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40年 我的父亲是土匪还是英雄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hu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述:张贵芳 整理:楚璇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肇源县。在我两岁那年,父亲就被日军杀害了,母亲焦淑清为了躲避日军的追杀,带着我改嫁到肇东,我随着继父姓张。
  14岁时,一天我放学回家,碰见母亲正流着泪摩挲一副纸鞋样子。在我的追问下,母亲告诉我:“这副鞋样子是你爸的,是我过去给他做鞋时用过的,他姓耿,是专门打日本鬼子的好人。”从那以后,我逐渐从母亲那里了解到,父亲名叫耿殿君,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的一个团长,在战斗中牺牲了。父亲的形象陡然在我的心中高大起来。
  然而在一次我自豪地向同学们讲述父亲抗日的故事时,一个男同学轻蔑地笑着说:“你爸哪是什么烈士啊?我听说,他是个土匪头子。”在同学们的嘲笑中,我哭着跑回家问母亲:“我爸到底是烈士还是土匪?”母亲泪流满面地说:“你爸真是为了打鬼子才死的,你长大了有能力时,自己去查一查……”
  父亲的身份成了我心中的一个未解之谜。中学毕业后,我被保送到哈尔滨体育学校读书。在上学期间,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东北地区抗战史。一天,我果然在一本县志上看见父亲耿殿君被写成是土匪。不过在东北烈士纪念馆,我在一份抗联老战士回忆录里发现了耿殿君的名字,它明确记载父亲是抗联的一个团长。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作为抗联战士的历史记载。夜里,我激动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那一夜,我决定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查清父亲的真实身份。
  
  四处寻找知情人
  
  1965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大连市某师范大学体育系工作。从那时起,我一边工作一边留心搜集有关东北抗联史料,并开始利用寒暑假到外地寻找父亲的有关线索。
  一次,我听说有一个叫林敏的抗联老战士和父亲耿殿君原是上下级关系。可除了知道林敏现居广州外,他的工作单位、住址等具体情况则无从查找。我抱着一线希望,只身来到广州寻访林敏,寻遍了当地的组织、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大海捞针般地寻找了三天,连林敏的影子都没有找到。万般无奈,我只好失望地离开了广州。
  1976年,我的母亲焦淑清——这位1935年参加革命(已得到证实)、饱经风霜和磨难的坚强女性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终前,她唯一的遗憾的就是没能为我的父亲证明清楚。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我一如既往地踏上了艰难的寻访之路,先后又去了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有一次,我在一份资料里查到了父亲耿殿君的代号,并顺着这一线索查到了一个姓秦的知情人。但就在我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姓秦的知情人的住址时,迎接我的却是老人的遗像。不久,我又得知在肇源有个老人曾经认识我父亲。我赶到了肇源,可老人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随着几个知情人的去世,我清醒地认识到,时间拖得愈长,对自己的寻找愈加不利。
  
  发现父亲的老战友
  
  1985年,我提前退休,用全部精力来调查父亲的有关情况。有一天,我在查阅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的史料时,意外地查到了三肇地区地下党的副书记吴吉良的线索。几经周折,我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找到了吴吉良。74岁的吴吉良最初是一言不发,表情显得极为凝重。我反复向老人阐述自己为父亲正名的决心,吴吉良终于打开了话匣子,他一讲就是三天三夜,又将他所掌握的情况整理成厚厚的一沓材料,交给了我。
  原来我的生父叫耿殿君,1903年出生于山东,1932年投身抗日大业,由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夏云杰介绍入党,受李兆麟将军直接领导。1933年党组织派他去肇源组织抗日队伍,因害怕被大股匪帮“吃”掉,在李兆麟和宋子文的主持下,耿殿君和其他12人结拜成了把兄弟,化装成土匪,向外报号“大省”直至“十三省”。其中,耿殿君报号“三省”。1941年4月,耿殿君为掩护抗联第三军十二支队中队长赵景海(革命烈士)被日军逮捕,被日军残害致死,连尸体都没有留下。由于他们的报号,加之耿殿君的真实身份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后人误认为他是土匪,一直没有给予烈士称号。
  
  几经磨难为父正名
  
  为了不断补充材料,我又连续五次来到吴吉良的家,并多次到外省市寻找知情人了解情况,终于搜集、整理成厚厚的5大本材料。可是,就在我要将这些材料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核时的1996年夏天家中失窃,装有材料的小皮箱也被偷走了。大病一场后,我从头再来,拖着病体在短时间把几十年走过的路又走了一遍。
  通过我上报的证明材料,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耿殿君是革命烈士。2000年11月,一张“革命烈士证书”终于发到了我手中。
  随着我寻访的不断深入,对抗日英雄的敬仰也在日益加深,渐渐的,我的行为不再局限于只寻求家族荣誉了,产生了为和父亲一起战斗过的烈士们树碑立传的想法。于是,我和丈夫把家从大连搬到了黑龙江省肇东县,在当地办起了烈士展览馆。2006年3月20日,我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正式挂牌,成为绥化市市级国防教育基地。2006年清明节,我又自费在纪念馆门前修建了一座抗日烈士纪念碑。
  2009年国庆前后,随着电视剧《十三省》在全国热播,我的父亲和其他12个抗联战士的真实身份和革命经历终于为世人所知。尽管“十三省”中只有耿殿君、耿殿臣、杜国文及赵景海被追认为烈士,其余的还有待追认。但无论怎样,人们已经记住了黑土地上13条铁骨铮铮的汉子,记住了他们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英雄壮举。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我是上个世纪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年近70岁。1964年夏我从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科学报》编辑部工作。1978年春我被调到人民日报社当记者。1991年春我又回到中科院,任《中国科学报》副总编辑,一直干到退休。  退休后我还有机会享受国家最后一批福利分房,我享受到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我尤其喜欢那长长的贯通社区大院的林阴道。在这里或好友长椅聊天,或站在路旁指东说西,或老翁老妪扶杖蹒跚,或年
期刊
2003年4月的一天上午,河南省原阳县范滩小学校长范言斌像往常一样到教室上课。还没走进教室,便听到孩子们比赛似地争唱童谣:“天天不起早,日日不洗脚,要问为什么,蚊子不叮臭虫不咬”,“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可惜兜里没有钱……”  听着孩子们稚嫩、拿腔作调的声音,范言斌心里很是忧虑,小学生分辨是非能力差,天天唱这些乱七八糟的童谣,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经过一番深入调查
期刊
老李是河南省沁阳市人,长期经营书画生意,过得比较“滋润”。这一来益于老李拼搏多年,赚下了一大笔家产;二来老李有4个能干的女儿,跟着父亲商海打拼。可随着一年前老伴的去世,老李的幸福生活结束了。  原来,老李虽然有4个女儿,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落后观念仍一直压在老李的心头。大女儿结婚时,老李非让男方招赘家中。  不过,老李最喜欢三女婿,平日里老两口与三女儿一家一块生活。三女婿也对老李夫妇格外孝顺
期刊
“凤凰男”与“孔雀女”门第悬殊的婚恋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文中叙述的就是这么一对夫妻。    小城“孔雀女”挑中“凤凰男”    “孔雀女”张家碧的父亲张勇是赣州行署首任专员宋子霖的秘书,多才多艺,张家碧耳濡目染。1977年,张家碧考入赣南师院艺术系音乐班。  在大学里,张家碧结识了“凤凰男”杨保峰。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经历却不简单。他因为家境贫寒,自小拾荒、拾粪。1969年“九大”召开,正在念初一
期刊
当年曾被好人救,富裕后专救孤苦无助人    王平安是河北省河间市卧佛堂镇北小店村人,他创办“平安养老院”的初衷,还得从35年前的一件事情说起:  1975年12月底,36岁的王平安到京北滦平县办事不幸染上了伤寒,钱花光了病却越来越重,只好露宿街头。就在他以为自己要暴毙异乡时,一对老夫妇发现了他,把他背回了家,为他煎药、喂饭、擦尿端尿,足足伺候了一个多月,王平安才转危为安。  离开那对老夫妇时,王平
期刊
与按摩师忘年激恋    1999年,乔芳因感情不和与丈夫离婚,独自带着10岁的儿子生活。作为京城最早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女性之一,乔芳创下了数千万的家业,但她在感情方面一直处于空白期。特别是2007年9月,儿子到上海读大学后,她每天从公司回到家里,总是一个人在宽大的别墅里黯然神伤。  一次,乔芳听一位姐妹说起在京城悄然兴起的水疗很减压,按摩师技术不错。于是2008年1月,乔芳抱着试试的心态随朋友来到某
期刊
老翁今年64岁了,在上海16万赴黑龙江的老知青眼中,堪称知青一哥。老知青们戏称他是北大荒的“驻沪”大使。身在浦江心在黑土,他把一腔热血和全部精力都扑到黑土地和弘扬知青文化上去了。  老翁名叫翁德坤,是1966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三应届生。下乡潮起,已定留在上海港工作的他,却情定北大荒,硬是与同学们一起走进了黑土地,在完达山下的八五四农场一扎10年。结了婚,生了子,提了干。1977年底,“文革”后第一批
期刊
我和老伴吵闹大都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说最近的一次吧,起因是外孙。外孙上中学,中午在我家吃饭。可是最近我突然发现,这孩子每次进门都先叫外公。于是我便嘟囔开了:“孩子只跟你亲,眼里根本没有我!”“你怎么这样,先叫你先叫我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我辛辛苦苦每天给做好吃的,他当然要先叫我呀!”“我教他书法、写作,难道就不应该和我亲?”“你总是顺着他、护着他,处处当好人,他当然对你好呀。”“你只
期刊
从艺路上不孤单,因为有父爱相随    1975年3月19日,徐若生于我国台湾岛的台中丰原县,本名徐淑娟,是家里的二女儿。  徐若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不断更换职业,先后搬过三十几次家。  由于感情不和,徐若父母的婚姻没有维持多久就画上了句号。徐妈妈去了日本,徐若就跟父亲一起在台湾生活。  徐若从小对文艺特别感兴趣,为了给徐若创造表演机会,徐爸爸在家里举办过几次晚会,邀请邻居和朋友参加。徐若与生俱来的
期刊
在家里,老伴做事我总喜欢在一旁静静地看。夜深人静,老伴伏案写作,我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台灯很柔和地把光亮铺到他的身上,他的身影投射在背后的墙上显得更加高大,空气里好像轻轻柔柔地流淌着什么……看着他凝眸苦思的样子,我觉得好亲切,心里不禁涌出阵阵温热和甜美,我一下子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只要能和这个人相守白头,永远做夫妻就是我一生的幸福。  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唱的那首古老的童谣:“小妮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