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体验教学;生活;情境;
操作;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7(B)—0050—01
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加学习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1.在生活中体验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为了引出“数对”的概念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我班要举行家长联谊会,你怎样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介绍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呢? 介绍要求:从左(窗)往右依次为第一组(列)、第二组(列)……从前往后依次为第一排(行)、第二排(行)......请同学们想一想,看谁的方法简单,别人听得又清楚。
生1:第5组第3排。
生2:在某某的前边、某某的后边。
生3:从左往右数是第几。
生4:(2,5)。
……
看没有其他的表述后,让学生评价谁的方法更好。学生一致认为生4的方法好,教师板书(2,5),并介绍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我们把这样一组数叫“数对”。学生掌握了“数对”的概念后,让他们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同桌互相说出同伴的位置;教师说“数对”,请对应的学生站起来。最后,教师利用课件把现实情境图抽象为坐标图,引导学生概括坐标图上的“数对”的特点。
2. 在情境中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蓝猫和菲菲进行比赛,蓝猫沿边长50米的正方形跑道跑步,菲菲沿半径为20米的圆形跑道跑步。2秒钟过去了,他俩同时到达目的地。可是,谁是第一呢?蓝猫说:“我跑的路程长,我是第一。”菲菲说:“我跑的路程长,我是第一。”他俩争执不下。这时教师让学生当小小评判员:“同学们,你们能替蓝猫和菲菲出出主意吗?他们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学生激烈地讨论着:“蓝猫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的周长,是200米。菲菲所跑的路程是圆的周长,可是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思考后,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他们有的说用绳子绕一圈,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也就是菲菲跑的路程;有的说找一个人走一圈,看有多少步,测出步长,就能求出菲菲跑的路程;还有的说……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探究空间,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为进一步探究圆的周长公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在操作中体验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并让他们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从而发现、概括角的本质特征。
4.在合作中体验
未来社会不仅需要竞争,还需要合作。可见,让学生从小学习合作、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意义深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具体步骤是这样的:教师先讲解秤的使用规则,然后让学生分组,小组成员合作称出1千克的苹果、糖、花生(学生事先从家里带来了苹果、袋装的糖、花生等物品),再用手掂一掂,感知1千克究竟有多重,最后记录下1千克不同物品的数量,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操作;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7(B)—0050—01
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加学习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1.在生活中体验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为了引出“数对”的概念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我班要举行家长联谊会,你怎样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介绍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呢? 介绍要求:从左(窗)往右依次为第一组(列)、第二组(列)……从前往后依次为第一排(行)、第二排(行)......请同学们想一想,看谁的方法简单,别人听得又清楚。
生1:第5组第3排。
生2:在某某的前边、某某的后边。
生3:从左往右数是第几。
生4:(2,5)。
……
看没有其他的表述后,让学生评价谁的方法更好。学生一致认为生4的方法好,教师板书(2,5),并介绍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我们把这样一组数叫“数对”。学生掌握了“数对”的概念后,让他们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同桌互相说出同伴的位置;教师说“数对”,请对应的学生站起来。最后,教师利用课件把现实情境图抽象为坐标图,引导学生概括坐标图上的“数对”的特点。
2. 在情境中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蓝猫和菲菲进行比赛,蓝猫沿边长50米的正方形跑道跑步,菲菲沿半径为20米的圆形跑道跑步。2秒钟过去了,他俩同时到达目的地。可是,谁是第一呢?蓝猫说:“我跑的路程长,我是第一。”菲菲说:“我跑的路程长,我是第一。”他俩争执不下。这时教师让学生当小小评判员:“同学们,你们能替蓝猫和菲菲出出主意吗?他们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学生激烈地讨论着:“蓝猫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的周长,是200米。菲菲所跑的路程是圆的周长,可是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思考后,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他们有的说用绳子绕一圈,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也就是菲菲跑的路程;有的说找一个人走一圈,看有多少步,测出步长,就能求出菲菲跑的路程;还有的说……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探究空间,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为进一步探究圆的周长公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在操作中体验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并让他们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从而发现、概括角的本质特征。
4.在合作中体验
未来社会不仅需要竞争,还需要合作。可见,让学生从小学习合作、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意义深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具体步骤是这样的:教师先讲解秤的使用规则,然后让学生分组,小组成员合作称出1千克的苹果、糖、花生(学生事先从家里带来了苹果、袋装的糖、花生等物品),再用手掂一掂,感知1千克究竟有多重,最后记录下1千克不同物品的数量,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