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构建工学交替教学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为例,本文介绍了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和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产教一体;寓学于工;教学模式;工学交替;项目导向;教学工厂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7-0161-02
为适应“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笔者以数控专业为例,分析针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数控加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要求,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探讨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积极构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围绕理论开展实践”的做法,紧密围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构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见图1)。从培养合格职业人出发,采用学生先到企业认识工作岗位,了解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训练,最后回到企业顶岗实习的三阶段式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人才培养的高度一致。
围绕培养岗位能力,全面推进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数控技术专业根据数控机床操作工、工艺员、装调工岗位能力要求,分解岗位工作任务,形成了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项目设计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根据数控机床工艺员及操作工的岗位要求,结合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分解为《数控机床与编程》、《机械CAD/CAM》及《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不同项目。项目包括数控加工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零件图审图——工艺分析——工艺路线规划——工装夹具选择——数控程序编制——零件加工——检测等多个环节涉及机械加工原理、工艺、刀具和夹具、编程和机床操作技能,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循序渐进地掌握数控加工过程的各项要素。
根据数控装调工的岗位要求,结合数控机床装配与检测的工作过程,以数控机床装调工任务为依据,形成《数控原理与系统》、《数控机床装配与检测》及《数控机床装调》等课程的项目。合理选择项目教学内容(见表1),设计教学方法,同时强调《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所规定的知识技能导向作用,选取完成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工厂教学环境的深度融合
在引入工业生产实际案例、采用项目导入模式的同时,还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配套情境教学,采用多媒体、仿真等教学手段,加强校企多方位合作,建设校内教学工厂(见表2),营造课程项目教学工厂教学实施环境。
为了更好地利用教学工厂的环境,实现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生产运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今日所学即明日所用,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数控加工车间下设工艺部、制造部、品质部及维修部,并设有工艺员、编程员、质量检验员、机床操作工、机床维修工等岗位(见图2)。项目课程教师在车间担任工程师、质检员、技师、师傅等角色。实训学生也按岗位分成若干小组,实行轮岗实训,学生在车间中是徒弟、员工的角色。通过岗位化的实训项目,学生体验到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岗位要求,强化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的培养。
新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数控技术专业通过对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在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专业《数控机床装调》课程被评为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数控加工实训》课程被评为广州市第三批精品课程。数控专业教学团队顺利通过2008年广州市创新学术团队——高职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创新学术团队的申报,被评为2009年广州市优秀教学团队——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竺辉.数控专业走“教学工厂”模式的探索[M].机械职业教育,2007,(1).
[3]陈小军,张智善,崔景茂.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2007,(1).
[4]陈海滨,樊健.NYP教学工厂理念及其启示[M].国外职业教育,2004,(3).
作者简介:
苏丹(1975—),女,安徽萧县人,硕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数控技术、机电维修等专业的教学和科研。
(本文责任编辑:杨在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产教一体;寓学于工;教学模式;工学交替;项目导向;教学工厂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7-0161-02
为适应“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笔者以数控专业为例,分析针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数控加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要求,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探讨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积极构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围绕理论开展实践”的做法,紧密围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构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见图1)。从培养合格职业人出发,采用学生先到企业认识工作岗位,了解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训练,最后回到企业顶岗实习的三阶段式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人才培养的高度一致。
围绕培养岗位能力,全面推进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数控技术专业根据数控机床操作工、工艺员、装调工岗位能力要求,分解岗位工作任务,形成了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项目设计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根据数控机床工艺员及操作工的岗位要求,结合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分解为《数控机床与编程》、《机械CAD/CAM》及《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不同项目。项目包括数控加工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零件图审图——工艺分析——工艺路线规划——工装夹具选择——数控程序编制——零件加工——检测等多个环节涉及机械加工原理、工艺、刀具和夹具、编程和机床操作技能,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循序渐进地掌握数控加工过程的各项要素。
根据数控装调工的岗位要求,结合数控机床装配与检测的工作过程,以数控机床装调工任务为依据,形成《数控原理与系统》、《数控机床装配与检测》及《数控机床装调》等课程的项目。合理选择项目教学内容(见表1),设计教学方法,同时强调《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所规定的知识技能导向作用,选取完成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工厂教学环境的深度融合
在引入工业生产实际案例、采用项目导入模式的同时,还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配套情境教学,采用多媒体、仿真等教学手段,加强校企多方位合作,建设校内教学工厂(见表2),营造课程项目教学工厂教学实施环境。
为了更好地利用教学工厂的环境,实现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生产运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今日所学即明日所用,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数控加工车间下设工艺部、制造部、品质部及维修部,并设有工艺员、编程员、质量检验员、机床操作工、机床维修工等岗位(见图2)。项目课程教师在车间担任工程师、质检员、技师、师傅等角色。实训学生也按岗位分成若干小组,实行轮岗实训,学生在车间中是徒弟、员工的角色。通过岗位化的实训项目,学生体验到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岗位要求,强化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的培养。
新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数控技术专业通过对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在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专业《数控机床装调》课程被评为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数控加工实训》课程被评为广州市第三批精品课程。数控专业教学团队顺利通过2008年广州市创新学术团队——高职现代制造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创新学术团队的申报,被评为2009年广州市优秀教学团队——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竺辉.数控专业走“教学工厂”模式的探索[M].机械职业教育,2007,(1).
[3]陈小军,张智善,崔景茂.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2007,(1).
[4]陈海滨,樊健.NYP教学工厂理念及其启示[M].国外职业教育,2004,(3).
作者简介:
苏丹(1975—),女,安徽萧县人,硕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数控技术、机电维修等专业的教学和科研。
(本文责任编辑:杨在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