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如逻辑性、抽象性。这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降低,探究学习的欲望不足,出现学习差异。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问题有探究的欲望和动力。本文立足课堂,提出几个解决策略。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
一、 利用问题引导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
古语曰“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怀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开始。丰富的符合学生思维梯度的情境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如:在学习矩形的判定一节时,要证明推论一“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此时提出引导问题“类比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证明思路,能否把推论一的条件转化为矩形定义的条件,从而得证?”学生展开充分探讨,找到证明推论一的方法,并有学生提出不只一种的正确的证明方法。证明推论二“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时,学生运用类比,证明思路显而易见,可谓“水到渠成”,而且大家都热衷于找出不一样的正确的证明方法。通过问题的递进引导,学生从证明思路到数学方法运用都有一定程度的深化。证明菱形的判定推理“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时,进一步提出辨析问题“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学生遇到与已有知识冲突的新疑问,进行新的尝试推理、解决疑问……问题导向层层推进,形成有效的数学情境,满足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欲望,由好奇心驱使积极参与问题思考,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达到数学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 利用课堂展示发展健康的学习情感
学生把数学知识理解内化,能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经验。丰富课堂的教与学的形式,能更好地建立学生对数学课堂及数学学科的归属感。学生处于课堂主动位置,教师从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猜想、质疑及制作学习报告等。这需要学生“摆脱”教师的教,独立自主获取知识,主动学习并展示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学习报告为例,内容可包括:章节内容小结、专题学习、解题方法、自学新知识等。制作学习报告,一方面要求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另一方面在展示时学生得到自我实现,发展健康的学习情感。
如:制作有关面积计算的解题方法学习报告,学生要先了解面積的概念,清楚它联系着几何图形中的重要元素边和角,列举出求面积的基本方法(直接法,割补法,等积法,类比法)。为了丰富学习报告的内容,展示时更直观,以便让听报告的同学们更易懂,报告内容要归纳出基本图形和基本结论,并论证。
仅此还不够全面,学生或查阅参考书或请教老师意见,分析以前所学知识中存在的关于此类面积计算问题。学到初二阶段,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中都涉及面积计算问题。最后学生要以例题为例,归纳出有关面积计算的求解一般方法。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这个专题的学习报告还能再深化。举例说明,总结了面积计算类型的技巧:善于促成面积比与对应线段比相互转化有利于解决面积问题;采用面积割补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有利于计算;有些题目中没有直接涉及面积问题,由于面积关联着边和角,所以也可以从面积角度思考问题,得出面积法;图形的定值问题,由于面积与动态结合,图形在变动,需要找到突破口,其思路是通过计算特殊位置的面积,得出定值,然后再证明其一般情况。
制作过程中,学生经历归类同类型题目的共性,找到规律,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引用学生的感受:“现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越多,解决问题时越容易。”学生制作课堂展示与认知能力在循环进行中相互促进,数学能力渐渐增强,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而且学生课堂展现在同伴中得到认可,自我实现的健康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进一步的深度学习。
三、 组织分层教学发展数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把“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的中心。数学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数学学科特点多体现在思维推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必然存在,因此,学生的数学能力差异容易显现出分层。没有找到数学学习规律或心理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往往数学学不好,久而久之就不喜欢数学。组织分层教学能帮助各层级能力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如:课堂分层教学主要体现练习题分层设计、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因材施教,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要发展提高各层级的学生的数学能力,需要对学生差异进行分类,采用分层走班教学。如:每周用一节数学课,全年级学生分为a1,a2,b1,b2,c1,c2几个层次走班学习。教师依学生实际制定各层级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和评价方案。遵循对学生在已有基础知识上,培养提高各层级学生基本技能和技巧性。在分层走班教学的课堂上能充分开展同层级互动、同层级竞争。在这过程中,依照各层级学生的个性发展其能力,有效培养各层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立足课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作者简介:
张如碧,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蓬江区荷塘中学。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
一、 利用问题引导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
古语曰“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怀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开始。丰富的符合学生思维梯度的情境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如:在学习矩形的判定一节时,要证明推论一“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此时提出引导问题“类比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证明思路,能否把推论一的条件转化为矩形定义的条件,从而得证?”学生展开充分探讨,找到证明推论一的方法,并有学生提出不只一种的正确的证明方法。证明推论二“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时,学生运用类比,证明思路显而易见,可谓“水到渠成”,而且大家都热衷于找出不一样的正确的证明方法。通过问题的递进引导,学生从证明思路到数学方法运用都有一定程度的深化。证明菱形的判定推理“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时,进一步提出辨析问题“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学生遇到与已有知识冲突的新疑问,进行新的尝试推理、解决疑问……问题导向层层推进,形成有效的数学情境,满足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欲望,由好奇心驱使积极参与问题思考,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达到数学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 利用课堂展示发展健康的学习情感
学生把数学知识理解内化,能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经验。丰富课堂的教与学的形式,能更好地建立学生对数学课堂及数学学科的归属感。学生处于课堂主动位置,教师从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猜想、质疑及制作学习报告等。这需要学生“摆脱”教师的教,独立自主获取知识,主动学习并展示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学习报告为例,内容可包括:章节内容小结、专题学习、解题方法、自学新知识等。制作学习报告,一方面要求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另一方面在展示时学生得到自我实现,发展健康的学习情感。
如:制作有关面积计算的解题方法学习报告,学生要先了解面積的概念,清楚它联系着几何图形中的重要元素边和角,列举出求面积的基本方法(直接法,割补法,等积法,类比法)。为了丰富学习报告的内容,展示时更直观,以便让听报告的同学们更易懂,报告内容要归纳出基本图形和基本结论,并论证。
仅此还不够全面,学生或查阅参考书或请教老师意见,分析以前所学知识中存在的关于此类面积计算问题。学到初二阶段,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中都涉及面积计算问题。最后学生要以例题为例,归纳出有关面积计算的求解一般方法。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这个专题的学习报告还能再深化。举例说明,总结了面积计算类型的技巧:善于促成面积比与对应线段比相互转化有利于解决面积问题;采用面积割补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有利于计算;有些题目中没有直接涉及面积问题,由于面积关联着边和角,所以也可以从面积角度思考问题,得出面积法;图形的定值问题,由于面积与动态结合,图形在变动,需要找到突破口,其思路是通过计算特殊位置的面积,得出定值,然后再证明其一般情况。
制作过程中,学生经历归类同类型题目的共性,找到规律,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引用学生的感受:“现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越多,解决问题时越容易。”学生制作课堂展示与认知能力在循环进行中相互促进,数学能力渐渐增强,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而且学生课堂展现在同伴中得到认可,自我实现的健康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进一步的深度学习。
三、 组织分层教学发展数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把“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的中心。数学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数学学科特点多体现在思维推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必然存在,因此,学生的数学能力差异容易显现出分层。没有找到数学学习规律或心理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往往数学学不好,久而久之就不喜欢数学。组织分层教学能帮助各层级能力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如:课堂分层教学主要体现练习题分层设计、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因材施教,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要发展提高各层级的学生的数学能力,需要对学生差异进行分类,采用分层走班教学。如:每周用一节数学课,全年级学生分为a1,a2,b1,b2,c1,c2几个层次走班学习。教师依学生实际制定各层级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和评价方案。遵循对学生在已有基础知识上,培养提高各层级学生基本技能和技巧性。在分层走班教学的课堂上能充分开展同层级互动、同层级竞争。在这过程中,依照各层级学生的个性发展其能力,有效培养各层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立足课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作者简介:
张如碧,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蓬江区荷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