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图书虽然市场反响度低,但因为反映着民族文化的深度与厚度,体现了国家学术的最新成果,对于提高出版社的文化品位和整体形象意义重大。
2012年,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支持下,河北教育出版社整理出版了《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对民国时期高水平的社会工作著作校订重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年8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与河北教育出版社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社会工作学术文库》出版经验座谈会,在业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社会工作学术文库》涵盖了民国时期社会工作的各方面发展史,是真正能够代表当时中国社会工作学界最高水平的作品,对当今的社会工作教学与研究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如何将一套学术图书打造成为品牌图书呢?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河北教育出版社再次推出《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不仅补充了第一辑中没有覆盖的学术盲点,还将这套学术图书推向了大众市场。
塑造品牌,弥补空白
《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出版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社会学界和社会工作学界及实务界专家的一致好评,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提供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素材。《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工作、社会政策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对我国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研究确有真知灼见。《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的出版满足了当前社会的三方面需要:一是政策、制度制定的需要;二是社会工作实践、实务的需要,即能够给一线社会工作者提供实际指导;三是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需要。面对好评如潮的《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认真挑选有价值的学术精品出版,塑造一个新的图书品牌,让其获得更大的社会效果。在调研时,笔者曾发现有关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图书只有34种。由于研究成果有限,不少研究成果后人都难以寻觅,要进行整理重印的难度相当大。
根据《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的出版情况,以及读者的反映情况,编辑部参考研究成果的价值,确定了《区位儿童个案福利工作》《精神病之社会的因素与防治》《社会个案工作方法概要》《社会救济》《社会行政与社会事业》等多部已出版的图书。除去这些图书,还有不少刊载于《社会学界》《社会建设》《儿童福利通讯》等的社会工作论文,也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亟应整理重刊。面对如此之多有价值需要整理出版的图书,编辑部向国内社会工作学界的多名专家征求意见,并组织有关专家阅读了其中的多种著作,最终确定3种著作入围,即《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医院社会工作》《精神病之社会的因素与防治》,其中《医院社会工作》与《精神病之社会的因素与防治》合为一册,仍以《医院社会工作》为书名。
仔细校订,做出精品
选定入选图书以后,做好后期校订工作便显得极为重要。《医院社会工作》和《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属于旧书重印的性质,出版难度有三方面。一是如何挑选版本的问题;二是如何做好内容的校订,因为即便用初版本做底本,原书中的印刷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两本书都是抗战时期的初版本,更可能限于客观物质条件而造成某种错讹;三是谁来撰写图书的导读,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很容易地了解原书作者的背景与该书的精彩之处。
这样细致的工作不仅确保了图书出版的质量,还大大提高图书在学术界的声誉。笔者认为有三方面值得总结:
第一,学术图书的准确性。在《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1921—1950)》的原作中,有很多北平协和医院的社会工作档案都是用英文写成的,里面还涉及许多人名、地名和医学专业术语,要做到翻译得准确无误,自然有很大的难度。为了确保学术图书的准确性,在编辑过程中,责任编辑与该书主编反复沟通,甚至就某个专业术语多次讨论,尽量避免不应该发生的疏漏。对于那些实在把握不住的英文词汇,要求编者附上英文原词,以供读者对照阅读。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民国时期社会法规汇编》,为了确保法条的准确性,责任编辑与原编者一起研究有疑问的法律条文,并反复查阅原始文献,从而保证了民国时期社会法规编纂的严肃性与准确性。
第二,学术图书的权威性。内容校订是业内专家的工作,也是出版社编辑与业内专家共同努力的过程,幸运的是业内专家做得很不错,不仅在时间上有保证,更在内容方面严格把关,使得不少错讹之处被订正过来。特别是在《医院社会工作》的出版过程中,编辑部先是邀请到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刘继同教授撰写导读,并通过作者的关系约请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助理原岩波医生审校了《精神病之社会的因素与防治》一书。有了专家的校订把关,大大提升了图书的学术水准,确保图书的学术权威性。
第三,学术图书的案例可读性。《民国时期社会法规汇编》是对涉及民国时期社会救济法规、社会福利法规、社会保险法规、社会行政法规、社会工作专门法规等五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汇总。这本图书中不仅所列史料完整翔实、内容丰富全面,还有许多解读的案例。这些案例对读者系统深入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政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线索,为在新形势下研究制定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公众福利的社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创新出版,面向大众
近年来,专业的学术类以及思想类的通俗读物在图书市场不断涌现,比如在经济学、美学、心理学等领域,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将学术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读者。在当当、京东商城畅销榜单上位居前列的不少图书,均属于学术范畴里的通俗读本。出版社在兼顾图书的学术内涵之余,也在为能够将这些稍显艰深的内容推广到普通读者手中下足了功夫。此次,《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的出版,除了做到弥补学术空白,还从大众读者的角度做了深入的思考,力求将这套学术图书打造成为面向普通读者的大众读物。对此,笔者有两方面的实践思考。
第一,让理论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所接受。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上的概括最终仍然是为了指导社会工作实务。因此,发挥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实践价值,就是要以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为基础,使西方传入的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发生适合于中国实际的转变,最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和实务模式。在《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的四本书中,编辑根据民国时期的原稿,与时俱进地调整了理论知识表达方式,让内容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相比学术出版而言,普及类读物因为讲解知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接受面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对知识普及、国民素养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普及类读物因其受众较为广泛,潜在读者多,市场需求量大,更易成为畅销出版物。
第二,让学术图书体现社会价值。学术图书虽然市场反响度低,但因为反映着民族文化的深度与厚度,体现了国家学术的最新成果,对于提高出版社的文化品位和整体形象意义重大。尤其对一些中小出版社来说,优秀的学术图书无疑能让他们在相关领域立得住脚、闯得出品牌,因而成为这些出版社走专业化、特色化之路的必然选择。所以,即便在专业难度和市场表现平淡的双重压力下,仍然有一些出版社和编辑数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学术出版领域,策划出版了一大批具有学术含量的厚重之作,表现出可贵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对多数出版社和编辑来说,学术出版并不能成为其主攻重点;通过不断创造普及性精品,形成优势板块,确立在出版领域的专业地位和品牌特色,才是更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学术性出版物旨在积累文化,体现在文化流传的时间长度上;而普及类出版物更着眼于传播文化,体现在文化流传的空间广度上。
总之,《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与之前的第一辑一起,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早期图景,对我们今天重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更开启了探寻通往现实的路径,这也标志着以《社会工作学术文库》为总题名的系列出版物的未来走向。
2012年,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支持下,河北教育出版社整理出版了《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对民国时期高水平的社会工作著作校订重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年8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与河北教育出版社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社会工作学术文库》出版经验座谈会,在业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社会工作学术文库》涵盖了民国时期社会工作的各方面发展史,是真正能够代表当时中国社会工作学界最高水平的作品,对当今的社会工作教学与研究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如何将一套学术图书打造成为品牌图书呢?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河北教育出版社再次推出《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不仅补充了第一辑中没有覆盖的学术盲点,还将这套学术图书推向了大众市场。
塑造品牌,弥补空白
《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出版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社会学界和社会工作学界及实务界专家的一致好评,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提供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素材。《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工作、社会政策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对我国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研究确有真知灼见。《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的出版满足了当前社会的三方面需要:一是政策、制度制定的需要;二是社会工作实践、实务的需要,即能够给一线社会工作者提供实际指导;三是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需要。面对好评如潮的《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认真挑选有价值的学术精品出版,塑造一个新的图书品牌,让其获得更大的社会效果。在调研时,笔者曾发现有关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图书只有34种。由于研究成果有限,不少研究成果后人都难以寻觅,要进行整理重印的难度相当大。
根据《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的出版情况,以及读者的反映情况,编辑部参考研究成果的价值,确定了《区位儿童个案福利工作》《精神病之社会的因素与防治》《社会个案工作方法概要》《社会救济》《社会行政与社会事业》等多部已出版的图书。除去这些图书,还有不少刊载于《社会学界》《社会建设》《儿童福利通讯》等的社会工作论文,也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亟应整理重刊。面对如此之多有价值需要整理出版的图书,编辑部向国内社会工作学界的多名专家征求意见,并组织有关专家阅读了其中的多种著作,最终确定3种著作入围,即《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医院社会工作》《精神病之社会的因素与防治》,其中《医院社会工作》与《精神病之社会的因素与防治》合为一册,仍以《医院社会工作》为书名。
仔细校订,做出精品
选定入选图书以后,做好后期校订工作便显得极为重要。《医院社会工作》和《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属于旧书重印的性质,出版难度有三方面。一是如何挑选版本的问题;二是如何做好内容的校订,因为即便用初版本做底本,原书中的印刷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两本书都是抗战时期的初版本,更可能限于客观物质条件而造成某种错讹;三是谁来撰写图书的导读,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很容易地了解原书作者的背景与该书的精彩之处。
这样细致的工作不仅确保了图书出版的质量,还大大提高图书在学术界的声誉。笔者认为有三方面值得总结:
第一,学术图书的准确性。在《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1921—1950)》的原作中,有很多北平协和医院的社会工作档案都是用英文写成的,里面还涉及许多人名、地名和医学专业术语,要做到翻译得准确无误,自然有很大的难度。为了确保学术图书的准确性,在编辑过程中,责任编辑与该书主编反复沟通,甚至就某个专业术语多次讨论,尽量避免不应该发生的疏漏。对于那些实在把握不住的英文词汇,要求编者附上英文原词,以供读者对照阅读。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民国时期社会法规汇编》,为了确保法条的准确性,责任编辑与原编者一起研究有疑问的法律条文,并反复查阅原始文献,从而保证了民国时期社会法规编纂的严肃性与准确性。
第二,学术图书的权威性。内容校订是业内专家的工作,也是出版社编辑与业内专家共同努力的过程,幸运的是业内专家做得很不错,不仅在时间上有保证,更在内容方面严格把关,使得不少错讹之处被订正过来。特别是在《医院社会工作》的出版过程中,编辑部先是邀请到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刘继同教授撰写导读,并通过作者的关系约请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助理原岩波医生审校了《精神病之社会的因素与防治》一书。有了专家的校订把关,大大提升了图书的学术水准,确保图书的学术权威性。
第三,学术图书的案例可读性。《民国时期社会法规汇编》是对涉及民国时期社会救济法规、社会福利法规、社会保险法规、社会行政法规、社会工作专门法规等五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汇总。这本图书中不仅所列史料完整翔实、内容丰富全面,还有许多解读的案例。这些案例对读者系统深入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政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线索,为在新形势下研究制定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公众福利的社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创新出版,面向大众
近年来,专业的学术类以及思想类的通俗读物在图书市场不断涌现,比如在经济学、美学、心理学等领域,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将学术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读者。在当当、京东商城畅销榜单上位居前列的不少图书,均属于学术范畴里的通俗读本。出版社在兼顾图书的学术内涵之余,也在为能够将这些稍显艰深的内容推广到普通读者手中下足了功夫。此次,《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的出版,除了做到弥补学术空白,还从大众读者的角度做了深入的思考,力求将这套学术图书打造成为面向普通读者的大众读物。对此,笔者有两方面的实践思考。
第一,让理论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所接受。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上的概括最终仍然是为了指导社会工作实务。因此,发挥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实践价值,就是要以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为基础,使西方传入的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发生适合于中国实际的转变,最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和实务模式。在《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的四本书中,编辑根据民国时期的原稿,与时俱进地调整了理论知识表达方式,让内容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相比学术出版而言,普及类读物因为讲解知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接受面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对知识普及、国民素养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普及类读物因其受众较为广泛,潜在读者多,市场需求量大,更易成为畅销出版物。
第二,让学术图书体现社会价值。学术图书虽然市场反响度低,但因为反映着民族文化的深度与厚度,体现了国家学术的最新成果,对于提高出版社的文化品位和整体形象意义重大。尤其对一些中小出版社来说,优秀的学术图书无疑能让他们在相关领域立得住脚、闯得出品牌,因而成为这些出版社走专业化、特色化之路的必然选择。所以,即便在专业难度和市场表现平淡的双重压力下,仍然有一些出版社和编辑数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学术出版领域,策划出版了一大批具有学术含量的厚重之作,表现出可贵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对多数出版社和编辑来说,学术出版并不能成为其主攻重点;通过不断创造普及性精品,形成优势板块,确立在出版领域的专业地位和品牌特色,才是更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学术性出版物旨在积累文化,体现在文化流传的时间长度上;而普及类出版物更着眼于传播文化,体现在文化流传的空间广度上。
总之,《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与之前的第一辑一起,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早期图景,对我们今天重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更开启了探寻通往现实的路径,这也标志着以《社会工作学术文库》为总题名的系列出版物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