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期间:信托法的态度

来源 :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4343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托期间由信托文件规定。英国信托法对信托期间持限制主义态度,英国学者认为这是由英国的法律政策环境与社会价值观念决定,对《英国永久持有和积累法》对信托期间的限制主义之重新确定应当肯定。在大陆法系信托法中对信托期间持放任主义态度者居于多数。这些信托法持这一态度是因为其立法机关认为从本国或者本地区的客观情况看不需要限制信托期间;日本信托法先持放任主义态度后来改持限制主义态度,但导致这一态度改变的立法属于“超前立法”。有关学者对其所属国家与地区的信托法对信托期间持放任主义态度提出的批评意见因都是从英国的国情出发从
其他文献
惊奇时常被西方思想家视为哲学(甚至一般知识)的开端,这一点在近代早期欧洲哲学中亦有鲜明体现。然而,同为近代哲学的代表,斯宾诺莎却对惊奇做出了激烈批判并消除了以往人们为之赋予的认知价值。在他看来,人的根本认知动力并不是人心所感受到的惊奇,而是应当首先在作为实体的神之中去寻找,是由作为生产力量的神的思想属性所提供。只有确立这种视域之后,我们才能谈及由神所产生的、作为有限样式的人心的认知问题。而在人心层面上,认知动力的最直接来源乃是人心保持自身存在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使人心不断地保持和提升自身的实存力量和思想力
宗教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21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受宗教文化热和这一时期日益凸显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深刻影响,宗教对大学生成长的
本文从以人为本内涵入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历史与现实,分析人本化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意识、内容结构、实践形式及原则性、层次性等方面的问题,强
文学叙述的主要对象不是“故事”,而是“人之行为”。在文学发展历史中,就存在着叙述重点从“故事”向“行为”迁移的过程,它标志着文学真正转向“人学”。人的行为体现着真善美
一般认为,后果主义的一个重大困境就是无法解释日常的分配正义直觉。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四种代表性的正义理论均是义务论的也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些义务论分配正义一方面受到
周忱改革是明代经济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关系到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更关系到中央财政的再分配。以往研究多从江南地域史的角度切入,没有追问其折征改革所获财赋在国家分配领域的情况。财赋贮藏何处、归谁支配,事关中央财政再分配及其管理体制,亦深刻影响着明朝乃至后世的一些重大变化。实物税粮本来属于户部,然而周忱将这些税粮折征为白银、布匹等起运至京,经过中央的再分配后,便变成了皇帝内府的财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朝廷各方势力激烈较量的过程。
共产党从甫一成立就将土地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政策上进行的
青年“啃老”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问题。“啃老”虽是青年自己的选择,但“啃老”问题却是多因素促使并El积而成。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对此进
释迦牟尼传法的理想结果是,弟子们能将经教、戒律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后学、信徒,以至于久远。然而,由于佛祖所说教义的深浅、难度不一,且随不同时间、场合、对象而异其说。这造
收入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循着“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脉络回顾经济思想中收入分配的模式,其次重点分析马克思有关收入不平等形成原因的经典阐释,最后基于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