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言语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是科学的语言表达形式与组织方法。我们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话人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受众认同的信息进行处理,同时利用以上信息作为整个语篇的背景信息。在这个角度上看,可以定义为在语言表达中已经确定的事实或者能够被听话人认知的信息。但在交际中,言语交际双方更需要采取一定的语言策略对话语信息进行补充和修正,以防止或消除误解。
关键词:言语交流 交际 语言 认知语用
引言
言语交际是人们保持联系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交际行为,人们总是力求遵守“合作原则”,以对方能够理解为前提进行语言交际。但是由于不同群体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语境等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交际双方容易对言语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从而引起误解。误解和曲解都会影响到语言交际的展开以及话语效果,但是误解是交际主体无意的错误理解,即听话人自以为正确理解了发话人的话语信息和话语意图。以上情况都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造成的,听话人在会话交际中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曲解”发话人的话语信息,也存在听话人本身清楚自身的话语信息和话语意图,却“不解”对方的信息。误解现象是一种隐性的错误理解,听话人有可能在即时语言交际或者发话人不作修正时未能意识而导致交际失败,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20世纪兴起的语用学理论将现实的语境、人为的意图等交际双方的主、客观语言条件等诸因素导入,以解释言语交际及相应过程中发话和理解的机制。[1]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则更加强调主、客观语境在交际双方意识、心理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上述基本理论,本文拟从语用认知角度对交际间的误解现象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消除误解的策略和方式。
一、言语交际中的误解分析
传统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认为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还认为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基于合作原则确保达到交流目的,双方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愿望:双方的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换言之,也就是成功的交际是以交际双方相互理解和合作为前提的。尽管人们尽力“合作”,但语言是社会现象,话语双方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所以在现实的言语交际特别是跨文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交际双方文化背景带来的思维模式、交际方式以及语言规则性的差异,造成同一词语、概念、指示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2]这种理解差异在一定条件下会让交际的一方不能正确理解对方话语的真正含意,也不能在动态的语境构建中把握对方的交际意图,从而引起交际过程中误解现象的发生。
交际中,语言自身的特点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的密度和广度对交际双方的话语理解也会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基于“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概念,汉语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语言,其特点是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更多地存放于社会、文化的内涵中而非直接以语句表现出来,交际双方传达意义和意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所共知的语言信息及认知语境。与此同时,在对话过程中,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说话人会有意无意地采用各种交际策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听话人必须认真揣摩、理解对方话语的信息,准确把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向,选择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手段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才能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很多情况下,汉语语言在何种场合选用何种策略已经达成一种共识,由于其传达的含意相对稳定,听话人捕捉话语含意是轻而易举的。[3]然而,不同母语者的思维方式不同,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选择的交际策略或者语用策略也会有差异,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就会出现误解现象。
二、基于认知语用的误解消除方式
通常所说的“前提、先设”是叙述者在组织句子的过程中进行的语言假设,也就是叙述者为了保证句子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必须要进行的方法。根据语用预设的主要特点能够用来对文学语篇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构建完善的文学语篇通常情况下需要采用预设方法,使得读者能够通过语用预设来了解文章中构建的虚拟世界,洞察话语的中心思想。语用预设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是搭建交互双方信息交互的桥梁。主要表现为:双方在实践与空间方面相近,情节符合常规事物的发展,通过理性分析能够心领神会。将以上的信息作为整个语篇的开端,有助于后文的新信息被读者所理解。与此同时,新的信息又是下一个信息的新的增长点,不断促进整个语篇的情节向前发展。为了能够充分地达到设定的效果,在进行交互信息的过程中,叙述者要做到:①对受众的认识程度与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寻找出与受众的信息共同点;②对大量语言信息进行精简,做到表达清楚准确;③斟酌语言信息组织方式。以上三点能够保证读者领会信息,信息越能够被读者准确理解,连贯性就越强。[4]
由于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语境和能力的假设通常具有单向性特点,即只是发话人单方认为共知互显的信息,实际上在对方没有明确之前,它只是相对于说话人存在的,并不具备必然的准确性。发话人在言语交际中生成对听话人而言的明示性和关联性不足的话语,则可能导致激活双方的认知语境错位,最终产生话语误解。[5]不过,语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交际主体、交际时间、交际地点以及交际话题等多种因素影响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言语交际是由至少两个人参加的合作性对话,具有双向性,同时也是一个意义不断协调的过程,随着言语交际的深入进行,听话人会根据交际情况给发话人信息反馈,然后进入下一个话轮,所以误解生成后出现的结果大致可以归纳以下三种:
(一)误解消除
即误解被意识后,被发话人或者听话人进行修正和消除,确保交际继续顺利进行。这种情况既有可能是听话人即时意识到自己误解了对方的话语意图而进行消除,也有可能是发话人即时发现听话人误解自己的话语意图而通过信息补充来予以修正,还有可能是听话人事后,经他人提醒或自己意识到当时误解发话人的话语意图后进行消除。[6] (二)误解被忽略
即是发现误解后不给予消除和修正,继续进行交际。其中一种是发话人发现听话人误解自己的话语意图后,出于某种考虑而不作修正,继续进行交际;另一种是听话人意识到自己误解发话人的话语意图后,同样出于某种考虑装作未意识到而忽略,继续交际。
(三)误解导致话语中断
由于某种原因,误解即使被意识到也难以消除和修正,导致交际受碍而话语交流中断。
一般来说,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意识到误解的一方通常会根据交际中对方的反应,采用一定的语言策略对自己的话语进行相应调整。[7]不过,消除误解的前提必须是交际中一方意识到对方没有正确理解自己的话语意图,存在误解情况,同时认为有必要且有意愿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话语含义和真实意图。由于误解的消除会涉及交际者的礼貌和面子,所以信息修正需要根据交际的对象、内容以及场合等来决定具体方式。[8]一般情况下,如果误解在伤害交际双方的面子或者利益的情况下,意识到误解的一方大多愿意将原来隐含的话语意图通过补充话语,将话语信息最大化等方式进行“明示”,以消除对方的误解。
结语
如前所述,大多数误解的产生并不仅是受到话语模糊性的影响,也与听话人心理、感情状态以及交际双方文化认知有一定的联系。因而,不能简单地将误解出现的责任归于听话人在话语理解过程中推理的偏差。认知语用是科学的语言表达形式与组织方法,认知语用可以定义为在语言表达当中已经确定的事实或者能够被听话人认知的事情。如果认知的信息和普遍认同的事理产生不可回避的矛盾,就会产生交际的冲突——交流所设立的场景突破了认知语用的范围。[9]在语篇当中,只有灵活的运用才能获得准确交流的效果。认知语用的作用主要依靠交互信息的双方都能够在不需要语言交际的情况下共享信息,即双方共同拥有的知识场。为了保证言语交际成功,交际双方应该尽力采用“合作”的方式,发话人在生成话语时应该结合听话人的认知推理,并根据对方的认知语境、话语敏感度等作出假设,以决定明示或隐含的表达方式,便于话语在听话人的认知语境里产生最大关联。特别是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发话人应重视文化背景的差异,明示不同语境中双方所持有的文化不同点,并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语言策略和表达形式。另外,当误解出现并被发觉时,误解发现者应该有意识、主动地根据具体语境采用某种语用策略创设合适的交际语境,消除误解,促使言语交际的顺利推进,完成交际任务。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胡敏.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4(31).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许汉成.交际·对话·隐含[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李军华.幽默语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9]翁向华.符号学视阙下的语言模糊性探源[J].语文建设,2014(05).
关键词:言语交流 交际 语言 认知语用
引言
言语交际是人们保持联系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交际行为,人们总是力求遵守“合作原则”,以对方能够理解为前提进行语言交际。但是由于不同群体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语境等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交际双方容易对言语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从而引起误解。误解和曲解都会影响到语言交际的展开以及话语效果,但是误解是交际主体无意的错误理解,即听话人自以为正确理解了发话人的话语信息和话语意图。以上情况都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造成的,听话人在会话交际中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曲解”发话人的话语信息,也存在听话人本身清楚自身的话语信息和话语意图,却“不解”对方的信息。误解现象是一种隐性的错误理解,听话人有可能在即时语言交际或者发话人不作修正时未能意识而导致交际失败,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20世纪兴起的语用学理论将现实的语境、人为的意图等交际双方的主、客观语言条件等诸因素导入,以解释言语交际及相应过程中发话和理解的机制。[1]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则更加强调主、客观语境在交际双方意识、心理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上述基本理论,本文拟从语用认知角度对交际间的误解现象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消除误解的策略和方式。
一、言语交际中的误解分析
传统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认为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还认为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基于合作原则确保达到交流目的,双方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愿望:双方的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换言之,也就是成功的交际是以交际双方相互理解和合作为前提的。尽管人们尽力“合作”,但语言是社会现象,话语双方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所以在现实的言语交际特别是跨文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交际双方文化背景带来的思维模式、交际方式以及语言规则性的差异,造成同一词语、概念、指示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2]这种理解差异在一定条件下会让交际的一方不能正确理解对方话语的真正含意,也不能在动态的语境构建中把握对方的交际意图,从而引起交际过程中误解现象的发生。
交际中,语言自身的特点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的密度和广度对交际双方的话语理解也会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基于“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概念,汉语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语言,其特点是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更多地存放于社会、文化的内涵中而非直接以语句表现出来,交际双方传达意义和意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所共知的语言信息及认知语境。与此同时,在对话过程中,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说话人会有意无意地采用各种交际策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听话人必须认真揣摩、理解对方话语的信息,准确把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向,选择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手段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才能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很多情况下,汉语语言在何种场合选用何种策略已经达成一种共识,由于其传达的含意相对稳定,听话人捕捉话语含意是轻而易举的。[3]然而,不同母语者的思维方式不同,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选择的交际策略或者语用策略也会有差异,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就会出现误解现象。
二、基于认知语用的误解消除方式
通常所说的“前提、先设”是叙述者在组织句子的过程中进行的语言假设,也就是叙述者为了保证句子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必须要进行的方法。根据语用预设的主要特点能够用来对文学语篇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构建完善的文学语篇通常情况下需要采用预设方法,使得读者能够通过语用预设来了解文章中构建的虚拟世界,洞察话语的中心思想。语用预设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是搭建交互双方信息交互的桥梁。主要表现为:双方在实践与空间方面相近,情节符合常规事物的发展,通过理性分析能够心领神会。将以上的信息作为整个语篇的开端,有助于后文的新信息被读者所理解。与此同时,新的信息又是下一个信息的新的增长点,不断促进整个语篇的情节向前发展。为了能够充分地达到设定的效果,在进行交互信息的过程中,叙述者要做到:①对受众的认识程度与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寻找出与受众的信息共同点;②对大量语言信息进行精简,做到表达清楚准确;③斟酌语言信息组织方式。以上三点能够保证读者领会信息,信息越能够被读者准确理解,连贯性就越强。[4]
由于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语境和能力的假设通常具有单向性特点,即只是发话人单方认为共知互显的信息,实际上在对方没有明确之前,它只是相对于说话人存在的,并不具备必然的准确性。发话人在言语交际中生成对听话人而言的明示性和关联性不足的话语,则可能导致激活双方的认知语境错位,最终产生话语误解。[5]不过,语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交际主体、交际时间、交际地点以及交际话题等多种因素影响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言语交际是由至少两个人参加的合作性对话,具有双向性,同时也是一个意义不断协调的过程,随着言语交际的深入进行,听话人会根据交际情况给发话人信息反馈,然后进入下一个话轮,所以误解生成后出现的结果大致可以归纳以下三种:
(一)误解消除
即误解被意识后,被发话人或者听话人进行修正和消除,确保交际继续顺利进行。这种情况既有可能是听话人即时意识到自己误解了对方的话语意图而进行消除,也有可能是发话人即时发现听话人误解自己的话语意图而通过信息补充来予以修正,还有可能是听话人事后,经他人提醒或自己意识到当时误解发话人的话语意图后进行消除。[6] (二)误解被忽略
即是发现误解后不给予消除和修正,继续进行交际。其中一种是发话人发现听话人误解自己的话语意图后,出于某种考虑而不作修正,继续进行交际;另一种是听话人意识到自己误解发话人的话语意图后,同样出于某种考虑装作未意识到而忽略,继续交际。
(三)误解导致话语中断
由于某种原因,误解即使被意识到也难以消除和修正,导致交际受碍而话语交流中断。
一般来说,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意识到误解的一方通常会根据交际中对方的反应,采用一定的语言策略对自己的话语进行相应调整。[7]不过,消除误解的前提必须是交际中一方意识到对方没有正确理解自己的话语意图,存在误解情况,同时认为有必要且有意愿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话语含义和真实意图。由于误解的消除会涉及交际者的礼貌和面子,所以信息修正需要根据交际的对象、内容以及场合等来决定具体方式。[8]一般情况下,如果误解在伤害交际双方的面子或者利益的情况下,意识到误解的一方大多愿意将原来隐含的话语意图通过补充话语,将话语信息最大化等方式进行“明示”,以消除对方的误解。
结语
如前所述,大多数误解的产生并不仅是受到话语模糊性的影响,也与听话人心理、感情状态以及交际双方文化认知有一定的联系。因而,不能简单地将误解出现的责任归于听话人在话语理解过程中推理的偏差。认知语用是科学的语言表达形式与组织方法,认知语用可以定义为在语言表达当中已经确定的事实或者能够被听话人认知的事情。如果认知的信息和普遍认同的事理产生不可回避的矛盾,就会产生交际的冲突——交流所设立的场景突破了认知语用的范围。[9]在语篇当中,只有灵活的运用才能获得准确交流的效果。认知语用的作用主要依靠交互信息的双方都能够在不需要语言交际的情况下共享信息,即双方共同拥有的知识场。为了保证言语交际成功,交际双方应该尽力采用“合作”的方式,发话人在生成话语时应该结合听话人的认知推理,并根据对方的认知语境、话语敏感度等作出假设,以决定明示或隐含的表达方式,便于话语在听话人的认知语境里产生最大关联。特别是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发话人应重视文化背景的差异,明示不同语境中双方所持有的文化不同点,并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语言策略和表达形式。另外,当误解出现并被发觉时,误解发现者应该有意识、主动地根据具体语境采用某种语用策略创设合适的交际语境,消除误解,促使言语交际的顺利推进,完成交际任务。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胡敏.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4(31).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许汉成.交际·对话·隐含[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李军华.幽默语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9]翁向华.符号学视阙下的语言模糊性探源[J].语文建设,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