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一:
外卖类APP“饿了么”近期也发布了中国外卖大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用户规模达到6亿, 2016年在线外卖用户消费频次每周消费3次以上的用户占比高达63.3%,外卖就餐成为常规方式。换句话说,按照这个消费方式,每周最少有4亿份外卖飞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至少产生4亿个一次性打包盒和4亿个塑料袋,以及4亿份一次性餐具的废弃。这些塑料袋就被送往垃圾场填埋或者被直接倒入海中。
问题在于,每一个塑料袋的降解至少需要470年。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2010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中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其中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亿吨,建设垃圾5亿吨。
每年约有800万吨的塑料倾倒入海洋,中国的倾倒量大约占1/3。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到2025年,海洋里每一条海鱼(按一条1千克来计算)就有330克塑料萦绕在它生活的海域。而到2050年,塑料的重量将会超过这些海鱼自身的重量。
新西兰素来以纯净闻名世界,然而就在2017年,奥克兰大学海洋科学协会的Ana Markic博士研究发现:新西兰市面上常见的9种可以商业捕捞的鱼中,有8种鱼曾长期经常性地摄入塑料垃圾。这些塑料中常含有致癌物等化学物质,易对人体健康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除了转化成化学物质,塑料还会以另一种形式进入你的身体,继续危害你的健康,科学家们将这种物质称为“塑料微粒”。
这种“塑料微粒”从何而来?
塑料微粒的一个重要的来源是人们日常所用的个人护理用品。另一个来源是涤纶、锦纶、丙纶、氯纶、氨纶、维纶等人造纤维织物。
换句话说,你穿的带有弹性,雪纺,化纤面料的衣服,在经过水洗之后,它在水中的塑料微粒经过水循环系统流入江河湖海,这些塑料微粒会吸收海洋内的有毒污染物(例如不易降解的多氯联二苯等),又由于它们的形态和鱼卵极为相似,易被其他鱼类误食。最终海鱼又经过捕捞回到人类的餐桌,顺利实现食物链系统循环。
(摘编自《城市外卖,正在毁灭掉我们的下一代!》)
材料二: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材料三: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屬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外卖类APP“饿了么”近期也发布了中国外卖大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用户规模达到6亿, 2016年在线外卖用户消费频次每周消费3次以上的用户占比高达63.3%,外卖就餐成为常规方式。换句话说,按照这个消费方式,每周最少有4亿份外卖飞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至少产生4亿个一次性打包盒和4亿个塑料袋,以及4亿份一次性餐具的废弃。这些塑料袋就被送往垃圾场填埋或者被直接倒入海中。
问题在于,每一个塑料袋的降解至少需要470年。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2010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中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其中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亿吨,建设垃圾5亿吨。
每年约有800万吨的塑料倾倒入海洋,中国的倾倒量大约占1/3。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到2025年,海洋里每一条海鱼(按一条1千克来计算)就有330克塑料萦绕在它生活的海域。而到2050年,塑料的重量将会超过这些海鱼自身的重量。
新西兰素来以纯净闻名世界,然而就在2017年,奥克兰大学海洋科学协会的Ana Markic博士研究发现:新西兰市面上常见的9种可以商业捕捞的鱼中,有8种鱼曾长期经常性地摄入塑料垃圾。这些塑料中常含有致癌物等化学物质,易对人体健康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除了转化成化学物质,塑料还会以另一种形式进入你的身体,继续危害你的健康,科学家们将这种物质称为“塑料微粒”。
这种“塑料微粒”从何而来?
塑料微粒的一个重要的来源是人们日常所用的个人护理用品。另一个来源是涤纶、锦纶、丙纶、氯纶、氨纶、维纶等人造纤维织物。
换句话说,你穿的带有弹性,雪纺,化纤面料的衣服,在经过水洗之后,它在水中的塑料微粒经过水循环系统流入江河湖海,这些塑料微粒会吸收海洋内的有毒污染物(例如不易降解的多氯联二苯等),又由于它们的形态和鱼卵极为相似,易被其他鱼类误食。最终海鱼又经过捕捞回到人类的餐桌,顺利实现食物链系统循环。
(摘编自《城市外卖,正在毁灭掉我们的下一代!》)
材料二: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材料三: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屬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