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为何拒绝蓝色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们今天很少在厨房和餐厅里看到蓝色食物?这其实是植物给人类基因留下的印记。
  我们看一看,是不是因为蓝色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换句话说,这是不是来自食物的警告?毫无疑问,动物鲜有蓝色,即便是多彩的昆虫也鲜有蓝色种类。问题来了,难道说蓝色的植物本身代表着危险,我们不去啃食蓝色的花果枝叶,最终就会在基因中拒绝蓝色,就如同我们天生拒绝苦味那样吗?
  警戒色并不新鲜。人们对于动物的警戒色认识颇多,胡蜂的黄黑相间条纹、海蛇身上明晃晃的黄色都是向捕食者示意它们有毒的标记。但是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关注到植物也有警戒色,毕竟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生产养料,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动物啃食之后,可以逐渐生长复原。看看办公室窗台上那盆被反复揪叶子泡水喝却依然枝繁叶茂的薄荷,就知道植物的再生能力有多强大了。
  然而,这并不代表植物就不需要防御,也不代表植物就没有与动物一样的警戒色。哀鸽在采食巴豆种子的时候,会特别避开那些着色均匀的浅灰色的种子,而专门选择那些带斑点的种子,因为浅灰色的种子毒性要强得多。通常被认为是植物警戒色的颜色包括黄色、橙色、红色、棕色、黑色和白色,以及它们配搭的颜色,唯独没有蓝色。
  如果蓝色压根儿就不是一种危险的颜色,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喜欢蓝色的食物呢?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植物的颜色上面。
  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发起的一项调查中,整个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626种果实中,只有1%的果实是蓝色的,而红色的果实占19%,黄色的果实占13%。蓝色的果子实在是不受人待见。其实这也难怪,在野外,波长越长的颜色具有越强的传播能力,而蓝色这种短波长的颜色很容易被忽略。这是蓝色不受待见的根本原因。
  那為什么世界上还会存在蓝色的果子呢?除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还有很多蓝色果子的“播种机”是没有彩色视觉的,比如蓝莓的老主顾灰熊就没有彩色视觉,在它们眼里整个世界都是黑白的,蓝莓长成什么颜色也就无关紧要了。
  相反,植物在爱好色彩的人类身上留下了爱吃的信号:红色和黄色。这也是大多数动物喜欢的,鸟儿爱红色,虫子爱黄色。在长时间的演化历程中,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食物,而不是去贸然选择一种完全陌生的食物。且红色和黄色恰恰是植物世界中果实最常见的颜色,我们只是凑巧形成了这种选择偏好。附带说一句,让大家更为惊奇的是,在之前的调查中,黑色果实所占的比例为40%,并且在光照条件不好的地方,动物倾向于选择吃这些黑色的果实,因为它们更容易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喝蓝色可乐只是寻求新奇刺激,却能欣然接受墨鱼汁拉面这种美味。其实这也是被植物果实训练出来的偏好。
  人类也对植物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比如说,把橙色定义成胡萝卜色。在自然界,人家胡萝卜并不在意人类的喜好,颜色多得不得了。野生胡萝卜根的颜色,有白色、有黄色、有绿色、有紫色,这也不奇怪,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选择压力,毕竟这些埋在地下的细瘦的植物根,也不是动物的主要粮食,偶尔被牛羊抓住机会啃一啃,谁也不在意它们的长相。就好像说,人类并没有统一变成单眼皮或双眼皮,主要还是因为单眼皮的人和双眼皮的人都能找到伴侣生育后代。这就是没有选择压力的结果。
  而对胡萝卜的长相影响最大的是荷兰人。荷兰园艺学家的种植技术高超,不仅搞定了郁金香,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胡萝卜,他们培育的胡萝卜又大又甜,将胡萝卜从野生植物变成了上好的蔬菜。按说,市场上的胡萝卜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而荷兰的园艺师傅们有自己的小嗜好,他们就喜欢荷兰的幸运色——橙色。所以他们留下的是橙色的又大又甜的胡萝卜,至于其他颜色的,只能对它们说抱歉了。于是,胡萝卜色就同胡萝卜的颜色捆绑在了一起。
  要说颜色完全没意义,这也是不对的。我们今天的西瓜几乎都是绿皮、黑籽、红瓤的。但是在30年前,生活就像一袋子西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切开的西瓜瓜瓤会是什么颜色。红色、黄色、粉色、白色的瓜瓤,你都能碰到。不过,西瓜的颜色与甜味真的有关系,红色的瓜瓤最甜,黄色的次之,白色的最不甜。所以瓜瓤是白色的西瓜去当了西瓜籽生产者,瓜瓤是黄色的西瓜变成了调剂色彩的龙套,而充当主力的西瓜几乎都是瓜瓤是红色的西瓜。
  顺便说一下,如果你看到17世纪的西瓜更是会吓一跳,那瘪瘪的瓜瓤居然是有空洞的,显然不如今天的西瓜瓤丰满紧实,那不是因为西瓜长残了,而是人类强迫它们越来越丰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育种专家。虽然持续了一个世纪的郁金香狂欢以市场崩盘收尾,但是人类追求稀有植物的历程远远没有结束。
  (月生尹口摘自现代出版社《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一书,肖文津图)
其他文献
对于一个喜欢的作家,我时常会去找一找这个作家的照片,看看他长什么样。话说相由心生,透过面貌,我们对作家的个性也能管窥一二。张爱玲文笔细腻,常有出人意料的绝妙佳句,华丽冷峭,因此照片中张爱玲双手叉着腰,连头也高高昂起。菲茨杰拉德的文字在灯红酒绿背后潜藏着莫名的哀伤,正如他一部短篇小说集的名字《幻梦的残片》一般,而菲茨杰拉德的照片亦是如此,精致的穿着,笑容中有些许疲惫。萨冈的作品洋溢着年轻的热情,照片
期刊
多年之前,我看過一部日本推理电视剧,它讲述了一个补习班老板谋杀情妇的案件。为了突出恶人之恶,剧中还安插了一场补习班老师集体前往办公大楼催讨积欠薪资未果的戏。炎炎烈日之下,这群被拒于门外的老师悻悻地朝大楼前的广场走去,有人嘴里嘟囔着,有人垂头叹息。接着,一个神奇的片段绽放异彩。某个微胖的中年男老师摘下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正准备擦拭额头汗水的那一刻,一只眼镜腿(可能是因为螺丝早已松脱)忽然断落。这场戏戛
期刊
很多人是通过《觉醒年代》这部剧认识陈延年的。对于这位29岁牺牲于敌人屠刀之下的青年,人们从书中、从影像资料中、从祖国大地上寻找他的故事。  有人去龙华烈士陵园祭奠他,有人去安徽省合肥市为纪念他和弟弟陈乔年而命名的“延乔路”上獻花,有人写关于他的故事……有网友说,陈延年写文章用过的笔名是“人”。微博上有关于他的“超话”,里面的成员十分活跃,当下的许多青少年爱他,怀念他,是因为他曾经那样热烈地爱着我们
期刊
《萨利机长》剧照  很多人问我,如何战胜对自己的不满。我的回答是,战胜不了,想要什么,就得趁现在采取行动。先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等做完了,再说对自己的不满。  其实,我也常常体会到对自己的不满且深感无力,但每次都能从这种绝境中找出一条路。我告诉自己,我的痛苦是在抱怨自己不是另一个人,这样做一点儿用也没有。那就用自己的方式尽力而为,能做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样吧。  有一部电影叫《萨利机长
期刊
我经常想起12年前的夏天。7月的一天,成都天气潮湿闷热,我在一片漆黑的体育馆里,听着人声鼎沸。在几千人“MVP!MVP”的高呼声中,一个身高超过1.9米的男子从舞台中央随着升降机缓缓升起——那是时年31岁的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球星科比·布莱恩特。他穿一件红色T恤,被追光灯照耀,向全场观众挥着手。几千人排山倒海的高呼声,又变成了:“科比!科比!”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科比。他隔着球场不停地向观众
期刊
1  对很多中国人来讲,孔融的知名度很高。  就算曾僥幸逃过被“融四岁,能让梨”支配的恐惧,你也一定多多少少听说过他和陈韪的精彩对呛。  彼时,一个名叫李膺的名士在洛阳任职,孔融一家正好搬到了那里。孔融仰慕李膺的大名,登门拜访,门人却告诉他,李膺只见名士或者亲戚,闲杂人等一概不予通传。  年仅10岁的孔融灵机一动,对门人说:“我是李膺先生的亲戚,有事要跟先生面谈。”  门人不敢怠慢,赶快跑去通报,
期刊
在文学的字面意思之下,其实隐含了非常深刻的内涵。  比如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很多人对这首诗非常熟悉,也觉得最后一句理所当然。然而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被问到的人总会哑口无言——因为他不知道,也没有想过,为什么王维会有最后那一句提问。  为什么久别重逢的时候,王维问的是,冬天的梅花开了没有?他为什
期刊
阳光融化了黑粒状的积雪,污浊的水流中漂着积存了一整个冬天的家用废料——破布条、大大小小的骨头、碎玻璃,空气中弥漫着混浊的气味,在这些气味中最为浓烈的,是春天那潮湿而甜蜜的泥土气息。根尼亚·皮拉普廖特奇科夫来到院子里透透气。他的姓读起来实在是太愚蠢了,所以自识字起,他就为这个姓氏感到屈辱。  他的双腿天生就有毛病,因而他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很是奇怪。  他的鼻子总是不通气,他只能靠嘴呼吸。他的嘴唇总
期刊
范仲淹在睢阳讲学时,秀才孙明复钦慕其名,不远千里从泰山赶来拜见。临别时,范仲淹赠给他十千钱。  第二年,孙明复再来,范仲淹又赠给他十千钱,并好奇地问:“路途遥远,你为何风尘仆仆地一再赶来?”孙秀才忧愁地说:“家有老母无法供养。”范仲淹说:“两年奔波,你又能得到多少钱呢?不如我给你在书院谋个差事,每月可得三千钱贴补家用,你可愿意?”孙明复喜出望外,連连拜谢。  范仲淹给了他一本《春秋》,让他加强学习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