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以后,人民币汇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诱发的金融贸易风险不断加大,面对变幻莫测的汇率波动,外向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汇率风险意识,并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规避风险,进一步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关键词]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3 — 0146 — 02
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一路攀升,尤其是2009年我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引发了以美国为首的诸多国家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诟病,近期针对是否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问题更是在国际范围内引发了争议。可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5年后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存在,汇率变动必将使外贸企业经营面对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作为对汇率变化最敏感的外贸企业,如何更加积极合理的运用多种手段锁定汇率风险、固定成本和利润,是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阐述汇率变动下外贸企业外汇业务交易风险的规避。
一、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与负债,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的可能。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在整个经营活动过程中,都存在着由于外汇汇率变化而引起的外汇风险。汇率变动会对企业带来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折算风险,其中交易风险是对企业利益影响最直接的风险,也是企业日常风险管理的重点。
(一)交易风险(transaction risk),是指在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在合同签定日到债权债务得到清偿这段期间内,由于汇率变动而使这项交易的本币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可能造成交易风险的经营活动主要有: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劳务的赊销与赊购业务;外币资金的借贷活动;尚未交割的远期外汇合约;外币期货买卖;其他可能获得外币资产或产生外币债权、债务的外币交易活动。尤其是若全部产品出口都以美元进行结算,所面临的交易风险更大。
(二)经济风险(economic risk),又称经营风险(operating risk),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对企业未来的收益或现金流的本币价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由于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不同国家的居民购买力,也影响产品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本国货币的贬值会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市场份额,因此,它能从提高销售量来提高利润率而获益,反之亦反。但是对进口企业而言,当本国货币升值以后,企业从海外进口的原材料成本下降,但反之,本国货币贬值时,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成本上升,这将影响企业的利润,特别是对一些进料加工型企业,由于原材料的高价将抵冲由于汇率下降而带来的出口增加的好处。
(三)折算风险(translation risk)是指经济主体在对资产负债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将功能货币转换成为记账货币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账面上的损益。一般体现为在母公司合并国外分支机构的财务报表时,汇率变动对收益与资产负债表科目的影响,并不是实际的损失或收益。
二、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对外结算货币。只有收汇或只有付汇的企业在对外签约时,应遵循“收硬付软”的基本原则,即付汇使用软货币,收汇使用硬货币。具体而言,在与外商签订出口合同时企业应尽量选择汇率趋于上升的硬货币来计价,而在签订进口合同时尽量选择汇率趋于下降的软货币计价,必要时可以采用非美元币种或美元与其它币种组合,如欧元、英镑、日元等,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以人民币签订合同,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既有收汇又有付汇则应注意外汇收支货币的匹配,否则必然会产生货币错配风险。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外汇收、支、还、付以及资金周转的需要,统筹安排,实现收汇和付汇的币种、规模、期限匹配,规避在对外经济往来中货币错配可能造成的汇兑损失。
(二)灵活运用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有预付货款、跟单信用证、跟单托收及赊销等,每种结算方式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作用不同,需灵活掌握。外贸企业应根据对外经济活动的结算货币的汇率走向合理安排款项收付期,通过提前或推迟结算规避汇率风险。
1.预付货款。在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可多使用预付货款的结算,因为根据现行国家外汇管理规定,预付货款属于经常项目收汇,企业既可保留现汇,又可随时办理结汇,企业可根据自己对外汇市场的判断决定何时办理结汇;当然在出口商对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则少使用预付货款的结算。
2.跟单信用证。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证结算,以便尽早收汇;当有贬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远期/延期付款信用证结算,推迟收汇。
3.跟单托收。对出口商而言,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D/P即期结算,以便尽早收汇;当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D/P远期或D/A结算,推迟收汇。
4.赊销。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少使用赊销结算,以便尽早收汇;当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可多使用赊销结算,延迟收汇。
(三)适当运用外汇衍生工具。谈到外汇衍生工具,由于其大多具有“杠杆”效应,很多人认为外汇衍生工具投机性强,风险很大,轻易不能碰。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只要运用得当,外汇衍生工具完全可以成为规避汇率风险的利器。目前我国较常用的外汇衍生工具有远期结售汇、货币掉期、外汇期权、NDF等。
1.远期结售汇。又称“远期外汇锁定”,一般由客户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当天,客户可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如某外贸企业预计在6个月后,会收到一笔500万美元的外汇,目前,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1∶6.85,银行6个月远期汇率为1∶6.82。企业可以与银行以1∶6.82的汇率签定一个6个月的远期美元卖出合约,即使6个月后,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达到1∶6.80,企业仍可以按1:6.82的汇率向银行卖出500万美元,通过远期结售汇该企业就减少了10万元人民币的汇兑损失。同样,如果企业有远期付汇,若担心到时美元升值,也可通过远期结售汇业务买入远期美元锁定成本。
2.货币掉期。常见的是人民币与外汇掉期业务,是指银行与客户协商签订掉期协议,分别约定即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远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客户按约定的即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人民币和外汇的转换,并按约定的远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反方向转换的业务。货币掉期是一项常用的债务保值工具,通过把以一种外汇计价的债务或资产转换为以另一种外汇计价的债务或资产,达到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成本的目的。例如,某出口企业收到国外进口商支付的出口货款300万美元,该企业需将货款结汇成人民币用于国内支出,但同时该企业需进口原材料并将于3个月后支付300万美元的货款。此时,该企业就可以与银行办理一笔即期对3个月远期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即期卖出300万美元,取得相应的人民币,3个月远期以人民币买入300万美元。通过上述交易,该企业可以轧平其中的资金缺口,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3.外汇期权。所谓期权是在外汇期货买卖中,合同持有人具有执行或不执行合同的选择权利,即在特定时间内按一定汇率买进或不买进、卖出或不卖出一定数量外汇的权利。这种方式比远期外汇的方式更具有保值作用,因为若汇率实际变动与预期相反,则可不履行期权合约,损失的仅仅是期权费。
4.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NDF是“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市场(Non-De-liverable Forward Exchange Market)”的简称, NDF是一种离岸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双方基于对汇率的不同看法,签订非交割远期交易合约,确定远期汇率、期限和金额,合约到期时只需将预订汇率与实际汇率差额进行交割清算,与本金金额、实际收支毫无关联。NDF用于帮助未来有人民币支出或人民币收入的客户提前锁定购汇后售汇的成本,以对冲风险、达到一定的避险目的。
(四)灵活运用各种贸易融资手段。近年来,由于竞争加剧,贸易融资成为外贸企业当前较常用的融资手段和避险方式。出口企业通过灵活使用出口押汇、票据贴现、保理、福费廷等贸易融资方式,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而引起的公司资金周转问题,又可以通过提前锁定收汇金额并及早结汇,最大限度地化解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而进口企业则可通过进口押汇、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等融资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1.出口押汇。在跟单托收和信用证的结算方式下,出口企业将合同(或信用证)项下全套的货权单据作抵押,向银行融通资金。该业务下,外贸企业可以在国外债务人付款之前从银行得到预扣利息后的且保留追索权的垫款,在加速资金周转的同时可以实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2.票据贴现。出口企业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出口企业。当前人民币汇率不稳,升值倾向较大,若出口企业担心出口收汇损失,可以通过票据贴现予以适当弥补。
3.出口保理。保理商(通常为银行)对采用赊销等信用方式出口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出口商在受让其应收账款的基础上,提供信用担保、货款催收、销售分类账管理以及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该方式下锁定了进口商的信用风险,外贸企业将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银行后即可获得资金融通,提前获得应收外汇账款,从而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目的。
4.福费廷。也称票据包买,指包买商(通常为银行)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权地购买已经承兑的、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的业务。出口商通过向银行申请办理福费廷业务,既可提前收汇,又可规避未来收汇风险。
5.海外代付。是指银行根据进口商资信状况,在其出具信托收据并承担融资费用的前提下,由境内银行指示其海外代理行代进口商在信用证、进口代收、T/T付款等结算方式下支付进口货款所提供的短期融资方式。海外代付业务也称买方付息贴现业务,企业作为买方,需支付的费用一般情况下低于国内同期贷款的利息支出,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资金占用。
(五)在合同中增加保值条款及汇率风险分摊条款。为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时,应在合同中增加保值条款,把汇率定下来,以后无论汇率发生什么变化,仍按合同规定的汇率付款。外汇风险分摊的方式就是在主合同中附一个价格调整条款,允许汇率在某一上下的区域内调整,若真正的汇率波动超过此上下限,则超过部分所引起的差额由买卖双力共同分担。金额较大的贸易订单可以在签订合同时设立相应条款,协议当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时,相应地提高或降低出口价格。
三、总结
外贸企业应该增强避险意识、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分析汇率风险、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企业则要善于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有效管理,提高应对汇率波动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企业应注意培养具有国际金融知识的专业人才,同时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最终能够熟练运用外汇期权、远期、掉期等外汇金融衍生工具应对外汇市场的变化可能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规避汇率风险,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责任编辑:张志臣〕
[关键词]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3 — 0146 — 02
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一路攀升,尤其是2009年我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引发了以美国为首的诸多国家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诟病,近期针对是否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问题更是在国际范围内引发了争议。可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5年后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存在,汇率变动必将使外贸企业经营面对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作为对汇率变化最敏感的外贸企业,如何更加积极合理的运用多种手段锁定汇率风险、固定成本和利润,是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阐述汇率变动下外贸企业外汇业务交易风险的规避。
一、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与负债,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的可能。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在整个经营活动过程中,都存在着由于外汇汇率变化而引起的外汇风险。汇率变动会对企业带来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折算风险,其中交易风险是对企业利益影响最直接的风险,也是企业日常风险管理的重点。
(一)交易风险(transaction risk),是指在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在合同签定日到债权债务得到清偿这段期间内,由于汇率变动而使这项交易的本币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可能造成交易风险的经营活动主要有: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劳务的赊销与赊购业务;外币资金的借贷活动;尚未交割的远期外汇合约;外币期货买卖;其他可能获得外币资产或产生外币债权、债务的外币交易活动。尤其是若全部产品出口都以美元进行结算,所面临的交易风险更大。
(二)经济风险(economic risk),又称经营风险(operating risk),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对企业未来的收益或现金流的本币价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由于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不同国家的居民购买力,也影响产品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本国货币的贬值会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市场份额,因此,它能从提高销售量来提高利润率而获益,反之亦反。但是对进口企业而言,当本国货币升值以后,企业从海外进口的原材料成本下降,但反之,本国货币贬值时,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成本上升,这将影响企业的利润,特别是对一些进料加工型企业,由于原材料的高价将抵冲由于汇率下降而带来的出口增加的好处。
(三)折算风险(translation risk)是指经济主体在对资产负债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将功能货币转换成为记账货币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账面上的损益。一般体现为在母公司合并国外分支机构的财务报表时,汇率变动对收益与资产负债表科目的影响,并不是实际的损失或收益。
二、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对外结算货币。只有收汇或只有付汇的企业在对外签约时,应遵循“收硬付软”的基本原则,即付汇使用软货币,收汇使用硬货币。具体而言,在与外商签订出口合同时企业应尽量选择汇率趋于上升的硬货币来计价,而在签订进口合同时尽量选择汇率趋于下降的软货币计价,必要时可以采用非美元币种或美元与其它币种组合,如欧元、英镑、日元等,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以人民币签订合同,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既有收汇又有付汇则应注意外汇收支货币的匹配,否则必然会产生货币错配风险。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外汇收、支、还、付以及资金周转的需要,统筹安排,实现收汇和付汇的币种、规模、期限匹配,规避在对外经济往来中货币错配可能造成的汇兑损失。
(二)灵活运用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有预付货款、跟单信用证、跟单托收及赊销等,每种结算方式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作用不同,需灵活掌握。外贸企业应根据对外经济活动的结算货币的汇率走向合理安排款项收付期,通过提前或推迟结算规避汇率风险。
1.预付货款。在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可多使用预付货款的结算,因为根据现行国家外汇管理规定,预付货款属于经常项目收汇,企业既可保留现汇,又可随时办理结汇,企业可根据自己对外汇市场的判断决定何时办理结汇;当然在出口商对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则少使用预付货款的结算。
2.跟单信用证。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证结算,以便尽早收汇;当有贬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远期/延期付款信用证结算,推迟收汇。
3.跟单托收。对出口商而言,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D/P即期结算,以便尽早收汇;当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D/P远期或D/A结算,推迟收汇。
4.赊销。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少使用赊销结算,以便尽早收汇;当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可多使用赊销结算,延迟收汇。
(三)适当运用外汇衍生工具。谈到外汇衍生工具,由于其大多具有“杠杆”效应,很多人认为外汇衍生工具投机性强,风险很大,轻易不能碰。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只要运用得当,外汇衍生工具完全可以成为规避汇率风险的利器。目前我国较常用的外汇衍生工具有远期结售汇、货币掉期、外汇期权、NDF等。
1.远期结售汇。又称“远期外汇锁定”,一般由客户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当天,客户可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如某外贸企业预计在6个月后,会收到一笔500万美元的外汇,目前,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1∶6.85,银行6个月远期汇率为1∶6.82。企业可以与银行以1∶6.82的汇率签定一个6个月的远期美元卖出合约,即使6个月后,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达到1∶6.80,企业仍可以按1:6.82的汇率向银行卖出500万美元,通过远期结售汇该企业就减少了10万元人民币的汇兑损失。同样,如果企业有远期付汇,若担心到时美元升值,也可通过远期结售汇业务买入远期美元锁定成本。
2.货币掉期。常见的是人民币与外汇掉期业务,是指银行与客户协商签订掉期协议,分别约定即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远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客户按约定的即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人民币和外汇的转换,并按约定的远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反方向转换的业务。货币掉期是一项常用的债务保值工具,通过把以一种外汇计价的债务或资产转换为以另一种外汇计价的债务或资产,达到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成本的目的。例如,某出口企业收到国外进口商支付的出口货款300万美元,该企业需将货款结汇成人民币用于国内支出,但同时该企业需进口原材料并将于3个月后支付300万美元的货款。此时,该企业就可以与银行办理一笔即期对3个月远期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即期卖出300万美元,取得相应的人民币,3个月远期以人民币买入300万美元。通过上述交易,该企业可以轧平其中的资金缺口,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3.外汇期权。所谓期权是在外汇期货买卖中,合同持有人具有执行或不执行合同的选择权利,即在特定时间内按一定汇率买进或不买进、卖出或不卖出一定数量外汇的权利。这种方式比远期外汇的方式更具有保值作用,因为若汇率实际变动与预期相反,则可不履行期权合约,损失的仅仅是期权费。
4.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NDF是“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市场(Non-De-liverable Forward Exchange Market)”的简称, NDF是一种离岸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双方基于对汇率的不同看法,签订非交割远期交易合约,确定远期汇率、期限和金额,合约到期时只需将预订汇率与实际汇率差额进行交割清算,与本金金额、实际收支毫无关联。NDF用于帮助未来有人民币支出或人民币收入的客户提前锁定购汇后售汇的成本,以对冲风险、达到一定的避险目的。
(四)灵活运用各种贸易融资手段。近年来,由于竞争加剧,贸易融资成为外贸企业当前较常用的融资手段和避险方式。出口企业通过灵活使用出口押汇、票据贴现、保理、福费廷等贸易融资方式,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而引起的公司资金周转问题,又可以通过提前锁定收汇金额并及早结汇,最大限度地化解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而进口企业则可通过进口押汇、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等融资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1.出口押汇。在跟单托收和信用证的结算方式下,出口企业将合同(或信用证)项下全套的货权单据作抵押,向银行融通资金。该业务下,外贸企业可以在国外债务人付款之前从银行得到预扣利息后的且保留追索权的垫款,在加速资金周转的同时可以实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2.票据贴现。出口企业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出口企业。当前人民币汇率不稳,升值倾向较大,若出口企业担心出口收汇损失,可以通过票据贴现予以适当弥补。
3.出口保理。保理商(通常为银行)对采用赊销等信用方式出口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出口商在受让其应收账款的基础上,提供信用担保、货款催收、销售分类账管理以及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该方式下锁定了进口商的信用风险,外贸企业将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银行后即可获得资金融通,提前获得应收外汇账款,从而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目的。
4.福费廷。也称票据包买,指包买商(通常为银行)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权地购买已经承兑的、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的业务。出口商通过向银行申请办理福费廷业务,既可提前收汇,又可规避未来收汇风险。
5.海外代付。是指银行根据进口商资信状况,在其出具信托收据并承担融资费用的前提下,由境内银行指示其海外代理行代进口商在信用证、进口代收、T/T付款等结算方式下支付进口货款所提供的短期融资方式。海外代付业务也称买方付息贴现业务,企业作为买方,需支付的费用一般情况下低于国内同期贷款的利息支出,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资金占用。
(五)在合同中增加保值条款及汇率风险分摊条款。为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时,应在合同中增加保值条款,把汇率定下来,以后无论汇率发生什么变化,仍按合同规定的汇率付款。外汇风险分摊的方式就是在主合同中附一个价格调整条款,允许汇率在某一上下的区域内调整,若真正的汇率波动超过此上下限,则超过部分所引起的差额由买卖双力共同分担。金额较大的贸易订单可以在签订合同时设立相应条款,协议当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时,相应地提高或降低出口价格。
三、总结
外贸企业应该增强避险意识、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分析汇率风险、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企业则要善于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有效管理,提高应对汇率波动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企业应注意培养具有国际金融知识的专业人才,同时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最终能够熟练运用外汇期权、远期、掉期等外汇金融衍生工具应对外汇市场的变化可能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规避汇率风险,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责任编辑:张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