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暗示是暗示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暗示手段,它是指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各种方法提供教材特征,刺激诱发学生产生合理想象并在想象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学生理解与记忆的一种方法,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为此,就自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想象暗示教学法的几点做法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禁止不随意想像暗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发生不随意想象而影响听讲等,这种现象应及时禁止。最常见的是教师讲到某一情节,学生看起来在听课,可实际却脱离了老师讲的情节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得很远很远,甚至喜形于色,或者怒形于色。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发挥在禁止学生不随意想象的暗示上。如我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刚范读完课文的第一段,就有三四个学生“走了神”。而这几个学生平时特别喜欢战斗故事和战斗影片,显然,这时他们发生了不随意想象,都在想象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情节。这时,我及时发出了禁止他们不随意想象的暗示信号,说:“同学们注意!我刚读的这段交代了六班接受了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的情况下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同时那些会思考问题的同学一定会想,六班任务完成了吗?请同学们集中精力,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听课文。”这样一暗示,不但“走神”的学生终止了不随意想象,其他学生也在顺着老师的提示线索听课文思考问题了。读完课文我检查了一下,连原来“走神”的学生也能按老师提供的线索叙述课文情节。
二、增强随意想象暗示
随意想象暗示,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使学生按照教学目的、进度产生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想象的暗示。教学中,我首先以系统、生动的讲述暗示学生伴随相应的想象。每教一册书,我都要统览教材,把这方面的课备好,选好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的代表作,像《桂林山水》、《草原》、《少年闰土》等课文,教学时首先把它们的范读改为权威暗示,又是想象暗示。
学生听老师一字不差地讲述课文,心中充满了敬仰和佩服,急于效仿,同时,跟着老师的讲述产生着相应的想象,眼前出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当指导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回望作者是如何表达中心思想的以后,再让学生根据头脑中的合理想象,试着用原文语言生动地讲述这些清晰的画面和情节生动的故事。这样暗示,教师的讲述帮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想象又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掌握,变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感情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除此,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很重视情景想象暗示,主要表现在指导表情朗读和分解朗读上。这两种朗读,必须要求学生进入角色,使自己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发,按照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境来说话和表情,这往往需要教师的说戏、导演和示范,而学生仍有时处于不见棺材不落泪的状态。我教《凡卡》一文时,无论我怎么说,学生就是读不出真情实感。课后,有的学生还问:“老师,凡卡的事能是真的吗?”可见,孩子们对那种生活有怀疑,难怪他们读不出真情!于是,我让学生回家都听一段爷爷奶奶讲老一辈的故事,很多学生的爷爷的命运比凡卡还苦。这种情景想象暗示,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共鸣,再读课文全部进入了角色,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再造想象暗示
再造想象暗示是指依靠词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暗示。学生对课文中的很多风光都没有领略过,但通过文章叙述、图解等的描绘可以在头脑中再造出种种景象。虽然每个人阅读的词的描述是相同的,但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表象储备、生活经历、感情体验等创造出大体相似但又不会完全相同的图景。教学中,我始终以课文为本,以自己多方得来的再造想象暗示学生,帮助其创造完美的图景。如教学《长城》时,我把自己神游长城,犹如亲临其境的体会暗示给学生,学生结合电视剧、科学幻想等描绘,再造想象了极丰富的画面。其中一个学生给老师讲了三游长城的经过:前世的他被秦始皇抓为劳工,惨死在长城外,冤魂目睹了孟姜女哭倒长城……今世的他游览了美丽如画的长城……显然,该生借助再造想象摆脱了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形象地掌握了自己不曾感知或无法亲自感知的事物。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想象暗示,启发学生富于想象,把日复一日学到的字、词、句、篇与崇高的目的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创造性,使之成为朝气蓬勃、热爱生活、奋斗目标明确而坚定、有着远大理想的一代新人。训练语感渗透德育,口头为语,笔下为文,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训练学生的语感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机地渗透德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禁止不随意想像暗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发生不随意想象而影响听讲等,这种现象应及时禁止。最常见的是教师讲到某一情节,学生看起来在听课,可实际却脱离了老师讲的情节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得很远很远,甚至喜形于色,或者怒形于色。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发挥在禁止学生不随意想象的暗示上。如我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刚范读完课文的第一段,就有三四个学生“走了神”。而这几个学生平时特别喜欢战斗故事和战斗影片,显然,这时他们发生了不随意想象,都在想象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情节。这时,我及时发出了禁止他们不随意想象的暗示信号,说:“同学们注意!我刚读的这段交代了六班接受了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的情况下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同时那些会思考问题的同学一定会想,六班任务完成了吗?请同学们集中精力,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听课文。”这样一暗示,不但“走神”的学生终止了不随意想象,其他学生也在顺着老师的提示线索听课文思考问题了。读完课文我检查了一下,连原来“走神”的学生也能按老师提供的线索叙述课文情节。
二、增强随意想象暗示
随意想象暗示,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使学生按照教学目的、进度产生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想象的暗示。教学中,我首先以系统、生动的讲述暗示学生伴随相应的想象。每教一册书,我都要统览教材,把这方面的课备好,选好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的代表作,像《桂林山水》、《草原》、《少年闰土》等课文,教学时首先把它们的范读改为权威暗示,又是想象暗示。
学生听老师一字不差地讲述课文,心中充满了敬仰和佩服,急于效仿,同时,跟着老师的讲述产生着相应的想象,眼前出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当指导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回望作者是如何表达中心思想的以后,再让学生根据头脑中的合理想象,试着用原文语言生动地讲述这些清晰的画面和情节生动的故事。这样暗示,教师的讲述帮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想象又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掌握,变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感情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除此,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很重视情景想象暗示,主要表现在指导表情朗读和分解朗读上。这两种朗读,必须要求学生进入角色,使自己从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发,按照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境来说话和表情,这往往需要教师的说戏、导演和示范,而学生仍有时处于不见棺材不落泪的状态。我教《凡卡》一文时,无论我怎么说,学生就是读不出真情实感。课后,有的学生还问:“老师,凡卡的事能是真的吗?”可见,孩子们对那种生活有怀疑,难怪他们读不出真情!于是,我让学生回家都听一段爷爷奶奶讲老一辈的故事,很多学生的爷爷的命运比凡卡还苦。这种情景想象暗示,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共鸣,再读课文全部进入了角色,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再造想象暗示
再造想象暗示是指依靠词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暗示。学生对课文中的很多风光都没有领略过,但通过文章叙述、图解等的描绘可以在头脑中再造出种种景象。虽然每个人阅读的词的描述是相同的,但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表象储备、生活经历、感情体验等创造出大体相似但又不会完全相同的图景。教学中,我始终以课文为本,以自己多方得来的再造想象暗示学生,帮助其创造完美的图景。如教学《长城》时,我把自己神游长城,犹如亲临其境的体会暗示给学生,学生结合电视剧、科学幻想等描绘,再造想象了极丰富的画面。其中一个学生给老师讲了三游长城的经过:前世的他被秦始皇抓为劳工,惨死在长城外,冤魂目睹了孟姜女哭倒长城……今世的他游览了美丽如画的长城……显然,该生借助再造想象摆脱了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形象地掌握了自己不曾感知或无法亲自感知的事物。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想象暗示,启发学生富于想象,把日复一日学到的字、词、句、篇与崇高的目的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创造性,使之成为朝气蓬勃、热爱生活、奋斗目标明确而坚定、有着远大理想的一代新人。训练语感渗透德育,口头为语,笔下为文,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训练学生的语感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机地渗透德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