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需重视三种“生活资源”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ak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怎样做才更受学生欢迎?我们到底该怎样来改变这种阅读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的局面呢?我认为,做到重视三种“生活资源”,并加以充分发掘和利用,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
  一、重视作者生活这个资源
  作家生活,特指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写作意图、情感愿望、思想主张、创作理想等。学生要想学好课文,真正悟得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等都在为课文主旨服务的奥妙,必须得先深入作者生活,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写作意图、情感愿望、思想主张、创作理想等。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把握住课文的思想内涵,也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课文的思想内涵,才有可能再回过头去真正悟得课文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缘由,进而在学习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切实获益。比如,《老王》中的“老王”,他去世的头一天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着把一点儿香油和鸡蛋送给杨绛?这仅仅靠课文是无法解读得深入人心的,必须得引领回归作者生活,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现状和写作意图等。学生是不了解上世纪“文革”时期人民的苦日子的,因而也就不可能掂量出“香油”“鸡蛋”的金贵,也就不可能很到位地读懂“老王”那颗关爱、感恩作者杨绛一家人的心。为此,我就适时今昔对比,为学生讲述那个时代人们的清苦日子,并播放一些当时物质缺乏的旧照片,来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尽管这种体验和感受还是间接的,但终还是获得了较理想的教读效果。总之,对于那些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课文,教师是必须要高度重视作者生活这个资源的,并且一定要设法让学生心灵与之融通,以期使教读真的能够落地生根。
  二、重视课文生活这个资源
  课文生活资源,简言之就是指课文的内容,即课文的语境、情节、情境、意境以及人物形象的生活环境、内心世界等。这个资源一般有两大作用:一是可以据之合理解读课文思想内涵,二是凭之可以进行最受学生欢迎的练笔文和实用文写作历练。
  关于第一个作用,当下的严重弊端是不重视。主要表现为要么阅读文本浅尝辄止,匆忙应差事、赶进度,用考练替代文本教读;要么仅仅盯着参考书或教辅资料的结论人云亦云,根本就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课文、走进课文生活,进而合理解读文本思想内涵。祥林嫂不愿意改嫁贺老六,硬是把脑袋撞出了个血窟窿。这样的故事情节,一些老师仍在听任学生解读为“祥林嫂是在争取婚姻自由”。试想一想,假如师生对祥林嫂花掉工钱捐门槛、询问死后是否有灵魂,以及鲁镇人都厌弃她嫁了两个男人等情节都能够用心、深入地品读进去,也许就不会有这样不着边际的“独立见解”了。这毛病一直祸及学生的课外阅读和高考备考,长期不用心深入文本生活,自然也就品读不出什么真滋味了,进而也就没有什么阅读兴趣了。在这样的阅读生态下,学生若能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个板块获得理想的分数,这反倒不大正常了。
  关于第二个作用,我认为,可以教学生深入课文,紧抓住课文生活中的某个契机点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改写等训练;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即境进行祝福语、主持语、颁奖词、点评、发言稿、启事训练等。这种读写一体化的练笔文和实用文写作训练,其写作契机点就融在课文生活之中。这样的写作训练活动就展开于课文学习的活动之中,因而最容易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最令学生兴趣盎然,也最能取得学生人人都有好收成的写作教学效果。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仅会在课文教读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夯实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更会为学生课外的写作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尤其是还会促进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自觉,直至把这种依文练笔当日子过。我曾经指导学生做过这种课堂写作历练,如把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小轩窗,正梳妆”扩写成不少于150字的肖像、动作和心理描写;给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续写一个尾声等等。再如,给杨绛《老王》中的“老王”写挽联、颁奖词、祝福语、点评等;为“杜甫、李白诗歌朗诵会”写海报、主持语等。实践证明,这种充分发掘课文生活资源进行的读写一体化的练笔文和实用文写作历练,确确实实深受学生欢迎,也确确实实收到了奇效。
  三、重视学生生活这个资源
  学生生活资源,就课文解读而言,主要指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等。就整个课堂阅读教学而言,相对较复杂,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与老师、同学互动的学习、交流、探究等的生活,具体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讨论问题、整理结论、做课堂笔记等。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是在这两个层面对学生生活资源重视得都很不够,还远未形成广大语文教师的自觉意识,盲目性和随意性都还很大。
  先说第一个层面。文本之所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这都是由文本特定的思想内容(也就是特定的文本生活)所决定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容决定形式。而要想让学生能够深刻领悟这一点,就必须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等。如朱自清散文《绿》中有“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这么几句。這几句中的“裁”和“挹”两个字,分别有“剪”和“挖”之意,但却绝不可直接用“剪”和“挖”来替代。教学时,我就引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来感受和比较。经过思考和比较、鉴赏,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悟到了:用“剪”和“挖”来替代会显得恶俗,会大煞风景,会毁掉整篇文章的典雅之气。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什么没有直接从叔叔早年行为不端、吃喝玩乐、挥霍钱财写起,而是从我家生活拮据,渴盼叔叔于勒发财回家来写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探讨制造悬疑的好处,进而使学生一点点地明白:作者这样布局,是为了给读者做足悬念,也是想凸显“我”的父母认钱不认亲兄弟的灵魂,进而突出小说的思想主题。总之,每篇课文都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我们教读课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如何教学生认知这些手法和技法,也不全在于如何欣赏这些手法和技法,而在于真正教学生悟得作者运用这些手法和技法的奥妙,悟透作者这样而不那样写的缘由,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智慧和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教读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等应该是重要的导学途径之一,理应高度重视。
  再说第二个层面。我认为,当下的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做得尤其不够。课堂上,看不到实打实的讨论问题、整理结论、做课堂笔记等口语和书面语历练,似乎仅仅总是在做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讨论和探究问题的样子,之后就把口语和书面语历练全都推到课外去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课内没有真学真练,没有打下较扎实的基础并形成比较可靠的自觉和习惯,所以课外的自悟和考练也就失去了根基,也就只好随意、盲目、慌乱、低效地胡乱应付了。鉴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做教学设计时预设好总结、提炼和概括句意、层意、段意,以及写作技法和布局谋篇的好处等方面的问题,之后在课堂上严格落实,要求学生一字一句地用规范语言,字准句顺地整理好各种问题结论、做好课堂笔记等。课内打好基础,课外再自觉历练,课内外互哺共生,形成自觉意识、养成良好习惯。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无疑是紧扣本务,有所作为,切实有效,可以促进学生文字功夫和表达能力不断发展和提升的。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笔者曾到一所公立初中进行教学调研,随堂听了一节八年级的写作课。授课教师从近年丽水市中考语言表达(写作)题的要求和特点出发,从审题、立意、构思等角度进行写作指导,重点讲了立意的方法和技巧。课上,师生互动积极,课堂氛围和谐融洽。课后,我随机请了几名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不少学生都表示:写作立意方法(角度)是知道了,也明白了一些技巧,但对写作仍心存畏惧,不知该如何下笔。于是,本人在该年级各班进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提出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是并行而相融的。“思维”更是当下的一个高频词,是每门学科都需具备的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共有46处提到了“思维”。在语言与思维紧密相关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借助“思维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使“语言建构”更加丰富和理性;如何在“
作为教师不得不承认,在平时教学中,对作后评讲的重视程度一定是多于作前指导的。而作文指导课上有限的学生活动,也多是学生象征性的配合,泛泛而谈一些感受体验,缺少对立足写作的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具体的写作活动,因此学生无法获得写作体验。长此以往,大多作文教学就变成任其自然的“望天收”。正是因为这种教学策略没有唤醒学生独特的、个别的个人体验,导致学生无材可写、套作泛滥、为文造情等现象。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活
于谦是《石灰吟》的作者,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然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那么,《石灰吟》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呢?  《石灰吟》的原作者  解决《石灰吟》作者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找到《石灰吟》最原始的出处。据考证,《石灰吟》的最早版本出现于元末明初的高僧姚广孝撰《双莲忠禅师传》中。在这篇传记中,姚广孝详细记述了传主——宋末元初高僧释信忠禅师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石灰吟》的具体过程: 
[摘 要: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是提升社会整体素质的惠民工程。本文以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自身的转型发展为例,阐述该校是如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来有效解决问题的。  关键词: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管理机制;运营模式]  一、解决问题及具体实施方法  (一)构建适合学校当前自身发展的、符合社会培训市场需求的、能独立运营运行的管理机制和模式  1.学校展开系列调查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及措施  
摘 要: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作用是引领学生根据作者的写作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促进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因而,为弘扬传统文化内容,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需要在古诗词阅读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以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学习能力,逐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经典阅读 传统文化 小学教学 古诗词  DOI:10.1
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真正的创造是艺术想象活动”。可以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特别是怀人诗作中那些璀璨无比的诗歌,那些掀起读者心海之波的诗歌,往往离不开想象的妙用。  诗歌中的想象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想象是有区别的。那么,什么是诗歌中的想象呢?诗歌的想象在于“它是为创造艺术形象和意境而进行的再现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思维活动;或者说是在回忆、联想过去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又
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独尊盛唐之诗,称其“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明初的高棅在编选《唐诗品汇》时,继承了严羽的观点,标举“盛唐正音”的宏大气象,而相对贬斥初唐和中晚唐的诗歌。自此以后,一提到“气象壮阔”,人们往往联想到盛唐诗歌。然而,中晚唐并非没有壮美的诗歌,比如中唐时期的“诗鬼”李贺,他的诗虽被评为“险怪如夜壑风生,瞑岩夜堕”(谢榛《四溟诗话》),但是在他的诗集里依然不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黄鹤楼》一诗在文学史上一直受到好评,
摘 要:阅读能够使学生积累很多知识,并开阔学生眼界,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开展阅读教学。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读书,非常注重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并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文中描写的事物,由此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教学中认真读书,以此提高学生对阅读的主动性和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法开展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DOI:1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