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教育的期待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ygt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涉及人生前途,由不得你不重视。我们那个年代,上学没那么复杂,到了上学的年纪就上学了,该上哪就上哪,学校好像都差不多。上学也是与小伙伴成群结队地走,没有人接送。后来赶上“文化大革命”,没学上的时候在家里四处找书看,与小伙伴玩各种能玩的游戏,也挺快活。复课后上了一年小学再上中学,初中毕业赶上恢复高中就又升了高中,高中毕业教了几年书赶上恢复高考,就上了大学。这一切,没什么太复杂的,都是我一个人搞定,觉得很自然。
  到女儿上小学时,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为了上个还像点样的学校,给女儿转了户口,还交了几千元的赞助费,才到了一座离家不算近的学校。每天接送,很是费劲。六年下来,连女儿都觉得耽误时间不值得,希望能够住校。初高中,女儿凭着优异的成绩考进能住校的,大家也公认的好学校,每周只接送一次,算是没费大劲。比那些依然接接送送还要上各种补习班的学生和家长,女儿和我都觉得轻松,因为没上过那些劳什子班。
  考大学时遇上问题了’因为面临着较大的选择。据说,考大学就是为了择业,基本上是为今后的工作乃至人生的前途做出抉择。这问题就有点严重,需要慎重考虑。周围的亲朋好友主意蛮多,不外三条:一出国,二外地,三在京。我有点乱了章法,就这么一个女儿,若是有那么两三个,还可以分配—下,各处都可以去去。但只此一个,必须选择。最后,问女儿的意见,她说,这三条都不行,她要考香港的学校。我一听,乐了,好主意,既不是国外也不是内地,符合我那个不要老在一个地方,最好南边呆呆,北边呆呆的原则。离我不太远,又能受点非内地的教育,挺好。于是,她去了香港读书。
  我在这细细碎碎地说我们家这点事,是因为在中国千万个家庭都会遇到与我家一样的事,我和女儿两代人所受的教育,基本上代表了近50年中国教育之一斑。我们那个年代,上学、工作无需家长操心,自己全部搞定。现在不行,我的女儿算是不啰嗦罗嗦的,没太用我操心。但看看周围,特别是再下一代,上学、工作越发成为家长的事,越发需要家长八仙过海。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国家。“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融化在中国人血液中的理念,读书总是能给人以希望,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即便在读书无用的“文革”年代,仍然有莘莘学子没有忘了读书。因此,当1977年恢复高考时,千万个学子带着千万个家庭的希望,涌向通向理想的考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盛况空前。
  我们不想说也不愿意说现在的教育有什么问题,而希望说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我们期待一个上学不用走很远的路、水平相当、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都配备着优质老师和先进设备的学校;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不必每天做那些永远做不完而又没什么用的作业,可以不必为了考试而上那些费时又费钱的补习班,能够多一些时间读些闲书,多一些时间花在运动场上,个个孩子看上去精力充沛,健康阳光,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雄心,时刻准备着,憋足了劲为建设祖国做贡献。如果我们的下一代都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何愁国不强,何愁不能立足于民族之林、世界之林?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为了这个理想,我们首先要从脚下做起。2010年启动的《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只要我们做,总是离期待的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我们期待着。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精致,但是似乎只存在于过去的历史或博物馆里,而非日常生活中。任祥,一个并非文化学者的台湾才女,把匡正这一“偏颇”当成一己之任。5年历练,成就了一套大书——《传家》。  《传家》起因于“家传”  27万字,千张照片,上百组美图,9公斤,成就了四卷本的《传家》。白先勇称之为“美的百科全书”。有人原本不想要孩子,看了这套书,忽然决定生一个:没想到有这么多宝贝可以传给下一代。  任祥,台北
若干年前,我们爱玩“打仗”,爱问“你的,什么的干活”抗日电影里学的。其实更爱应答“我的——八路军”。语中透着自豪、“吓死你”、正气凛然。  近年来的银屏上,鬼子又来了,且越来越多。“中国好莱坞”横店影视城俨然成了新的“抗日根据地”。据统计,那里的30万群众演员有60%演过鬼子。今年1至3月,全国已经或即将投拍的抗日剧共有30多部。  多倒不怕,世界影视史上“二战”题材的作品和佳品不胜枚举,问题是,
《张彦自传》近日由新世界出版社推出。第一时间,张老就把还散发着油墨香的这本新书送给了我。我则迫不急待地读完了全文。  张老今年90岁了,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接着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新闻工作,曾在香港参与创办中共最早的对外宣传刊物《中国文摘》,新中国成立之初则主持过中国外文局(时称外文出版社)的对外刊物《人民中国》,不久被调入宋庆龄创办的《中国建设》杂志社。与许多老同志一样,他也曾经在很长时间里受到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