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平】
胎梦不凡 成名辛亥
1883年农历九月初八,阎锡山出生于山西五台河县河边村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阎锡山祖父阎青云经商有道,积累了家底,其父阎书堂更是14岁便辍学经商,开了家“吉庆昌”商号,自己做掌柜。阎锡山的母亲曲月清在生他之前,梦见自己游览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还从寺中抱出了一个男孩,之后不久便生了阎锡山。因这段典故,阎锡山很得祖父阎青云的喜爱,认为这是个贵子,因而为阎锡山取乳名“万喜”,阎锡山本人也因此多次去大孚灵鹫寺上香。
阎锡山5岁时,母亲曲月清身染重病,不久去世。其父阎书堂不久便续弦,但女方答应续弦的前提条件是“不养前家子”,所以阎锡山被送到外祖母家生活。因寄人篱下,阎锡山自小性格就沉默寡言,躁静不定,顽皮难驯。
阎锡山6岁的时候被外公送入了小堡公立私塾,进行启蒙教育,启蒙老师叫曲温,先后教阎锡山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曲老师对他十分赏识,说:“此子异于常童”,“先一日所教者,翌晨多能背诵”。祖父阎青云因此对阎锡山寄予厚望,决定亲自抚育。
3年之后,阎锡山被祖父接回,进入阎青山自己设立的大堡义塾,师从当地名师曲本明,学完了四书五经等旧学。曲先生教学极严,阎锡山因性格顽劣,经常挨打,同窗因此还编了一首顺口溜给他:“万喜子,挨板子,双手肿成毡片子,头发扭成一卷子,鼻涕掉了两管子,裤裆滴出尿点子,草包从此露馅子。”
5年之后,14岁的阎锡山便辍学回家,随父亲到自家开设的钱铺学习经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学到了许多经济学的知识。由于继母一直无出,家中希望阎锡山尽早成家,便在这一年张罗着为阎锡山娶了徐竹青为妻。14岁的阎锡山在懵懂中成为了一家之主。
1900年,阎书堂的钱铺倒闭,阎锡山随父躲债,流落太原。为了生计,他四处打工,给客栈当店员。
1902年,阎锡山参加了山西武备学堂的招生考试,并被录取。在接受了初步军事教育后,他被官费保送到日本留学,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阎锡山于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
不久,阎锡山又遵照孙中山的指示,联合同盟会中学习军事的李烈钧、程潜等28人成立铁血丈夫团。辛亥革命时,这群人是各省起义的主要军事领导者。
1909年,26岁的阎锡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当年11月,他奉召赴京参加陆军部举办的留日归国士官生会试,考列上等(分优上中三等),成为陆军步兵科举人并被授予协军校(相当于少尉)的军衔。阎锡山在几个月之内即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自此之后,阎锡山一面致力于训练新军,培植干部;一面成立“俱乐部”,结交革命党人,宣传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太原的同盟会员密谋响应。1911年10月28日,阎锡山等同盟会员率军起义,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成立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都督。后来孙中山视察太原时曾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锡山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自此,阎锡山正式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媚袁拥段 保境安民
1911年12月初,南北议和已经开始,袁世凯违约进攻山西民军。大军压境,阎锡山分析敌我双方力量,觉得难制胜,遂致函袁世凯称,如果袁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则拥袁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同意联盟,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阎锡山被任命为参议。由于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阎锡山为了讨好袁世凯,遂于1913年宣布脱离国民党,继而又根据袁世凯的命令,饬令山西“各县知事将国民党分设机关一律解散”,放任袁世凯派到山西的爪牙肆意打击、迫害以至杀害同盟会员,不置一词。
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阎锡山首先向筹安会提供经费银币两万元,接着又连电劝进,夸袁世凯“以大有为之才,乘大有为之势,毅然以救国救民自任,无所用其谦让”。袁世凯阅后喜不自胜,批复“颇有见地”,随后封阎锡山为一等侯。
袁世凯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成立护国军,发布讨袁檄文。袁世凯节节败退,不久死亡。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统治局面并未改变,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阎锡山又依附于段祺瑞,在重大问题上唯段马首是瞻。
1916年7月,阎锡山改任山西督军,一面排挤打击异己,使省长孙发绪和沈铭昌难以处事,相继离职;一面贿请内务总长汤化龙为其说话,称段祺瑞为师,遂得于1917年9月兼任省长。从此,山西的军政大权集于阎锡山一身。
段祺瑞重新执政后,拒绝恢复被袁世凯废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下令讨伐段祺瑞。阎锡山站在段祺瑞的一边,电促冯国璋等抗击护法军,并派晋军第一混成旅长商震率部赴湘参战,结果全军覆没。
拥袁称帝与反对护法的相继失败,迫使阎锡山接受教训,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他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此后,他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与此同时,他以兴利除弊为施政大要,发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处”,致力于经济和政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山西各方面的发展。在阎锡山的大力整治下,即便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山西暂时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的局面,邻省的灾民大量拥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山西还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 美国《时代周刊》将他选为了封面人物,并盛赞他为“和平军阀”,说:“作为山西的‘模范督军’,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尽管当时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锡山为一千一百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他便显得出类拔萃。”
兴师问鼎 兵败中原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阎锡山自觉羽翼丰满,便窥测形势,伺机而动。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国民党极力争取阎锡山,但阎锡山仍对北伐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北伐军于1926年7月誓师后,直指湘鄂,摧枯拉朽,很快打垮了吴佩孚,接着又取得赣、闽、浙、皖、苏的胜利,孙传芳溃不成军。大势所趋,北伐奉张已是指日可待。阎锡山看到这一形势,于1927年6月6日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悬挂青天白日旗。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追认这一职务,并于6月29日推阎锡山为该会委员。9月29日,阎锡山誓师讨奉,在京汉、京绥沿线与奉军激战。阎锡山指挥晋绥军牵制了相当一部分奉军,对北伐全局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蒋介石于1928年初复出后,看到雄踞山西的阎锡山有举足轻重之势,便竭力拉拢。1928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随后又任命阎锡山为山西省政府主席。当月,蒋介石统率北伐军对奉军展开全面进攻,此时第二集团军冯玉祥部人多势众,蒋介石故意拉阎抑冯,于6月通过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后称平津)卫戍总司令。至此,阎锡山在北伐中掌握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两特别市的军政大权。阎锡山从此与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齐名,成为雄踞华北的军阀。
随后,蒋介石与阎锡山的矛盾不断积累,阎锡山周旋于各大军阀,最终决定联合冯玉祥,举旗反蒋。
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大战爆发,双方在豫东、皖北、鲁西三角地带正式交火,因主要战场位于中原地区,史称“中原大战”。
国民党反蒋各派在北平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部扩大会议”,决定另组“国民政府”,推选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邹鲁、唐绍仪、张学良为委员,以阎锡山为主席。1930年9月9日上午9时,阎锡山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宣誓就职,因就职时间里有四个“九”,后被人戏称为“四九”小朝廷。
战争初期,形势对阎锡山是有利的。但是乌合之众的反蒋军,有的观望不前,有的投降叛变,加上指挥失当配合不力,致使会师徐州的计划未能实现。8月1日,蒋军全面反攻,战局急转直下,向着有利于蒋介石的方向发展。
在大战期间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张学良,在局势日趋明朗之时,于9月18日通电拥蒋,派兵入关。阎、冯等反蒋军面临南北夹击之势,全线崩溃,蒋介石最终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阎锡山于1930年10月15日宣布下野,12月潜赴大连,他问鼎中原的黄粱美梦就此收场。
此战军民死伤近30万人,豫鲁两省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国力损耗,而东北军进驻关内,造成边防空虚,客观上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提供了便利条件。
励精图治 联共抗日
阎锡山在大连蛰居期间,一面总结自己的从政经验,一面遥控山西军政大局,伺机而动。
与此同时,他密切关注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发展,图谋东山再起。当他得悉日本帝国主义将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时,便于1931年8月5日乘飞机潜回大同,随即转赴家乡河边村“隐居”。
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后,大举侵占我国东北,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致对外、抗日救亡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无奈,不得不表示摒弃前嫌,与各方反对势力言归于好,团结御侮。
1931年12月,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阎锡山的中央执行委员被恢复。
阎锡山东山再起后,为了缓和他与蒋介石的矛盾,提出“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等口号,成立了经济建设委员会,制订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组建了山西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全力以赴地进行经济建设,并把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用于筑路,表示不再穷兵黩武,而对蒋介石的重大决策,他表面上完全拥护。
阎锡山充分利用争取到的和平环境,自力更生,在数年之内创建了包括采矿、冶金、采煤、机械、化工、皮革、毛纺、造纸、卷烟、火柴等轻重工业厂矿的西北实业公司,修筑了同蒲铁路,积极发展经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山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资本体系,其规模之大,效益之高,在国内名列前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国军民奋起抗战。阎锡山受任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当月,国共第二次合作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进入山西作战,国共合作在山西进行抗战的局面形成。
日本侵略军占领平津后,一路指向山西。阎锡山于8月27日赴雁门关内的太和岭口指挥作战。9月下旬,国共两党军队配合进行了平型关战役,八路军歼敌1000余人,取得平型关大捷。接着,阎锡山部署晋绥军与中央军共同扼守忻口,与敌展开大规模战斗,坚守23天,予敌重创,在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
但由于敌强我弱,11月8日,太原失守。阎锡山离开太原,南撤临汾。
1938年2月,日军大举南侵。阎锡山经吉县渡过黄河到陕西宜川县秋林镇避难。在八路军、山西新军和晋绥军的打击下,日军退缩于铁路沿线和平原地带,广大山区成为抗日军民的根据地,中共领导的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边区相继成立。阎锡山根据形势游弋于黄河两岸,山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投日反共 独裁梦断
阎锡山眼看共产党的影响迅速扩大,新军和牺盟会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觉得继续下去势将动摇自己的统治,于是决心消除中国共产党对新军的影响。8月,他在吉县古贤村召开由军师长参加的“古贤会议”上,鼓动旧军反对新军,旧派反对新派,并说:“天要下雨,赶快准备雨伞。一落人后,便要吃亏。”
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举行五届五中全会,在讨论继续抗战、强化国民党的同时,还提出防共、限共、溶共的一系列措施。阎锡山积极贯彻实施,于3月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召开了“秋林会议”,以薄一波为首的牺盟会、决死队的主要领导干部都参加了,旧派的主要领导人也都参加了。阎锡山在会上公开提出取消新军的政治委员制度,企图把新军统一于旧军。 12月初,阎锡山又配合蒋介石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发动了旨在消灭牺盟会和决死队的“十二月事变”(晋西事变)。但是,他低估了以薄一波为首的共产党人的力量。在事变前薄一波周密部署,尽可能地做到了防患于未然,阎锡山血洗新军和牺盟会的阴谋未能得逞。
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阎锡山继续抗战,于1940年2月派王若飞、萧劲光与阎锡山谈判,确定以汾阳经离石到军渡的公路为晋西北与晋西南的分界线,晋西北为八路军和新军的活动区域,晋西南为晋绥军的活动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保持了中共同阎锡山的统一战线关系。从此,阎锡山在山西只能控制晋西南的二十几个县。
在统治被削弱的情况下,阎锡山产生了勾结日本、对付共产党的念头。
1940年,阎锡山开始同日军代表接触。11月,阎锡山令其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根据“亚洲同盟,共同防共,外交一致,内政自理”的原则,与日本山西派遣军参谋长楠山秀吉谈判,达成双方合作的口头协议。1941年8月11日,赵承绶代表阎锡山与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田边盛武以及楠山秀吉等在敌占区汾阳县城内签订了《日阎锡山停战基本协定条款》(俗称《汾阳协定》),商定双方停止敌对行动,阎锡山通电脱离重庆国民政府,日方将山西政权交给阎锡山并为阎锡山军提供武器装备等。至此,阎锡山由联共抗日转变到联日反共。
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议。阎锡山命令所部于1月13日午夜停战协定生效前,抢占地盘,并向八路军进攻。3月3日,军事调解处三人小组到太原视察,阎锡山口头上表示愿意和平解决国是,私下却全力备战,在太原、大同等地修筑碉堡7000余个。6月下旬,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内战全面展开,阎锡山在山西各地向八路军展开进攻。
1947年秋至1948年春,阎锡山在晋中各县和太原市推行血腥的“三自传训”(自清、自卫、自治),目标为“十除一,一变九”,即在十人中除掉一个共产党员或革命群众,把原有的一个拥阎锡山的人变为九个。推行的结果,仅据山西省政府1947年11、12两月的统计,即用乱棍打死3000余人。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阎锡山迅速失去了民心,人民解放军在山西进展神速。到1948年7月,太原已成为红海孤岛。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阎锡山看到自己统治山西的末日将临,示意在南京的亲信徐永昌、贾景德等人,向代总统李宗仁建议邀他赴南京商讨国是。3月29日接到邀请电后,阎锡山立即飞赴南京。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阎锡山在山西执掌38年之久的政权被彻底摧毁。
负隅挣扎 病逝异乡
太原解放后,阎锡山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他以反共守城名将的姿态出现,编造了“太原五百完人”的谎言到处吹嘘,以捞取政治资本,又借蒋介石、李宗仁之间的矛盾,居中调停,并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他就职后宣称“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着”,“不惜一切牺牲,不顾一切障碍,勇往直前”。他还提出了《扭转时局方案》和《反共救国实施方案》,企图在华南西南再作负隅挣扎,并派徐永昌等人飞赴绥远、新疆,阻挠和平谈判。
但在人民解放军的进军声中,阎锡山的负隅挣扎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阎锡山于当年12月8日从成都飞往台湾。从此,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退到台湾的蒋介石,继续沿用“中华民国”的称号,于1950年3月1日宣布恢复“总统”职务。阎锡山辞去“行政院长”一职,获得“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两个头衔,居于台北市金山之麓。
卸任后的阎锡山,搬到台北市丽水街八号,因为嫌环境吵闹,又搬到了阳明山上的菁山草庐。由于台风天多,草庐时常被损坏,阎锡山想念山西冬暖夏凉的窑洞,于是带领侍从就地取材,融合各地房屋的长处,修建石屋数间,并取名为“种能洞”。
从此之后,阎锡山每天早晨七点起床开始写作,午后休息两个小时,他维持这种生活长达10年。这10年间,他撰写了3000多万字的文章,平均每年著述30万字,共出版近20部书册。其中主要是以“反共”和宣扬他“物劳主张”和“中的哲学”为内容的《大同之路》。
1960年元月,阎锡山写的《三百年的中国》完稿,这时他的身体已经亮起了红灯。5月2日,阎锡山突然腹泻不止,住院后病情急转直下,医生诊断为急性肺炎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5月23日,因抢救无效,阎锡山离开人世,享年77岁。
阎锡山病逝后,台湾成立了以何应钦为首的治丧委员会,蒋介石亲往祭奠,并亲赠“怆怀耆勋”的匾额。阎锡山入殓后,葬于阳明山七星山之上。
阎锡山至死都对山西念念不忘,生前他给自己选好了墓地,朝向山西老家的方向。而他的墓前长年累月都有一个守墓人——他曾经的侍卫张日明,直到死前,都还在继续为阎锡山站岗。
【轶事】
迎接蒋介石
有一次,阎锡山迎接蒋介石到山西,为了选定在哪里迎蒋介石,特意开了个会。有人提议在大同,阎锡山摇头说:“不行,我才不跟那老家伙搞大同呢!”有人提议在运城。阎锡山也不同意,运城?运成!不行,不能让他成!他要是成了我就不成了。想来想去,阎锡山忽然一拍脑门,说:“就去介休吧!让老家伙早早休了吧!”
回避打牌
阎锡山生性抠门,不喜打牌,一次在北京赴宴,怕别人拉他下场,又怕却之不恭,于是想出计策,在别人背后观牌,见一人手上有一对白板,他故作惊讶地喊道:“哦!这张牌为什么没有花?”众人都笑他不会打牌,于是不但没人请他下场,连旁观也谢绝了。
无锡风波
1929年,南京编遣会期间,阎锡山去了南京,休会期间,他忽然心血来潮,到了无锡一游。阎锡山先看了东林书院,又泛舟五里湖上,游览了蠡园。阎锡山对功成隐退、经商致富的范蠡和西施赞叹不已。言谈之间,看到西面一山突兀,甚为奇特,遂信口问道:“那是何山?” 向导答:“锡山。”
阎锡山听了不解道:“既有锡山,贵县又何称无锡?”
向导答:“锡山原来有锡,所以叫锡山。也正是因为有锡,才引得老百姓去采。一时之间,采锡者蜂拥而至,豪强占地霸产,引起了不断的械斗,常有人被打死,官府忙乱,百姓亦有苦难言。也不知什么时候,锡采完了,老百姓反倒安定了,一派太平景象,后来,这县就改为无锡。我们无锡人有一句话,叫做‘有锡则民乱,无锡则民安’。所以,无锡人不以无锡为憾事。”
阎锡山听了这话,郁闷了一路。
【解密】
阎锡山与蒋介石分合内幕
1927年宁、汉分裂的时候,冯玉祥与蒋介石在徐州会谈,表示与蒋介石合作。这年八月,蒋因内部矛盾,曾经一度下野,东渡日本,冯玉祥除分电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促蒋复职外,还约同阎锡山联名电蒋,请其主持北伐大计。
蒋介石重新上台之后,对冯玉祥和阎锡山极为看中。阎锡山盘踞山西,独霸一方,是山西的“土皇帝”。蒋介石尽管是全国的最高统帅,但其势力却被拒之于山西之外,久而久之,这成为蒋介石的一块心病。
1928年4月,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举行“二次北伐”,击败奉系军阀。至年底,“东北易帜”,全国实现统一。
但“统一”不过是表面上的。蒋、冯、李几大军事集团相互之间的矛盾很快就因“编遣会议”的召开而表面化、尖锐化。
1929年春,蒋介石以桂系擅自免去湖南省主权鲁涤平为由,下令讨伐桂系。蒋介石很快就将桂系击败,兵不血刃地进入武汉。桂系一除,冯玉祥就成了蒋介石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了击败冯玉祥,蒋介石一面竭力收买冯的部将,一面离间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关系。
蒋介石首先致电阎锡山,委任阎锡山为北路军总司令,要求阎锡山帮助他进攻西北军,迫使冯玉祥出洋。阎锡山在蒋冯冲突中,既想拥蒋压冯、又想联冯抗蒋。拥蒋压冯,是想借蒋介石的实力把西北军挤出豫、陕,以称霸中国北方。联冯抗蒋,是因为他知道蒋介石不能容纳异己,只有联冯,才能有力量抗蒋。因而,阎锡山对蒋介石的电谕讨价还价。他主张和平解决纠纷,并放出话来,说他要和冯玉祥一起下野出洋。随后,阎锡山派人到天津购买船票,到日本安排住处。
阎锡山并不是真心要出洋,而是要做个样子给蒋介石和冯玉祥看。他要向蒋介石显示,西北军和晋军仍然合为一体,以此向蒋介石要价。阎锡山以前曾多次邀冯玉祥到晋共商反蒋大计,但冯玉祥始终认为阎锡山别有他图而没有入晋。冯玉祥看到阎锡山这次还买了船票,甚至在日本找寻住处,逐渐减少了怀疑,加上老友李书成的劝说,才决心入晋。
1929年6月24日,冯玉祥偕同妻子在李书成的陪同下到达太原。阎锡山在热烈地欢迎冯玉祥的到来后,并不立刻与冯商讨反蒋之事,而是想将冯把握在手上,进一步向蒋介石要价。7月1日,在致全国编遣委员会的电中,阎锡山称:“冯总司令昨已来晋,锡山若不同行,在冯总司令纵能谅解,不以卖友自利见责;其部属众多,岂能求其共谅?”他又召集部下开会,再次表示坚决与冯一道出洋。
7月2日,阎锡山突然宣布“得病”,住进医院,闭门谢客。7月4日,他退掉了去日本的船票,并将冯玉祥诱至建安村软禁起来。
蒋介石看出阎锡山是在演戏,就顺水推舟,派出方本仁等人去劝阎锡山不要出洋。阎锡山借机下台,但仍作出为难的样子说:“牺牲前约,自古所难,然使有裨于国家,无背信义,山非拘泥,亦不必争此小节。”
蒋介石看到冯玉祥已被阎锡山掌握,马上到北平,并派吴稚晖、赵戴文、孔祥熙三人带着他的亲笔信到太原见阎锡山,请阎锡山赴北平与他商讨西北军的善后事宜。阎锡山一面电请中央撤销对冯玉祥的处分,一面随同吴稚晖于6月30日来到北平。
蒋介石不得已,委任阎锡山为全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使阎锡山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阎锡山也答应蒋介石尽快解决西北军的问题。
冯玉祥岂能看不出其中的把戏。但他不露声色,而是暗中设法拆散阎蒋联盟。冯玉祥秘密授意他的部下宋哲元等人,绕过阎锡山,直接向蒋介石靠拢,表示西北军愿意接受中央指挥,要求接济军饷。蒋介石看到西北军已经屈服,认为他的各个击破的计划已经实现,便立即决定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把矛头对准阎锡山。
阎锡山看到他联蒋压冯的如意算盘,到头来却算到了自己头上,只好又来个大转弯,再次联冯抗蒋。是年中秋之夜,阎锡山到建安村,亲自向冯玉祥道歉,并提出联合反蒋介石。冯玉祥看到拆散蒋介石、阎锡山联盟的目的已达,遂向阎锡山表示愿摒弃前嫌,合作反蒋。
当年12月,唐生智联阎锡山倒蒋介石,阎锡山暗中首肯。在唐发出通电后,阎锡山见其未将自己列于首位,在赵戴文等人的劝阻下,出尔反尔,转而与张学良等通电拥蒋反唐。蒋介石令讨唐军均归阎锡山指挥,阎锡山亲赴郑州指挥作战。
但随后,蒋介石为绝后患,密令河南省主席韩复榘相机逮捕阎锡山。此计被阎锡山的部下窃听电话获悉,阎锡山乃化装遄返太原。
此后,蒋、阎关系进一步恶化,双方厉兵秣马,准备决战。
1930年3月14日,原第二、三、四集团军将领中的反蒋介石各派,通电拥阎锡山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出兵讨蒋。4月1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在驻地分别宣誓就职。阎锡山在就职通电中,揭露蒋介石将国民党变为“一人之化身,专制独裁,为所欲为”,致使“党不党,政不政,国不国,民不聊生”,“犹复迫我以武力,助其铲除异己”,说自己不得已“应军民之请求”,以战争手段重建党国。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陈兵百万,在中原展开规模空前的大混战,史称“中原大战”。此战以蒋介石获胜、阎锡山落败下野告终。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蒋介石迫于各方压力,与各方军阀言和。阎锡山接受蒋介石的任命,担任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重新出山。但是,蒋介石并不用心抗日,企图借抗日来消灭异己的念头一直存在,所以在抗战中故意不给阎锡山任何实质性的援助。阎锡山孤军作战,接连丧失雁门关、平型关等要地。忻口战役开始后,阎锡山为了获得蒋介石的支持,主动对晋军开战以来的失利引咎自责,并表示可以让出省政府的一部分权力给蒋介石。 尽管阎锡山和蒋介石之间貌合神离,勾心斗角,但在反共问题上却谁也离不开谁。由于新军和牺盟会的日益发展壮大,阎锡山害怕自己这个牺盟会会长和司令长官被架空,因此就开始了积极反共。
而蒋介石要反共自然也离不开阎锡山。1939年,阎锡山派梁化之去重庆国民党中央训练班受训,还参加了以陈诚为首的“三青团”代表会议,受到蒋介石的特别重视。蒋介石亲自接见了梁化之,对他说:“阎锡山先生同共产党斗争是有经验的,在这方面阎锡山先生无论有什么困难,中央一定无条件地予以支援。”梁化之回来后,阎锡山便设立了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下令所有的高级干部都参加国民党。不久,阎锡山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发动了“十二月事变”。
阎锡山想利用蒋介石的力量恢复他在晋东南的统治,而蒋介石却趁机把阎锡山的势力排挤出晋东南。阎锡山非常后悔自己“引狼入室”,发出了悲叹:“我不亡于共,也要亡于蒋介石。”但又无可奈何,只能一面表示服从国民党中央,一面加强组织,巩固自己的地位。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不得人心,节节败退,退守台湾。离开山西的阎锡山如同离开海水的鱼,失去了与蒋介石抗衡的本钱。他到台湾后便渐渐下野避世,专心著书,不再与蒋介石争斗。
【遗言】
阎锡山临终前给其亲属留下了七点遗嘱:一、一切宜简,不宜奢;二、收挽联不收挽幛;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四、出殡以早为好;五、不要放声而哭;六、墓碑刻他的日记第一百段及第一百二十八段;七、七日之内,每日早晚各读他选作之《补心录》一遍。
生前,阎锡山还自作挽联数幅,嘱咐家人在他死后,贴在指定位置。贴在灵前的是:“避避避,断断断,化化化,是三步功夫;勉勉勉,续续续,通通通,为一笔事功”,横幕为“朽嗔化欲”;贴在檐柱前的为:“摆脱开,摆脱开,沾染上洗干净很不易;持得住,持得住,掉下去爬上来甚为难”,横幕为:“努力摆持”;贴在院中的为:“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横幕为:“公道爱人”;贴在院门上的为:“对在两间,才称善;中到无处,始叫佳”,横幕为“循中蹈对”。中间两幅较易为人理解,对前后两幅,凭吊者往往莫名其妙,不解其意。有人说“阎锡山一生喜弄玄机,临终还留此谜联,让人动脑筋”。
【家族】
原配徐竹青(1883-1971):阎锡山的元配夫人徐竹青,是离他家10里路的五台县大逢村人。这门亲事是阎锡山父亲定下的。徐竹青没读过书,也没生孩子。她跟着阎锡山一起去台湾,88岁高龄时去世。
二夫人徐兰森(1898-1946):因元配无出,阎锡山娶了偏房徐兰森,山西大同人,她为阎锡山生了多个孩子,1946年病逝于太原,终年48岁。
儿子:阎锡山有5个儿子,都是二夫人徐兰森所生。其中长子阎志恭、三子阎志信均在幼年夭折,次子阎志宽去世时年仅20余岁,四子阎志敏、五子阎志惠后来一直寓居美国,极为低调。
阎志敏(1926-2010),阎锡山第四子,自幼聪颖过人,1946年,阎志敏与出身于河东望姓的裴氏家族的裴彬在太原结婚。1949年,阎志敏与裴彬到美国读书,取得电机硕士学位后,即入IBM公司钻研电视制造,后又研究电脑及太空卫星通讯等高科技工程。2010年3月16日,阎志敏因心脏病发作在纽约上州去世,享年85岁。
阎志惠(1927-2011),阎锡山第五子,1946年考入陆军学校,受训于成都,抵台后赴日经商,与二哥阎志宽的遗孀赵秀金结婚,生女阎树枋、子阎树楠。后举家移民美国,先居新泽西州,再迁加州弗蒙特市。阎志惠与二嫂结婚时,遭到阎锡山的责难。因此,在经济方面,阎锡山一直没有给阎志惠以帮助和支持。退休前,阎志惠是一名大车司机,生活不算富裕。退休后,阎志惠开设了一个商店,经营各种贺卡。
上世纪90年代初,“五少”阎志惠曾独自一人从美国回到故乡,在太原作短暂停留后,辗转到河边村阎锡山故居。他没有惊动任何人,买了一张阎锡山故居的门票,以普通游客的身份,走进这一片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这是阎志惠在山西唯一的一次寻根之旅。
2011年3月25日,阎志惠在美国加州弗蒙特市去世,享年84岁。
(编撰整理/妄言;资料来源:《阎锡山传》 雒春普著)
(责任编辑/谭 洁)
胎梦不凡 成名辛亥
1883年农历九月初八,阎锡山出生于山西五台河县河边村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阎锡山祖父阎青云经商有道,积累了家底,其父阎书堂更是14岁便辍学经商,开了家“吉庆昌”商号,自己做掌柜。阎锡山的母亲曲月清在生他之前,梦见自己游览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还从寺中抱出了一个男孩,之后不久便生了阎锡山。因这段典故,阎锡山很得祖父阎青云的喜爱,认为这是个贵子,因而为阎锡山取乳名“万喜”,阎锡山本人也因此多次去大孚灵鹫寺上香。
阎锡山5岁时,母亲曲月清身染重病,不久去世。其父阎书堂不久便续弦,但女方答应续弦的前提条件是“不养前家子”,所以阎锡山被送到外祖母家生活。因寄人篱下,阎锡山自小性格就沉默寡言,躁静不定,顽皮难驯。
阎锡山6岁的时候被外公送入了小堡公立私塾,进行启蒙教育,启蒙老师叫曲温,先后教阎锡山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曲老师对他十分赏识,说:“此子异于常童”,“先一日所教者,翌晨多能背诵”。祖父阎青云因此对阎锡山寄予厚望,决定亲自抚育。
3年之后,阎锡山被祖父接回,进入阎青山自己设立的大堡义塾,师从当地名师曲本明,学完了四书五经等旧学。曲先生教学极严,阎锡山因性格顽劣,经常挨打,同窗因此还编了一首顺口溜给他:“万喜子,挨板子,双手肿成毡片子,头发扭成一卷子,鼻涕掉了两管子,裤裆滴出尿点子,草包从此露馅子。”
5年之后,14岁的阎锡山便辍学回家,随父亲到自家开设的钱铺学习经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学到了许多经济学的知识。由于继母一直无出,家中希望阎锡山尽早成家,便在这一年张罗着为阎锡山娶了徐竹青为妻。14岁的阎锡山在懵懂中成为了一家之主。
1900年,阎书堂的钱铺倒闭,阎锡山随父躲债,流落太原。为了生计,他四处打工,给客栈当店员。
1902年,阎锡山参加了山西武备学堂的招生考试,并被录取。在接受了初步军事教育后,他被官费保送到日本留学,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阎锡山于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
不久,阎锡山又遵照孙中山的指示,联合同盟会中学习军事的李烈钧、程潜等28人成立铁血丈夫团。辛亥革命时,这群人是各省起义的主要军事领导者。
1909年,26岁的阎锡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当年11月,他奉召赴京参加陆军部举办的留日归国士官生会试,考列上等(分优上中三等),成为陆军步兵科举人并被授予协军校(相当于少尉)的军衔。阎锡山在几个月之内即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自此之后,阎锡山一面致力于训练新军,培植干部;一面成立“俱乐部”,结交革命党人,宣传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太原的同盟会员密谋响应。1911年10月28日,阎锡山等同盟会员率军起义,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成立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都督。后来孙中山视察太原时曾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锡山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自此,阎锡山正式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媚袁拥段 保境安民
1911年12月初,南北议和已经开始,袁世凯违约进攻山西民军。大军压境,阎锡山分析敌我双方力量,觉得难制胜,遂致函袁世凯称,如果袁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则拥袁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同意联盟,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阎锡山被任命为参议。由于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阎锡山为了讨好袁世凯,遂于1913年宣布脱离国民党,继而又根据袁世凯的命令,饬令山西“各县知事将国民党分设机关一律解散”,放任袁世凯派到山西的爪牙肆意打击、迫害以至杀害同盟会员,不置一词。
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阎锡山首先向筹安会提供经费银币两万元,接着又连电劝进,夸袁世凯“以大有为之才,乘大有为之势,毅然以救国救民自任,无所用其谦让”。袁世凯阅后喜不自胜,批复“颇有见地”,随后封阎锡山为一等侯。
袁世凯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成立护国军,发布讨袁檄文。袁世凯节节败退,不久死亡。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统治局面并未改变,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阎锡山又依附于段祺瑞,在重大问题上唯段马首是瞻。
1916年7月,阎锡山改任山西督军,一面排挤打击异己,使省长孙发绪和沈铭昌难以处事,相继离职;一面贿请内务总长汤化龙为其说话,称段祺瑞为师,遂得于1917年9月兼任省长。从此,山西的军政大权集于阎锡山一身。
段祺瑞重新执政后,拒绝恢复被袁世凯废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下令讨伐段祺瑞。阎锡山站在段祺瑞的一边,电促冯国璋等抗击护法军,并派晋军第一混成旅长商震率部赴湘参战,结果全军覆没。
拥袁称帝与反对护法的相继失败,迫使阎锡山接受教训,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他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此后,他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与此同时,他以兴利除弊为施政大要,发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处”,致力于经济和政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山西各方面的发展。在阎锡山的大力整治下,即便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山西暂时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的局面,邻省的灾民大量拥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山西还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 美国《时代周刊》将他选为了封面人物,并盛赞他为“和平军阀”,说:“作为山西的‘模范督军’,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尽管当时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锡山为一千一百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他便显得出类拔萃。”
兴师问鼎 兵败中原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阎锡山自觉羽翼丰满,便窥测形势,伺机而动。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国民党极力争取阎锡山,但阎锡山仍对北伐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北伐军于1926年7月誓师后,直指湘鄂,摧枯拉朽,很快打垮了吴佩孚,接着又取得赣、闽、浙、皖、苏的胜利,孙传芳溃不成军。大势所趋,北伐奉张已是指日可待。阎锡山看到这一形势,于1927年6月6日宣布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悬挂青天白日旗。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追认这一职务,并于6月29日推阎锡山为该会委员。9月29日,阎锡山誓师讨奉,在京汉、京绥沿线与奉军激战。阎锡山指挥晋绥军牵制了相当一部分奉军,对北伐全局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蒋介石于1928年初复出后,看到雄踞山西的阎锡山有举足轻重之势,便竭力拉拢。1928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随后又任命阎锡山为山西省政府主席。当月,蒋介石统率北伐军对奉军展开全面进攻,此时第二集团军冯玉祥部人多势众,蒋介石故意拉阎抑冯,于6月通过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后称平津)卫戍总司令。至此,阎锡山在北伐中掌握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两特别市的军政大权。阎锡山从此与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齐名,成为雄踞华北的军阀。
随后,蒋介石与阎锡山的矛盾不断积累,阎锡山周旋于各大军阀,最终决定联合冯玉祥,举旗反蒋。
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大战爆发,双方在豫东、皖北、鲁西三角地带正式交火,因主要战场位于中原地区,史称“中原大战”。
国民党反蒋各派在北平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部扩大会议”,决定另组“国民政府”,推选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邹鲁、唐绍仪、张学良为委员,以阎锡山为主席。1930年9月9日上午9时,阎锡山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宣誓就职,因就职时间里有四个“九”,后被人戏称为“四九”小朝廷。
战争初期,形势对阎锡山是有利的。但是乌合之众的反蒋军,有的观望不前,有的投降叛变,加上指挥失当配合不力,致使会师徐州的计划未能实现。8月1日,蒋军全面反攻,战局急转直下,向着有利于蒋介石的方向发展。
在大战期间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张学良,在局势日趋明朗之时,于9月18日通电拥蒋,派兵入关。阎、冯等反蒋军面临南北夹击之势,全线崩溃,蒋介石最终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阎锡山于1930年10月15日宣布下野,12月潜赴大连,他问鼎中原的黄粱美梦就此收场。
此战军民死伤近30万人,豫鲁两省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国力损耗,而东北军进驻关内,造成边防空虚,客观上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提供了便利条件。
励精图治 联共抗日
阎锡山在大连蛰居期间,一面总结自己的从政经验,一面遥控山西军政大局,伺机而动。
与此同时,他密切关注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发展,图谋东山再起。当他得悉日本帝国主义将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时,便于1931年8月5日乘飞机潜回大同,随即转赴家乡河边村“隐居”。
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后,大举侵占我国东北,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致对外、抗日救亡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无奈,不得不表示摒弃前嫌,与各方反对势力言归于好,团结御侮。
1931年12月,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阎锡山的中央执行委员被恢复。
阎锡山东山再起后,为了缓和他与蒋介石的矛盾,提出“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等口号,成立了经济建设委员会,制订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组建了山西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全力以赴地进行经济建设,并把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用于筑路,表示不再穷兵黩武,而对蒋介石的重大决策,他表面上完全拥护。
阎锡山充分利用争取到的和平环境,自力更生,在数年之内创建了包括采矿、冶金、采煤、机械、化工、皮革、毛纺、造纸、卷烟、火柴等轻重工业厂矿的西北实业公司,修筑了同蒲铁路,积极发展经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山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资本体系,其规模之大,效益之高,在国内名列前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国军民奋起抗战。阎锡山受任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当月,国共第二次合作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进入山西作战,国共合作在山西进行抗战的局面形成。
日本侵略军占领平津后,一路指向山西。阎锡山于8月27日赴雁门关内的太和岭口指挥作战。9月下旬,国共两党军队配合进行了平型关战役,八路军歼敌1000余人,取得平型关大捷。接着,阎锡山部署晋绥军与中央军共同扼守忻口,与敌展开大规模战斗,坚守23天,予敌重创,在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
但由于敌强我弱,11月8日,太原失守。阎锡山离开太原,南撤临汾。
1938年2月,日军大举南侵。阎锡山经吉县渡过黄河到陕西宜川县秋林镇避难。在八路军、山西新军和晋绥军的打击下,日军退缩于铁路沿线和平原地带,广大山区成为抗日军民的根据地,中共领导的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边区相继成立。阎锡山根据形势游弋于黄河两岸,山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投日反共 独裁梦断
阎锡山眼看共产党的影响迅速扩大,新军和牺盟会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觉得继续下去势将动摇自己的统治,于是决心消除中国共产党对新军的影响。8月,他在吉县古贤村召开由军师长参加的“古贤会议”上,鼓动旧军反对新军,旧派反对新派,并说:“天要下雨,赶快准备雨伞。一落人后,便要吃亏。”
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举行五届五中全会,在讨论继续抗战、强化国民党的同时,还提出防共、限共、溶共的一系列措施。阎锡山积极贯彻实施,于3月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召开了“秋林会议”,以薄一波为首的牺盟会、决死队的主要领导干部都参加了,旧派的主要领导人也都参加了。阎锡山在会上公开提出取消新军的政治委员制度,企图把新军统一于旧军。 12月初,阎锡山又配合蒋介石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发动了旨在消灭牺盟会和决死队的“十二月事变”(晋西事变)。但是,他低估了以薄一波为首的共产党人的力量。在事变前薄一波周密部署,尽可能地做到了防患于未然,阎锡山血洗新军和牺盟会的阴谋未能得逞。
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阎锡山继续抗战,于1940年2月派王若飞、萧劲光与阎锡山谈判,确定以汾阳经离石到军渡的公路为晋西北与晋西南的分界线,晋西北为八路军和新军的活动区域,晋西南为晋绥军的活动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保持了中共同阎锡山的统一战线关系。从此,阎锡山在山西只能控制晋西南的二十几个县。
在统治被削弱的情况下,阎锡山产生了勾结日本、对付共产党的念头。
1940年,阎锡山开始同日军代表接触。11月,阎锡山令其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根据“亚洲同盟,共同防共,外交一致,内政自理”的原则,与日本山西派遣军参谋长楠山秀吉谈判,达成双方合作的口头协议。1941年8月11日,赵承绶代表阎锡山与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田边盛武以及楠山秀吉等在敌占区汾阳县城内签订了《日阎锡山停战基本协定条款》(俗称《汾阳协定》),商定双方停止敌对行动,阎锡山通电脱离重庆国民政府,日方将山西政权交给阎锡山并为阎锡山军提供武器装备等。至此,阎锡山由联共抗日转变到联日反共。
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议。阎锡山命令所部于1月13日午夜停战协定生效前,抢占地盘,并向八路军进攻。3月3日,军事调解处三人小组到太原视察,阎锡山口头上表示愿意和平解决国是,私下却全力备战,在太原、大同等地修筑碉堡7000余个。6月下旬,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内战全面展开,阎锡山在山西各地向八路军展开进攻。
1947年秋至1948年春,阎锡山在晋中各县和太原市推行血腥的“三自传训”(自清、自卫、自治),目标为“十除一,一变九”,即在十人中除掉一个共产党员或革命群众,把原有的一个拥阎锡山的人变为九个。推行的结果,仅据山西省政府1947年11、12两月的统计,即用乱棍打死3000余人。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阎锡山迅速失去了民心,人民解放军在山西进展神速。到1948年7月,太原已成为红海孤岛。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阎锡山看到自己统治山西的末日将临,示意在南京的亲信徐永昌、贾景德等人,向代总统李宗仁建议邀他赴南京商讨国是。3月29日接到邀请电后,阎锡山立即飞赴南京。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阎锡山在山西执掌38年之久的政权被彻底摧毁。
负隅挣扎 病逝异乡
太原解放后,阎锡山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他以反共守城名将的姿态出现,编造了“太原五百完人”的谎言到处吹嘘,以捞取政治资本,又借蒋介石、李宗仁之间的矛盾,居中调停,并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他就职后宣称“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着”,“不惜一切牺牲,不顾一切障碍,勇往直前”。他还提出了《扭转时局方案》和《反共救国实施方案》,企图在华南西南再作负隅挣扎,并派徐永昌等人飞赴绥远、新疆,阻挠和平谈判。
但在人民解放军的进军声中,阎锡山的负隅挣扎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阎锡山于当年12月8日从成都飞往台湾。从此,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退到台湾的蒋介石,继续沿用“中华民国”的称号,于1950年3月1日宣布恢复“总统”职务。阎锡山辞去“行政院长”一职,获得“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两个头衔,居于台北市金山之麓。
卸任后的阎锡山,搬到台北市丽水街八号,因为嫌环境吵闹,又搬到了阳明山上的菁山草庐。由于台风天多,草庐时常被损坏,阎锡山想念山西冬暖夏凉的窑洞,于是带领侍从就地取材,融合各地房屋的长处,修建石屋数间,并取名为“种能洞”。
从此之后,阎锡山每天早晨七点起床开始写作,午后休息两个小时,他维持这种生活长达10年。这10年间,他撰写了3000多万字的文章,平均每年著述30万字,共出版近20部书册。其中主要是以“反共”和宣扬他“物劳主张”和“中的哲学”为内容的《大同之路》。
1960年元月,阎锡山写的《三百年的中国》完稿,这时他的身体已经亮起了红灯。5月2日,阎锡山突然腹泻不止,住院后病情急转直下,医生诊断为急性肺炎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5月23日,因抢救无效,阎锡山离开人世,享年77岁。
阎锡山病逝后,台湾成立了以何应钦为首的治丧委员会,蒋介石亲往祭奠,并亲赠“怆怀耆勋”的匾额。阎锡山入殓后,葬于阳明山七星山之上。
阎锡山至死都对山西念念不忘,生前他给自己选好了墓地,朝向山西老家的方向。而他的墓前长年累月都有一个守墓人——他曾经的侍卫张日明,直到死前,都还在继续为阎锡山站岗。
【轶事】
迎接蒋介石
有一次,阎锡山迎接蒋介石到山西,为了选定在哪里迎蒋介石,特意开了个会。有人提议在大同,阎锡山摇头说:“不行,我才不跟那老家伙搞大同呢!”有人提议在运城。阎锡山也不同意,运城?运成!不行,不能让他成!他要是成了我就不成了。想来想去,阎锡山忽然一拍脑门,说:“就去介休吧!让老家伙早早休了吧!”
回避打牌
阎锡山生性抠门,不喜打牌,一次在北京赴宴,怕别人拉他下场,又怕却之不恭,于是想出计策,在别人背后观牌,见一人手上有一对白板,他故作惊讶地喊道:“哦!这张牌为什么没有花?”众人都笑他不会打牌,于是不但没人请他下场,连旁观也谢绝了。
无锡风波
1929年,南京编遣会期间,阎锡山去了南京,休会期间,他忽然心血来潮,到了无锡一游。阎锡山先看了东林书院,又泛舟五里湖上,游览了蠡园。阎锡山对功成隐退、经商致富的范蠡和西施赞叹不已。言谈之间,看到西面一山突兀,甚为奇特,遂信口问道:“那是何山?” 向导答:“锡山。”
阎锡山听了不解道:“既有锡山,贵县又何称无锡?”
向导答:“锡山原来有锡,所以叫锡山。也正是因为有锡,才引得老百姓去采。一时之间,采锡者蜂拥而至,豪强占地霸产,引起了不断的械斗,常有人被打死,官府忙乱,百姓亦有苦难言。也不知什么时候,锡采完了,老百姓反倒安定了,一派太平景象,后来,这县就改为无锡。我们无锡人有一句话,叫做‘有锡则民乱,无锡则民安’。所以,无锡人不以无锡为憾事。”
阎锡山听了这话,郁闷了一路。
【解密】
阎锡山与蒋介石分合内幕
1927年宁、汉分裂的时候,冯玉祥与蒋介石在徐州会谈,表示与蒋介石合作。这年八月,蒋因内部矛盾,曾经一度下野,东渡日本,冯玉祥除分电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促蒋复职外,还约同阎锡山联名电蒋,请其主持北伐大计。
蒋介石重新上台之后,对冯玉祥和阎锡山极为看中。阎锡山盘踞山西,独霸一方,是山西的“土皇帝”。蒋介石尽管是全国的最高统帅,但其势力却被拒之于山西之外,久而久之,这成为蒋介石的一块心病。
1928年4月,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举行“二次北伐”,击败奉系军阀。至年底,“东北易帜”,全国实现统一。
但“统一”不过是表面上的。蒋、冯、李几大军事集团相互之间的矛盾很快就因“编遣会议”的召开而表面化、尖锐化。
1929年春,蒋介石以桂系擅自免去湖南省主权鲁涤平为由,下令讨伐桂系。蒋介石很快就将桂系击败,兵不血刃地进入武汉。桂系一除,冯玉祥就成了蒋介石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了击败冯玉祥,蒋介石一面竭力收买冯的部将,一面离间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关系。
蒋介石首先致电阎锡山,委任阎锡山为北路军总司令,要求阎锡山帮助他进攻西北军,迫使冯玉祥出洋。阎锡山在蒋冯冲突中,既想拥蒋压冯、又想联冯抗蒋。拥蒋压冯,是想借蒋介石的实力把西北军挤出豫、陕,以称霸中国北方。联冯抗蒋,是因为他知道蒋介石不能容纳异己,只有联冯,才能有力量抗蒋。因而,阎锡山对蒋介石的电谕讨价还价。他主张和平解决纠纷,并放出话来,说他要和冯玉祥一起下野出洋。随后,阎锡山派人到天津购买船票,到日本安排住处。
阎锡山并不是真心要出洋,而是要做个样子给蒋介石和冯玉祥看。他要向蒋介石显示,西北军和晋军仍然合为一体,以此向蒋介石要价。阎锡山以前曾多次邀冯玉祥到晋共商反蒋大计,但冯玉祥始终认为阎锡山别有他图而没有入晋。冯玉祥看到阎锡山这次还买了船票,甚至在日本找寻住处,逐渐减少了怀疑,加上老友李书成的劝说,才决心入晋。
1929年6月24日,冯玉祥偕同妻子在李书成的陪同下到达太原。阎锡山在热烈地欢迎冯玉祥的到来后,并不立刻与冯商讨反蒋之事,而是想将冯把握在手上,进一步向蒋介石要价。7月1日,在致全国编遣委员会的电中,阎锡山称:“冯总司令昨已来晋,锡山若不同行,在冯总司令纵能谅解,不以卖友自利见责;其部属众多,岂能求其共谅?”他又召集部下开会,再次表示坚决与冯一道出洋。
7月2日,阎锡山突然宣布“得病”,住进医院,闭门谢客。7月4日,他退掉了去日本的船票,并将冯玉祥诱至建安村软禁起来。
蒋介石看出阎锡山是在演戏,就顺水推舟,派出方本仁等人去劝阎锡山不要出洋。阎锡山借机下台,但仍作出为难的样子说:“牺牲前约,自古所难,然使有裨于国家,无背信义,山非拘泥,亦不必争此小节。”
蒋介石看到冯玉祥已被阎锡山掌握,马上到北平,并派吴稚晖、赵戴文、孔祥熙三人带着他的亲笔信到太原见阎锡山,请阎锡山赴北平与他商讨西北军的善后事宜。阎锡山一面电请中央撤销对冯玉祥的处分,一面随同吴稚晖于6月30日来到北平。
蒋介石不得已,委任阎锡山为全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使阎锡山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阎锡山也答应蒋介石尽快解决西北军的问题。
冯玉祥岂能看不出其中的把戏。但他不露声色,而是暗中设法拆散阎蒋联盟。冯玉祥秘密授意他的部下宋哲元等人,绕过阎锡山,直接向蒋介石靠拢,表示西北军愿意接受中央指挥,要求接济军饷。蒋介石看到西北军已经屈服,认为他的各个击破的计划已经实现,便立即决定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把矛头对准阎锡山。
阎锡山看到他联蒋压冯的如意算盘,到头来却算到了自己头上,只好又来个大转弯,再次联冯抗蒋。是年中秋之夜,阎锡山到建安村,亲自向冯玉祥道歉,并提出联合反蒋介石。冯玉祥看到拆散蒋介石、阎锡山联盟的目的已达,遂向阎锡山表示愿摒弃前嫌,合作反蒋。
当年12月,唐生智联阎锡山倒蒋介石,阎锡山暗中首肯。在唐发出通电后,阎锡山见其未将自己列于首位,在赵戴文等人的劝阻下,出尔反尔,转而与张学良等通电拥蒋反唐。蒋介石令讨唐军均归阎锡山指挥,阎锡山亲赴郑州指挥作战。
但随后,蒋介石为绝后患,密令河南省主席韩复榘相机逮捕阎锡山。此计被阎锡山的部下窃听电话获悉,阎锡山乃化装遄返太原。
此后,蒋、阎关系进一步恶化,双方厉兵秣马,准备决战。
1930年3月14日,原第二、三、四集团军将领中的反蒋介石各派,通电拥阎锡山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出兵讨蒋。4月1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在驻地分别宣誓就职。阎锡山在就职通电中,揭露蒋介石将国民党变为“一人之化身,专制独裁,为所欲为”,致使“党不党,政不政,国不国,民不聊生”,“犹复迫我以武力,助其铲除异己”,说自己不得已“应军民之请求”,以战争手段重建党国。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陈兵百万,在中原展开规模空前的大混战,史称“中原大战”。此战以蒋介石获胜、阎锡山落败下野告终。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蒋介石迫于各方压力,与各方军阀言和。阎锡山接受蒋介石的任命,担任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重新出山。但是,蒋介石并不用心抗日,企图借抗日来消灭异己的念头一直存在,所以在抗战中故意不给阎锡山任何实质性的援助。阎锡山孤军作战,接连丧失雁门关、平型关等要地。忻口战役开始后,阎锡山为了获得蒋介石的支持,主动对晋军开战以来的失利引咎自责,并表示可以让出省政府的一部分权力给蒋介石。 尽管阎锡山和蒋介石之间貌合神离,勾心斗角,但在反共问题上却谁也离不开谁。由于新军和牺盟会的日益发展壮大,阎锡山害怕自己这个牺盟会会长和司令长官被架空,因此就开始了积极反共。
而蒋介石要反共自然也离不开阎锡山。1939年,阎锡山派梁化之去重庆国民党中央训练班受训,还参加了以陈诚为首的“三青团”代表会议,受到蒋介石的特别重视。蒋介石亲自接见了梁化之,对他说:“阎锡山先生同共产党斗争是有经验的,在这方面阎锡山先生无论有什么困难,中央一定无条件地予以支援。”梁化之回来后,阎锡山便设立了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下令所有的高级干部都参加国民党。不久,阎锡山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发动了“十二月事变”。
阎锡山想利用蒋介石的力量恢复他在晋东南的统治,而蒋介石却趁机把阎锡山的势力排挤出晋东南。阎锡山非常后悔自己“引狼入室”,发出了悲叹:“我不亡于共,也要亡于蒋介石。”但又无可奈何,只能一面表示服从国民党中央,一面加强组织,巩固自己的地位。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不得人心,节节败退,退守台湾。离开山西的阎锡山如同离开海水的鱼,失去了与蒋介石抗衡的本钱。他到台湾后便渐渐下野避世,专心著书,不再与蒋介石争斗。
【遗言】
阎锡山临终前给其亲属留下了七点遗嘱:一、一切宜简,不宜奢;二、收挽联不收挽幛;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四、出殡以早为好;五、不要放声而哭;六、墓碑刻他的日记第一百段及第一百二十八段;七、七日之内,每日早晚各读他选作之《补心录》一遍。
生前,阎锡山还自作挽联数幅,嘱咐家人在他死后,贴在指定位置。贴在灵前的是:“避避避,断断断,化化化,是三步功夫;勉勉勉,续续续,通通通,为一笔事功”,横幕为“朽嗔化欲”;贴在檐柱前的为:“摆脱开,摆脱开,沾染上洗干净很不易;持得住,持得住,掉下去爬上来甚为难”,横幕为:“努力摆持”;贴在院中的为:“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横幕为:“公道爱人”;贴在院门上的为:“对在两间,才称善;中到无处,始叫佳”,横幕为“循中蹈对”。中间两幅较易为人理解,对前后两幅,凭吊者往往莫名其妙,不解其意。有人说“阎锡山一生喜弄玄机,临终还留此谜联,让人动脑筋”。
【家族】
原配徐竹青(1883-1971):阎锡山的元配夫人徐竹青,是离他家10里路的五台县大逢村人。这门亲事是阎锡山父亲定下的。徐竹青没读过书,也没生孩子。她跟着阎锡山一起去台湾,88岁高龄时去世。
二夫人徐兰森(1898-1946):因元配无出,阎锡山娶了偏房徐兰森,山西大同人,她为阎锡山生了多个孩子,1946年病逝于太原,终年48岁。
儿子:阎锡山有5个儿子,都是二夫人徐兰森所生。其中长子阎志恭、三子阎志信均在幼年夭折,次子阎志宽去世时年仅20余岁,四子阎志敏、五子阎志惠后来一直寓居美国,极为低调。
阎志敏(1926-2010),阎锡山第四子,自幼聪颖过人,1946年,阎志敏与出身于河东望姓的裴氏家族的裴彬在太原结婚。1949年,阎志敏与裴彬到美国读书,取得电机硕士学位后,即入IBM公司钻研电视制造,后又研究电脑及太空卫星通讯等高科技工程。2010年3月16日,阎志敏因心脏病发作在纽约上州去世,享年85岁。
阎志惠(1927-2011),阎锡山第五子,1946年考入陆军学校,受训于成都,抵台后赴日经商,与二哥阎志宽的遗孀赵秀金结婚,生女阎树枋、子阎树楠。后举家移民美国,先居新泽西州,再迁加州弗蒙特市。阎志惠与二嫂结婚时,遭到阎锡山的责难。因此,在经济方面,阎锡山一直没有给阎志惠以帮助和支持。退休前,阎志惠是一名大车司机,生活不算富裕。退休后,阎志惠开设了一个商店,经营各种贺卡。
上世纪90年代初,“五少”阎志惠曾独自一人从美国回到故乡,在太原作短暂停留后,辗转到河边村阎锡山故居。他没有惊动任何人,买了一张阎锡山故居的门票,以普通游客的身份,走进这一片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这是阎志惠在山西唯一的一次寻根之旅。
2011年3月25日,阎志惠在美国加州弗蒙特市去世,享年84岁。
(编撰整理/妄言;资料来源:《阎锡山传》 雒春普著)
(责任编辑/谭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