弱,鲁国形势岌岌可危。作为一介布衣的曹刿真正做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挺身而出,这一举动穿刺曹刿的高大形象,揭示爱国主义思想,令人钦佩、敬仰。陆游说:“位卑不敢忘忧国。” 曹刿真正做到了。千百年来,爱国主义是最崇高的思想。在初中语文书里曹刿与木兰堪称爱国主义的典范,这与鲁智深的打抱不平或今天的见义勇为更有无与伦比之处。如果说曹刿是一位军事家值得赞美,那么作为一名爱国典范就更值得人敬佩。曹刿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教学中不容忽视,应该大力提倡、赞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以上四方面是笔者不成熟的见解,作为节选自著名史书的《曹刿论战》自然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也肯定会有更多方面的教学价值,笔者只是从对初中生的角度浅说一些教学价值和教学体会,敬请各位前辈、同行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