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与坚持自学五个方面的习惯,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下面就我的实践经验,谈谈对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动力。有了兴趣,阅读就成了一件乐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师范读,激发兴趣。我所教的班级是一年级,他们刚刚入学不久,识字不多,朗读技巧几乎没有,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要想很正确、流利地读出来都有一定的困难,更不用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在这种情况下,我特别注重培養学生的兴趣,我每次上新课文,都要给学生范读几遍,让学生模仿,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在模仿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模仿中掌握朗读方法,以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的能力。低年级学生也比较感性,听老师读得那么美,他也很想尝试。于是读的劲头骤然上升,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个个把小手高高举起,读得确实声情并茂。,
(二)多多鼓励,激发兴。表扬的话,人人都爱听,更何况是六、七岁的孩子。所以,表扬的话,鼓励的话老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声音很响亮”、“这个词语很难,但你读得很好”“你的表情很美”……这样简单的话语却能给学生莫大的鼓励。才上了几个月小学的小学生读起来确实不怎么样,但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的优点,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取得成绩的满足、兴奋,从而对朗读产生兴趣,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三)循循善诱,激发兴。一年级的孩子好动、好玩,也很容易被“诱惑”。一、二年级的孩子掌握了拼音这一识字工具。正巧,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班级里建起了图书角,为了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我借午间时间给他们讲了两个有趣的故事。最后说:“你们想自己读读这些故事吗?我们班级里的图书角里就藏着好多这样的故事。”学生们一听到故事当然愿意去读了。
二、阅读深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爱如茉莉》的教学中有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是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目的就是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悟茉莉花的特点,这一部分大概用了十五分钟的时间;然后教师有意义地语言引领,他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生活中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在读课文时要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请同学们在阅读的同时还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词句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接着让学生自读感悟,教师充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默读文章,标画重点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写批注感悟,这一环节又用了十五分钟;最后师生交流,收获的是思维的绽放,思想的碰撞,灵魂的震荡,精神的提升。这些环节并不复杂,任务单一,目的明确,也没什么标新立异之举,然而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潜心阅读的时间与过程才有了后面的精彩与收获。师生对文本的挖掘越透彻越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能有保障。
三、丰富有效的阅读拓展
1.趣字引路,博览群“书”。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我们推行大阅读教育。所谓“大阅读教育”,从阅读对象来说,提倡读纸质书(纸质书刊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和无字书(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事理)三大类;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还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从阅读课堂来说,要积极开发校外的阅读课堂,做到课内外融合,校内外沟通。
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在这一广阔的天地里,教师和家长都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抓住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去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部浩瀚的“无字书”,去领略万事万物之理。然后放手让他们择趣而读,使课外和校外阅读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快乐选择。
2.指导方法,保证质量。为确保学生大量阅读的质量,教师进行了相关阅读方法的指导。一是提早安排略读、速读的训练,立足课堂,结合教学,传授略读、速读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尝试使用,促使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整体式阅读法”、“浏览式阅读法”、“选择式阅读法”等阅读方法。二是学校通过开展“速读比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不断将阅读方法转化为阅读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阅读教学能否焕发更大的生命力,还须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找到更多的方法。
一、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动力。有了兴趣,阅读就成了一件乐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师范读,激发兴趣。我所教的班级是一年级,他们刚刚入学不久,识字不多,朗读技巧几乎没有,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要想很正确、流利地读出来都有一定的困难,更不用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在这种情况下,我特别注重培養学生的兴趣,我每次上新课文,都要给学生范读几遍,让学生模仿,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在模仿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模仿中掌握朗读方法,以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的能力。低年级学生也比较感性,听老师读得那么美,他也很想尝试。于是读的劲头骤然上升,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个个把小手高高举起,读得确实声情并茂。,
(二)多多鼓励,激发兴。表扬的话,人人都爱听,更何况是六、七岁的孩子。所以,表扬的话,鼓励的话老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声音很响亮”、“这个词语很难,但你读得很好”“你的表情很美”……这样简单的话语却能给学生莫大的鼓励。才上了几个月小学的小学生读起来确实不怎么样,但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的优点,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取得成绩的满足、兴奋,从而对朗读产生兴趣,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三)循循善诱,激发兴。一年级的孩子好动、好玩,也很容易被“诱惑”。一、二年级的孩子掌握了拼音这一识字工具。正巧,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班级里建起了图书角,为了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我借午间时间给他们讲了两个有趣的故事。最后说:“你们想自己读读这些故事吗?我们班级里的图书角里就藏着好多这样的故事。”学生们一听到故事当然愿意去读了。
二、阅读深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爱如茉莉》的教学中有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是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目的就是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悟茉莉花的特点,这一部分大概用了十五分钟的时间;然后教师有意义地语言引领,他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生活中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在读课文时要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请同学们在阅读的同时还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词句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接着让学生自读感悟,教师充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默读文章,标画重点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写批注感悟,这一环节又用了十五分钟;最后师生交流,收获的是思维的绽放,思想的碰撞,灵魂的震荡,精神的提升。这些环节并不复杂,任务单一,目的明确,也没什么标新立异之举,然而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潜心阅读的时间与过程才有了后面的精彩与收获。师生对文本的挖掘越透彻越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能有保障。
三、丰富有效的阅读拓展
1.趣字引路,博览群“书”。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我们推行大阅读教育。所谓“大阅读教育”,从阅读对象来说,提倡读纸质书(纸质书刊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和无字书(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事理)三大类;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还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从阅读课堂来说,要积极开发校外的阅读课堂,做到课内外融合,校内外沟通。
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在这一广阔的天地里,教师和家长都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抓住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去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部浩瀚的“无字书”,去领略万事万物之理。然后放手让他们择趣而读,使课外和校外阅读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快乐选择。
2.指导方法,保证质量。为确保学生大量阅读的质量,教师进行了相关阅读方法的指导。一是提早安排略读、速读的训练,立足课堂,结合教学,传授略读、速读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尝试使用,促使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整体式阅读法”、“浏览式阅读法”、“选择式阅读法”等阅读方法。二是学校通过开展“速读比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不断将阅读方法转化为阅读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阅读教学能否焕发更大的生命力,还须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找到更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