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为永远不会像她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妈已经走了三年多。
  我曾经以为,如果有一天我做了母亲,应该不会像妈妈那样。她一直都是一个害羞、胆怯的人,很少出门,有点奇怪。在我出生之后,她几乎就不再出门,大概只有在姥姥还在世的时候,她一年会出门两次,带我去姥姥家。其实我们与姥姥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每次也只是吃个午饭、睡个午觉就回来。她不喜欢和人接触,家里来很熟的客人她才出来。
  小时候的我一直觉得妈妈有点与众不同。很多年里,我以为我跟她截然不同。
  我不想变得像妈妈那样害羞,可终于我还是像她。
  比如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最怵跟人打交道,人越多的场合,我越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时候我最害怕的事就是参加活动,全场的陌生人,我不知道我该不该说话,该说什么,如何才能避免与别人说话。那时候我的对策就是躲在洗手间里,估摸着外面好像有人会来找我的时候,我才出去。
  我开始拍电影、拍电视剧,每天都会面对剧组上百号的人,但我还是很怕各种热闹的社交场合。
  我记得最尴尬的一次就是在香港参加一个电影节。我站在那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想找一个角落躲起来,但角落里也都是人。最后我找到中庭的一棵树,面对树站了整整一晚。我心想,只要树不开口,今天晚上就不会有人跟我说话了。
  怎么去和人打交道,这件事情妈妈从来没有教过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带着《东京塔》这本书。书里面到处都是作者回忆母亲的细节,这些都能让我想起自己妈妈的点点滴滴。
  作者在书里写道:“从小我就意识到,我将来必须照顾母亲。”这好像就是我啊。从2005年到2015年,在这十年里,我看着她的生命一点点地走向枯萎。十年里,我大概每年只工作两三个月,从来不去旅行,也很少参加聚会,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陪伴妈妈。
  在妈妈住院之后,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始和陌生人交流,跟医生询问病情,跟护士询问护理知识,跟每一个可能帮助妈妈治病的人交流。我本来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现在事事都要冲在前面。妈妈很少说什么,但我知道她怕累着我。
  那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妈妈就会问我:“你怎么老不拍戏,你这样一直待着没问题吗?”我在她身边,她是享受的,又是矛盾的。每次说这些的时候,她其实是有一点舍不得的,但又认真地希望我过回自己的人生。
  《东京塔》的作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理解“母亲”这个词意味着什么的呢?书里写,在最后的日子里,他的母亲开始神志不清。她昏迷后突然醒来,对身边的儿子说,去,冰箱里有茄子做的酱汁,茄子做的哟。也许就是在那一刻。
  那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理解“母亲”这个词的呢?
  在我婚礼后的一个礼拜,妈妈的病情突然出现危险,她高烧了一周,即使躺在冰垫上也不能降温。我不知道她还能撑多久。站在医院长长的走廊里,我意识到,即使无数次地设想过妈妈会离开我,但我还心存疑惑:这一刻真的要来了吗?
  也是在那一刻,我想起了姥姥去世时的场景。在姥姥最后的日子里,看着妈妈照顾姥姥的样子,我突然觉得很陌生。那个时候的她非常坚强又镇定,跟平时我看到的她不一样:她也做过独当一面的工作吧,她也可以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力量。我那时面临的就是我妈妈当年的境况。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的一个人都能那样坚强,我也想像她一样。
  那是第一次,我清清楚楚地明白,我想像妈妈一样。
  两个月后,妈妈走了。
  《东京塔》里说:“这是我在儿时最恐惧的事情,比外星人入侵,比地球末日还让我感到恐惧的一天。”
  妈妈走后两年,我吃到好吃的东西还是会突然伤心,想着这是妈妈没有吃过的。到了好玩的地方我也会想,可惜妈妈不知道这里有多好了。我以前一直以为,她的一生都在扮演被人照顾的角色,被我爸照顾,被我哥照顾,被我照顾。直到她离开,我才发现她以她最努力的方式在照顾着我们。
  妈妈走了以后家里总是有点乱,怎么收拾都有点乱糟糟的样子。爸爸每次换衣服总是拿不对衣服,家里再也养不活一株植物。就像书里所说的,食物、衣服、时间都是可以计量的,但母亲绵长的爱是用什么都计算不出重量和多少的。
  而我呢,在生活琐碎的细节上跟妈妈越来越像,严谨到有点偏执。但我也有很多地方跟她一点都不像了,我不再害怕出席活动,不再害怕社交,也乐于和陌生人交朋友。我會到处旅行,并享受照顾远方来的客人。
  我想,也许一直以来并不是我在陪伴妈妈,而是她在伴着我长大。她塑造了我,她送给我一个礼物,就是让我变成一个不完全是她,却又在骨子里与她亲近的人,一个可以照顾好自己和别人的人,一个越来越坚强的人。
  我有两道法令纹,这本来是困扰我的地方,但每次照镜子看到它,我都会心里一暖。这让我看起来很像妈妈,真好。
其他文献
疫情背景下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经过实践发展,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需要从强化专业队伍、优化课程内容、精准服务水平以及建全评价系统等四个方面来实施。  2020年初,全国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一些学生出现了焦虑、恐慌的情绪。对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纷纷组织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专业队伍、课程建设以及工作方式
我骑车不小心摔倒崴了脚,妻子不放心,非要我住院观察。午夜,病房住进来一个男人。他的小腿明显有些变形,绷带上有渗出的血渍。  那男人又黑又瘦,三十来岁,手腕上缠着一条棕色的毛巾。在县城的街头巷尾,常常看到一些像他这样的人,有的蹲在路边,有的坐在台阶上,等待着雇主的光临。  没多久,警察来做笔录,才知道他是进城的农民工,主要做工地上的体力活。夜里,忙碌了一天的他准备到马路对面经常去的那家快餐店吃饭,被
张依依在18岁这年因意外坠楼身亡,她的发小姜鸿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愣怔了好一会儿,然后就躲进了被窝,她哭着哭着睡着了。  姜鸿不敢回家,怕回到那些和发小一起走过无数次的街道。两个月后,待姜鸿逐渐接受了依依离世的事实,她到豆瓣公墓里发了一个帖子,写明生平,算是将依依“埋”在了这里。  张依依从小就热爱电影,看过3200多部片子,读过许多电影理论书籍。姜鸿觉得,对她而言,聚集了影视和书籍
老陈说,他第一次看到一个男人在他面前哭,就是我的父亲。他从来不知道,女儿出嫁,父亲是真的会哭的。  那一天,乐队迎我出门,父亲忽然紧紧拉住了老陈的手:“说,你一定要好好照顾她。”  父亲没有回过头哭,他的眼泪是直线往下落的,隔着厚厚的镜片,他的双手拽着老陈的手。  老陈说,就好像自己心爱的东西,忽然要和另一个人分享,于是依依不舍,于是希望彼此能够共同珍惜,保全这份完满。  老陈说得矫情,也说得深情
收到生命中的第一封情书,是在一个枯燥的寒假。情书不是从邮局飘然而来的,而是夹在一本发黄的书中,那本书好像是《青年近卫军》或者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我写情书的少年住在金官小镇的一条铺满石板、长着青苔的小巷深处。  我见得最多的青苔就是从那条小巷深处脱颖而出的,疯狂生长的青苔大概有许多年的历史了。给我写情书的少年那一时期经常跟我交换书看,当一本本发黄的书传递到我手中时,上面还留存着另一个人的温度。
什么叫经济头脑,按常规解释,是以少的投入赚取多的收益,简单地说,就是让钱生钱。这样的解释并没错,但却没有说到点子上。在商言商,经济头脑是题中应有之义。好比说,科学家有了重大发现,你夸他有科学头脑,能算夸吗?倘若有位农民获得了多项国家技术专利,你夸他有科学头脑,那还值得一夸。所谓有经济头脑,应该是用最简便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通俗地说,就是看得准要害,拿得出办法,以最小的代价办成大的事业。  唐代崇
杭州人张成良有很多头衔,如“感动网络人物”“中国好人”、身边的“活雷锋”等等。如此多的前缀里,张成良最满意的身份是“儿子”。  张成良喜欢晒和妈妈的合照,他的朋友圈里除了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的照片外,就是和妈妈一起旅行的照片,定位国内外都有。  “我上班时经常心里很内疚,总觉得这个时间如果可以陪妈妈去西湖边散散步该多好啊!” 張成良说,他计划再工作一年,就全职陪伴妈妈。带着老妈看世界  10年前,张成
户外探索活动中,幼儿走出校园,亲近自然,深入了解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这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兴趣与关心,形成爱护自然,对周围人和事物友善的态度。本文从大班幼儿开展的一次户外探索活动入手,通过分析活动中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总结出户外探索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案例描述  (一)案例背景  大班幼儿的户外探秘基地是园内的一棵大松树。大
小李在着凉之后,持续咳嗽咳痰三个星期,出现痰中带着一些血丝的问题。并且伴随着出现低烧、出汗量明显增加、身体虚弱无力、体重有所下降等症状。他赶忙到医院进行检查,医生确诊为肺结核病。在确诊之后,医院对他进行隔离治疗,由于他比较年轻,身体抵抗力比较强,在进行6个月左右的治疗之后,已经痊愈回家,并且经过随访,没有发现复发迹象。  结核病属于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即使人们已经粗略了解此种疾病,但是对结核病
10岁的女儿在学校因犯错被罚站,在妈妈面前却撒谎说是因为自己去上厕所才耽误了时间。“女儿怎么学会说谎了?”其母王女士感觉很崩溃,她觉得应该好好教训女儿。小女生说谎被罚站6小时  “果儿(化名)越来越叛逆。”果儿是王女士的女儿,现在10岁,上小学五年级。放寒假前的一天,果儿因上课讲话,放学后被老师留了下来。王女士在校门外左等右等,等了半小时后果儿才出来,结果果儿回家后又撒谎。  “我本来想着她上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