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反思、批判、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与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同时,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文化自信;曲折发展;当代价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并号召:“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探析
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认定。[3]文化自信也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自信是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思想成熟的表现形式,在文化上表现为知己知彼的高度自觉,对当代先进文化充满信赖感的尊奉、坚守与虔诚,对未来文化发展有放眼世界的自信、担当和追求。
就个体而言,文化自信是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它是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是一种主体性心态的自然呈现。真正的文化自信总是有一种对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有一种置身于伟大民族传统和文化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本民族文化的敬重与自信心是推动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德国哲学家、爱国主义者费希特《在对德意志人民的讲演》以及《论学者的使命》等演讲中透露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认为只有这种民族自信心才能推动德国社会不断进步,文化不断繁荣。
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自信的的曲折发展
在中国,自殖民地以来,西方列强不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殖民地,也击碎了中国人保持了几千年的文化自信。但在此期间也有许多文化自信的英雄主义者,近代史上的梁启超在中国内忧外患情境下所作的《少年中国说》洋溢着文化自信,他从老年中国说到少年中国,认为只要我少年振作起来,发愤图强,就一定能够重振民族雄风,建设一个理想的世界。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曾作《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一文,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鲁迅先生看来,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他的结论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在国家有难、民族困厄的时期,往往能够挺身而出,从而使得中国文化能够薪火相传,不断革故鼎新,向前发展。毛泽东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并将其与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结合起来,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空前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悟和民族自信心。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两弹一星、抗美援朝的胜利等使中国的文化自信得到了提高,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经历了一个文化自信的丧失期,这是由于当时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国外经济的冲击、外国文化的大肆输入等。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异质化的问题。
中国想要崛起,必然少不了文化自信。马克斯韦伯曾说:“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负就变得苍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气保持对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历来具有的伟大本能,这个民族就能永远年轻”。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想要增强和培育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扬弃。
三、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学者张军锋说“我们谁也无法否认,如果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不管是哪个国家,最后能够决定这个国家继续发展的就是文化发展了。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特有的文化魅力,巨大的文化包容力,只有这样,这个国家才能既适应世界潮流又保持自身特色,成为世界的为量。如果要想成为这样引领世界的国家就必须拥有文化上的自信。”文化自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当下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课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动力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文化信息多元化趋势向纵深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1990 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力。他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四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力量,是软实力。同年,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他正式将“软实力”界定为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等,也就是指通过感召力、吸引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认同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从而获得一种理想的预期效果的能力。
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而言,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向心力,它有利于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养成,有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民精神上的自信。
(二)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
自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冲突与碰撞不可避免,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越来越多地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外来异质文化与中華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将会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我国文化主体地位和国民价值观念,造成思想上的多元化与文化自信的缺失。世界多元文化思潮激荡碰撞,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和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冲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
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其创造的产物,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因此,面对世界异质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强势文化的冲击与渗透,为了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与安全,掌握文化上的话语权,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问题。对待异质文化,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自我,以积极的姿态学习他者,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崇拜,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异质文化中的精華,在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中,进行文化的认知、比较与反思,逐步掌握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而文化自信则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碰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有力心理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3).
[2]习近平的“第四个自信”[EB/OL]http://cpc.people.com.cn/n/
2014/1226/c64094-26280109.html,2014-12-26/2016-01-30.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关键词:文化自信;曲折发展;当代价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并号召:“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探析
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认定。[3]文化自信也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自信是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思想成熟的表现形式,在文化上表现为知己知彼的高度自觉,对当代先进文化充满信赖感的尊奉、坚守与虔诚,对未来文化发展有放眼世界的自信、担当和追求。
就个体而言,文化自信是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它是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是一种主体性心态的自然呈现。真正的文化自信总是有一种对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有一种置身于伟大民族传统和文化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本民族文化的敬重与自信心是推动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德国哲学家、爱国主义者费希特《在对德意志人民的讲演》以及《论学者的使命》等演讲中透露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认为只有这种民族自信心才能推动德国社会不断进步,文化不断繁荣。
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自信的的曲折发展
在中国,自殖民地以来,西方列强不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殖民地,也击碎了中国人保持了几千年的文化自信。但在此期间也有许多文化自信的英雄主义者,近代史上的梁启超在中国内忧外患情境下所作的《少年中国说》洋溢着文化自信,他从老年中国说到少年中国,认为只要我少年振作起来,发愤图强,就一定能够重振民族雄风,建设一个理想的世界。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曾作《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一文,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鲁迅先生看来,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他的结论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在国家有难、民族困厄的时期,往往能够挺身而出,从而使得中国文化能够薪火相传,不断革故鼎新,向前发展。毛泽东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并将其与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结合起来,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空前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悟和民族自信心。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两弹一星、抗美援朝的胜利等使中国的文化自信得到了提高,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经历了一个文化自信的丧失期,这是由于当时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国外经济的冲击、外国文化的大肆输入等。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异质化的问题。
中国想要崛起,必然少不了文化自信。马克斯韦伯曾说:“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负就变得苍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气保持对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历来具有的伟大本能,这个民族就能永远年轻”。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想要增强和培育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扬弃。
三、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学者张军锋说“我们谁也无法否认,如果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不管是哪个国家,最后能够决定这个国家继续发展的就是文化发展了。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特有的文化魅力,巨大的文化包容力,只有这样,这个国家才能既适应世界潮流又保持自身特色,成为世界的为量。如果要想成为这样引领世界的国家就必须拥有文化上的自信。”文化自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当下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课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动力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文化信息多元化趋势向纵深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1990 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力。他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四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力量,是软实力。同年,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他正式将“软实力”界定为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等,也就是指通过感召力、吸引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认同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从而获得一种理想的预期效果的能力。
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而言,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向心力,它有利于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养成,有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民精神上的自信。
(二)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
自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冲突与碰撞不可避免,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越来越多地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外来异质文化与中華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将会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我国文化主体地位和国民价值观念,造成思想上的多元化与文化自信的缺失。世界多元文化思潮激荡碰撞,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和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冲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
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其创造的产物,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因此,面对世界异质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强势文化的冲击与渗透,为了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与安全,掌握文化上的话语权,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问题。对待异质文化,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自我,以积极的姿态学习他者,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崇拜,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异质文化中的精華,在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中,进行文化的认知、比较与反思,逐步掌握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而文化自信则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碰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有力心理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3).
[2]习近平的“第四个自信”[EB/OL]http://cpc.people.com.cn/n/
2014/1226/c64094-26280109.html,2014-12-26/2016-01-30.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