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珠算文化教育之我见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珠算文化教育;现状;传承;弘扬
  〔中图分类号〕 G62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8(A)—0044—02
  
  一、珠算文化教育的状况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之前的时期内,我国珠算教学研究和珠算文化工作得到了传承和持续发展。小学开设珠算课,会计上岗须考珠算等级证书,珠算歌舞、珠算影视、珠算邮品、珠算书画、珠算诗词、珠算报刊等各种珠算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末之后,随着电子计算技术的出现和快速普及,珠算与珠算文化,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并受到很大的影响:珠算课被赶出了课堂,珠算鉴定人数日趋缩减,珠算报刊大多停办,珠算文化作者凤毛麟角,珠算和珠算文化出现濒危状况。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发展,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忽视了珠算文化教育,从事珠算文化的教育者越来越少,曾经一度有好多专家学者向国外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许多专业交叉设置,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突飞猛进,成人自考教育有了新的合作趋向和发展要求,急需从事珠算文化教育与研究的人员,矛盾突出。
  二、珠算文化的传承
  “珠算是中国传统数学和算法中的奇葩,是今天仍然活跃在现实计算领域中并继续发挥作用的中国传统数学、算法的优秀代表。虽然珠算在中国具体始于何时,还无充分确切的考据,但从已出土的历史文物和古籍中,可以看出它产生和发展的大体轮廓。即源于商周,始于秦汉,臻于唐宋,盛于元明。 从宋朝开始,逐步替代了其他的计算技术、方式和计算工具,至明代独领风骚,一直发展到今天,长盛不衰。”珠算文化传承情况与此相似,历史悠久。
  自公元前 770 年出现筹算时起,直到珠算和珠算文化诞生的较长时期内,中国古代数学界一直采用的是筹算。虽然早在东汉末年(约公元 196年 —206 年)徐岳撰写的《数术记遗》中就首次出现了“珠算”一词,但此“珠算”并非后来通行的彼“珠算”,而是“记遗珠算”,而且它也未能替代筹算。
  唐代时,由于商业发达促使算法改变,而算法的改变又促使“算盘”产生,从而使筹算的“三重张位”化为珠算的“一重张位”,有学者因此作出“今式有梁穿档算盘可能也在此时产生”的科学假说。
  宋元时代已经有了有梁穿档算盘,有了珠算与珠算文化是已经成定论的,其有力的论据便是一些珠算文化作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上的算盘,刘因的《算盘诗》,王振鹏《乾坤一担图》上的算盘图案,《谢察微算经》一书中的算盘用语和元曲、谚语中的算盘一词等。宋元时期“加减口诀亦随之编出,这样最终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具备口诀运算系统的珠算术,这标志着我国数学发展步入了一个以珠算为中心的新时期”。
  明代是我国珠算和珠算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比较重视应用数学,所以在商业发达的徽州,出了数学家、珠算大师程大位,他在《算法统宗》和《算法纂要》里对珠算法作了规范”,“历史流传下来的(这些传统珠算口诀),基本上是程大位规范的方法”。明代发达的珠算态势,造就出各自雄踞神州半壁江山的晋商和徽商,而晋商和徽商又各自造就出“北有王文素,南有程大位”的两大珠算家和两部珠算文化巨作——《算学宝鉴》与《算法统宗》。
  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开始兴办学堂,并将珠算列为学校教学内容之一,珠算与珠算文化的传承谱系从此也多了一个渠道。清代珠算文化作品仍以程大位多达一百余种版本的《算法统宗》及其各种改编本为主,其“风行宇内”的程度,已达到“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一编”的地步。如此态势,一直延续到整个民国时期。
  从运算技巧的角度分析,珠算讲究指法和算法。“珠算之用,指法为先”,珠算的指法与各地的习惯及传承有很大的关系,也与算盘的大小、档位的疏密、算珠的多少、算珠的形状有一定的联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指法、二指法、三指法、四指法、五指法等不同风格的指法。清朝浙江海宁人张豸冠在《珠算入门》中说:“打者用右手之拇指、中指,而食指、无名指、小指皆握拳……亦有用拇指、食指而中指以下皆握拳者,若遇珠大行疏之算盘,稍觉不便耳。”由此可见,浙江一带当时流行二指法。而撰写《算学发蒙》的潘逢禧的家乡福建闽县一带流行以四指为主的多种指法。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改良,算盘外形趋扁、梁距缩短、算珠减少,珠算的指法逐渐发展为目前人们普遍习惯使用的三指法。
  珠算技巧除了指法外,重点是运算方法。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反映在珠算的运算方法上也是百花争艳。珠算的运算主要是通过运算口诀来进行的,运算者必须先背会口诀,然后按照口诀要领在算盘上进行实践。加减法是珠算最基本的运算,其口诀曾经有“起五诀”、“成十诀”、“破五诀”、“破十诀”。明代徐心鲁综合为“上法诀”和“退法诀”,并成为流行至今的加法口诀和减法口诀。练习加减法有“九盘清”、“七盘清”和“打百子”等基本方法,主要是训练指法、速度和准确性。乘法运算的方法更是精彩纷呈,从大类上看,可以分为前乘法和后乘法。按照历史的轨迹,筹算主要采用的是前乘法,后来发展为后乘法,但是应用于珠算的后乘法却先于前乘法,珠算取代筹算后采用的就是后乘法。后乘法也叫下乘法,主要有留头乘、破头乘、掉尾乘和隔位乘四种。前乘法也叫上乘法,具体的类型有空盘前乘法和滚乘法,后来被广泛采用的珠心算快速乘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珠算除法主要有归除法和商除法,归除法是在增成法、九归古括、九归新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对两位数除法还发展为有“飞归”之称的“步田之法”和“亩门台法”。珠算乘除法还有凑倍乘除法、补数乘除法、倒数乘除法、定身乘除法、求一代乘除法、凑整乘除法、省乘省除法、流法、一除得众商法等运算方法。
  珠算的器具简单,成本低廉,技法实用,对学习者文化程度的要求不高,因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继承和创新,其技法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
  三、珠算文化教育的弘扬和发展
  目前,我国使用珠算的人在三千万以上,8亿农村人口,多数以算盘作为计算工具,2亿小学生正受到珠算常识的初级教育。那么,我们应如何使珠算文化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呢?
  (一)我国珠算文化的教育普及应有多种形式:1. 学校教育:在大中专财经院校、职业学校、技校开设珠算课。2. 社会教育:利用电视讲授珠算,开设专门的珠算培训班,以及函授、刊授、业余学校等。3. 开展珠算比赛(国内外),奖励成绩优异者。4. 在各种财经类培训班加设珠算课。
  (二)在职业教育中加大力度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学习,恢复和完善定级制度,增强就业准入制度,掀起一场热爱和继承、发展和创新珠算文化事业的高潮。
  (三)培养一大批继承和弘扬珠算文化的教育者、学者。在经济领域里提倡人人会珠算,人人学会算经济账,建立经济结构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
  (四)支持和带动珠算文化产业的发展。引导人们参观各种珠算博物馆,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五)扩大领域,加强对外交流,渗透珠算文化。尤其是对外加强珠心算的文化教育和交流。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对计算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珠算的特殊运算方法和技术以及它所具备的计算、启智、教育、理财、健身等功能,将同电子计算机一样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均值不等式;最值;错误;剖析  〔中图分类号〕 G633.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8(A)—0046—01    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点,但由于学生对用这两个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认识不清或运用不慎,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下面本人就常见的一些典型错误及原因进行举例剖析.  忽视各项应均为正数的条件致误  例1:求函数y=
<正>张开你的翅膀,让孩子们在你的庇护下健康成长奉献你的爱心,用你的爱点燃希望的火种走进孩子的心中,用你丰富的养料去滋润孩子的心田放下你的尊严,亲近每一个笑脸
期刊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由猪繁殖与呼吸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以成年猪生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以及仔猪发热、呼吸异常,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特征的
1症状湿疹病是表皮和真皮上皮由致敏物质引起的一种过敏反应,也称湿毒症。夏秋多雨、高温季节发病较多主要是猪长期生活在嘲湿的环境中造成的,也有是某些药物过敏或某些植物
目前犬的饲养数量越来越多,城市与农村的饲养数量加上社会的流浪犬几乎超过牛羊的饲养数量,甚至农村的某些村庄的犬存养量已超过猪的饲养量,农村的散养犬、在街上、公路上随
〔关键词〕 美术教学;电教媒体;兴趣;容量;方法;   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33.9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6(B)—0054—01    中学美术课是一门艺术教育课程。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
在蛋鸡养殖日常工作中要切实注意以下事项。
新开产母鸡病又称初产蛋鸡猝死综合征,夏季易发,近年来在本地规模蛋鸡场中时有发生。发病鸡多为新开产母鸡,持续零星死亡,临床以笼养鸡夜间突然死亡或瘫痪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