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研究我国粮食生产的优势区域分布,以我国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全国分县粮食生产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得到不同县域的SAI、EAI及AAI,然后采用ArcGIS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对3种比较优势指数进行空间插值,确定我国粮食生产的优势区域。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优势区域主要包括东北、黄淮海、江淮、湘赣、内蒙古中部、陕西中部、四川中东部及新疆西部8个地区,其中东北、黄淮海以及江淮是最具优势的地区,虽然总播面积仅占全国的50.59%,但粮食总产却占到63.88%。
关键词 县域粮食; 比较优势; 克里金插值;优势区域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7-05704-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advantaged region of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processes and analyzes grain production data at county level by using comprehsn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method, and gets the SAI, EAI and AAI of different counties in China, then determines the dominant area of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 with the ArcGIS Krig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dvantaged region includes the northeast area, HuangHuaiHai region, JiangHuai region, Hunan and Jiangxi Province, middle parts in Inner Mongolia, middleShanxi,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 of Sichuan Province, western Xinjiang region. In addition, the northeast area and HuangHuaiHai and JiangHuai region are the most advantaged areas, although its total sowing area only accounted for 50.59% of China, the total grain output has accounted for 63.88%.
Key words County gra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Kriging; Advantaged region
在經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依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在任何时候对世界上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尤为重要。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 725亿kg,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了解我国粮食生产变化规律。目前,很多学者利用比较优势法对粮食生产做了大量研究。例如,张先叶利用比较优势方法对辽宁省2005~2010间的主要粮食作物进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现状及在国内的竞争优势[1];刘宏等利用比较优势对我国小宗谷物分品种的优势区域布局与发展思路作了详细研究[2];还有很多利用比较优势对不同对象的研究,王珊珊等对黑龙江省马铃薯研究发现,黑龙江马铃薯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和生产效率优势,不具有生产规模优势[3];也有对不同尺度的研究,比如张艳红等以黑龙江一个省为研究单元研究优势粮食作物[4],吴凯等对我国粮食作物的优势产业带及资源优势进行研究[5]。
但是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在我国粮食优势区域分布研究中很少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也很少有对全国分县粮食生产优势指数的研究。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可以更有效地分析粮食生产优势区域,突破省域界限的限制。因此,笔者以县域为单位,对各地区单个县域的粮食生产数据进行细致地分析及整理,然后利用比较优势法和ArcGIS空间插值法,确定粮食生产的优势区域,为我国粮食作物生产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分析比较优势的方法较多,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测算粮食比较优势的方法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法、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等。该研究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进行分析,它包括3个指标:生产规模优势指数(SAI)、生产效率优势指数(E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6]。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选择2010年《全国分县农业统计数据》和《中国农业统计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
在《全国分县农业统计数据》资料中,各个县域的统计尺度不同,一些县域的数据存在明显错误,应对县域数据要进行核实、调整。首先要对分县数据中所有粮食作物的面积、产量数据进行合并,并且与分县统计资料中的粮食数据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差异的县域。
其次对分县数据中所有谷物的面积、产量数据进行合并,并与分县统计资料中的谷物数据进行比较,找出存在差异的县域。
第三,对存在差异的数据进行核实、调整。
第四,由于一些县市的粮食面积较小,后续数据处理产生的误差较大,所以在该研究中将粮食播种面积小于5 000 hm2或总产小于2万t的县域去除。
数据处理后,共得到2 114个县域数据。计算出各个县域单元SAI、EAI及AAI 3个比较优势指数,然后将其导入ArcGIS10.0中,底图使用2010年全国分县行政区划图,最后进行空间插值处理,分析粮食生产优势区域。 2 结果与分析
2.1 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空间分析
首先要利用ArcGIS对得到的2 114个县域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空间插值常用于将离散点的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以便与其他空间现象的分布模式进行比较,空间插值的方法常见的有反距离加权平均插值法(IDW)、趋势面法、样条函数法、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该研究采用克里金插值法,这种方法首先考虑的是空间属性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异分布,确定对一个待插点值有影响的距离范围,然后用此范围内的采样点来估计待插点的属性值。运用克里金插值法,比普通空间差值更准确、曲线更平滑、效果更明显[7-8]。3个比较优势指数(SAI、EAI、AAI)的空间插值结果见图1~3。
由图1知,在进行克里金插值后,SAI产生了3个比较明显的聚集区,分别是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其中规模优势最明显的在东北地区,绝大多数县域的SAI大于1,其中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吉林中东部地区的县域SAI均大于1.25,相对全国具有较高的规模优势。另外,山西南部一些县域的SAI也大于1.25,相对全国水平也有较高的规模优势。青海、西藏及新疆东部地区的一些县域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SAI非常低,糧食生产基本没有规模优势。
由图2可知,有效率优势比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中部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四川东部以及新疆西部地区。其中东北中部、黄淮海中部、江淮中部、内蒙古中部以及新疆西部等地区的县域EAI>1.25,粮食生产的效率优势比较明显。
由图3可知,综合优势高的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中西部只有4个地区综合优势较高,分别是内蒙古中西部、四川中东部、陕西中南部和新疆西部地区,而且AAI范围为(1.0,1.25]。东北地区是我国综合优势最高的地区,特别是东北中部地区县域,AAI大于1.25。另外,在江苏北部、山东西部的一些县域,AAI也大于1.25,粮食生产具有较高的综合优势。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综合优势普遍较低。
2.2 粮食生产优势区分析
通过对3个比较优势指数空间插值分布的分析,以综合优势指数空间插值图为基础,利用ArcGIS计算出9个粮食生产优势区,结果见图4。
2.2.1 东北优势区。
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3省,除了黑龙江的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以及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等县市外,东北3省其他县域以及部分内蒙古县市共150个县域均处在粮食生产优势区域。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黑土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程度高,一年一熟,一直是我国粮食的重要产区。该区涉及县市的平均SAI为1.30,EAI为1.27,AAI为1.2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10东北优势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 820.8万hm2,占全国的16.57%,总产达11 493.8万t,占全国的21.03%。经计算2010年分县农业数据,玉米SAI、EAI、AAI分别是1.99、1.07、1.46,大豆SAI、EAI、AAI分别是2.60、0.94、1.56,水稻SAI、EAI、AAI分别是0.57、0.96、0.74,谷子SAI、EAI、AAI分别是1.66、1.38、1.51,高粱SAI、EAI、AAI分别是2.83、1.10、1.76,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26、1.38、0.60。因此,该区有种植优势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大豆、高粱、谷子。
2.2.2 黄淮海优势区。
该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大部分以及安徽和江苏北部共380个县域,气候条件优越,热量资源可满足喜凉、喜温作物一年两熟的要求,主要栽种方式是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该区涉及县市2010年粮食总播种面积为2 284.1万hm2,占全国的20.8%,总产为14 101.4万t,占全国的25.8%,粮食生产的平均SAI为1.07,EAI为1.24,AAI为1.15。经过计算,2010年该区小麦SAI、EAI、AAI分别是3.06、1.01、1.76,玉米SAI、EAI、AAI分别是2.07、0.96、1.41,水稻SAI、EAI、AAI分别是0.16、1.12、0.41,谷子SAI、EAI、AAI分别是1.77、1.33、1.53,大豆SAI、EAI、AAI分别是0.76、1.03、0.88,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42、1.45、0.78。因此,该区有种植优势的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谷子。
2.2.3 江淮优势区。
该区主要包括淮河南部的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省份共141个县域,在淮河和长江之间,水资源丰富。该区涉及县域2010粮食播种面积为1 453.8万hm2,占全国的13.23%,总产为9 316.4万t,占全国的17.05%,粮食生产的平均SAI为1.02,EAI为1.29,AAI为1.14。经过计算,2010年该区水稻SAI、EAI、AAI分别是1.09、0.98、1.03,小麦SAI、EAI、AAI分别是1.29、0.98、1.13,玉米SAI、EAI、AAI分别是0.28、0.81、0.47,豆类SAI、EAI、AAI分别是0.62、1.03、0.80,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17、1.42、0.49,因此,该区优势粮食作物为小麦和水稻。
2.2.4 湘赣优势区。
该区主要包括湖南、江西一带的一些县域,其中湖南51个县域,江西73个县域。水、热量资源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一般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该区涉及县域2010粮食播种面积为724.9万hm2,占全国的6.60%,总产为4 303.6万t,占全国的7.88%,粮食生产的平均SAI为0.98,EAI为1.19,AAI为1.08。经过计算,2010年该区水稻SAI、EAI、AAI分别是3.21、0.88、1.60,小麦SAI、EAI、AAI分别是0.01、0.41、0.076,玉米SAI、EAI、AAI分别是0.12、0.78、0.31,豆类SAI、EAI、AAI分别是0.52、1.01、0.72,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57、1.20、0.83,因此,该区优势粮食作物为水稻。 2.2.5 内蒙古中部优势区。
该区主要包括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阿拉善盟东部、乌海市、阿荣旗、达拉特旗、鄂托克旗等。多数县域分布在河套平原,属大陆性气候,是西部地区主要的农业优势区,热量资源有限,一熟有余,两熟不足。该区涉及县域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42.2万hm2,占全国的0.38%,总产为256.6万t,占全国的0.47%,粮食生产的平均SAI为0.96,EAI为1.25,AAI为1.09。经过计算2010年数据,该区水稻SAI、EAI、AAI分别是0.41、0.88、0.60,小麦SAI、EAI、AAI分别是0.06、0.69、0.21,玉米SAI、EAI、AAI分别是1.69、1.05、1.33,谷子SAI、EAI、AAI分别是0.20、1.06、0.46,高粱SAI、EAI、AAI分别是0.32、0.96、0.55,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38、1.38、0.73。因此,该区优势粮食作物为玉米。
2.2.6 陕西中部优势区。
该区主要分布在陕西中部地区的西安、铜川、咸阳、临汾、延安等市的40个县域,地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属大陆性气候。该区涉及县域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72.1万hm2,占全国的1.57%,总产为868.5万t,占全国的1.59%,粮食生产的平均SAI为1.14,EAI为1.01,AAI为1.08。经过计算,2010年该区小麦SAI、EAI、AAI分别是2.34、0.97、1.50,玉米SAI、EAI、AAI分别是1.44、1.05、1.23,谷子SAI、EAI、AAI分别是0.26、1.48、0.62,高粱SAI、EAI、AAI分别,0.22、1.00、0.46,大豆SAI、EAI、AAI分别是0.44、1.14、0.71,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19、1.23、0.49,因此,小麦和玉米是该区的优势粮食作物。
2.2.8 新疆西部优势区。
该区主要包括新疆西南部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伊犁地区、塔城地区等19个县域。虽然该区有气候条件的限制,但土地资源、水资源相对丰富,加上近年来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使粮食生产优势进一步明显。
2010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为98.2万hm2,占全国的1.13%,总产为704.8万t,占全国的1.62%。粮食生产的平均SAI为0.96,EAI为1.44,AAI为1.18。由计算可知,2010年该区水稻SAI、EAI、AAI分别是0.10、0.88、0.29,小麦SAI、EAI、AAI分别是2.36、0.86、1.43,玉米SAI、EAI、AAI分別是1.24、1.19、1.21,谷子SAI、EAI、AAI分别是0.08、0.81、0.25,高粱SAI、EAI、AAI分别是0.13、0.97、0.36,豆类SAI、EAI、AAI分别是0.80、1.07、0.93,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21、1.53、0.56因此,小麦和玉米是该区优势粮食作物。
3 结论
通过分析SAI、EAI、AAI 3种比较优势指数空间插值图,确定了我国粮食生产的8个优势区域,其中东北、黄淮海、淮南是最具优势的地区,总播面积占全国的50.59%,但是粮食总产却占到63.88%。不同粮食作物其优势区域不同,小麦生产优势区有黄淮海、江淮、陕西中部及新疆西部地区;玉米生产优势区有东北、黄淮海、内蒙古中部、陕西中部及新疆西部地区;水稻生产优势区有江淮、湘赣及四川中东部地区;豆类生产优势区有东北地区和四川中东部地区;薯类生产优势区只有四川中东部地区;谷子生产优势区有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高粱生产优势区有东北地区和四川中东部地区。
参考文献
[1] 张先叶.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2005-2010的比较优势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3,59(2):218-220.
[2] 刘宏,陈永红.我国小宗谷物分品种优势区域布局与发展思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8):21-25.
[3] 王珊珊,王德勇.黑龙江省马铃薯的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45-49.
[4] 张艳红,李爽.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25):30-31.
[5] 吴凯,卢布,袁璋.我国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带及其资源优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1):9-12.
[6] 辛良杰,李秀彬,谈明洪.中国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的演变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9(2):222-227.
[7] 王令超,王国强,杨建波,等.农用地分等中作物生产潜力空间插值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2):89-93.
[8] 李增兵,赵庚星,赵倩倩,等.县域耕地地力评价中土壤养分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0):230-236.
关键词 县域粮食; 比较优势; 克里金插值;优势区域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7-05704-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advantaged region of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processes and analyzes grain production data at county level by using comprehsn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method, and gets the SAI, EAI and AAI of different counties in China, then determines the dominant area of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 with the ArcGIS Krig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dvantaged region includes the northeast area, HuangHuaiHai region, JiangHuai region, Hunan and Jiangxi Province, middle parts in Inner Mongolia, middleShanxi,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 of Sichuan Province, western Xinjiang region. In addition, the northeast area and HuangHuaiHai and JiangHuai region are the most advantaged areas, although its total sowing area only accounted for 50.59% of China, the total grain output has accounted for 63.88%.
Key words County gra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Kriging; Advantaged region
在經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依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在任何时候对世界上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尤为重要。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 725亿kg,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了解我国粮食生产变化规律。目前,很多学者利用比较优势法对粮食生产做了大量研究。例如,张先叶利用比较优势方法对辽宁省2005~2010间的主要粮食作物进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现状及在国内的竞争优势[1];刘宏等利用比较优势对我国小宗谷物分品种的优势区域布局与发展思路作了详细研究[2];还有很多利用比较优势对不同对象的研究,王珊珊等对黑龙江省马铃薯研究发现,黑龙江马铃薯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和生产效率优势,不具有生产规模优势[3];也有对不同尺度的研究,比如张艳红等以黑龙江一个省为研究单元研究优势粮食作物[4],吴凯等对我国粮食作物的优势产业带及资源优势进行研究[5]。
但是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在我国粮食优势区域分布研究中很少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也很少有对全国分县粮食生产优势指数的研究。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可以更有效地分析粮食生产优势区域,突破省域界限的限制。因此,笔者以县域为单位,对各地区单个县域的粮食生产数据进行细致地分析及整理,然后利用比较优势法和ArcGIS空间插值法,确定粮食生产的优势区域,为我国粮食作物生产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分析比较优势的方法较多,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测算粮食比较优势的方法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法、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等。该研究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进行分析,它包括3个指标:生产规模优势指数(SAI)、生产效率优势指数(E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6]。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选择2010年《全国分县农业统计数据》和《中国农业统计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
在《全国分县农业统计数据》资料中,各个县域的统计尺度不同,一些县域的数据存在明显错误,应对县域数据要进行核实、调整。首先要对分县数据中所有粮食作物的面积、产量数据进行合并,并且与分县统计资料中的粮食数据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差异的县域。
其次对分县数据中所有谷物的面积、产量数据进行合并,并与分县统计资料中的谷物数据进行比较,找出存在差异的县域。
第三,对存在差异的数据进行核实、调整。
第四,由于一些县市的粮食面积较小,后续数据处理产生的误差较大,所以在该研究中将粮食播种面积小于5 000 hm2或总产小于2万t的县域去除。
数据处理后,共得到2 114个县域数据。计算出各个县域单元SAI、EAI及AAI 3个比较优势指数,然后将其导入ArcGIS10.0中,底图使用2010年全国分县行政区划图,最后进行空间插值处理,分析粮食生产优势区域。 2 结果与分析
2.1 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空间分析
首先要利用ArcGIS对得到的2 114个县域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空间插值常用于将离散点的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以便与其他空间现象的分布模式进行比较,空间插值的方法常见的有反距离加权平均插值法(IDW)、趋势面法、样条函数法、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该研究采用克里金插值法,这种方法首先考虑的是空间属性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异分布,确定对一个待插点值有影响的距离范围,然后用此范围内的采样点来估计待插点的属性值。运用克里金插值法,比普通空间差值更准确、曲线更平滑、效果更明显[7-8]。3个比较优势指数(SAI、EAI、AAI)的空间插值结果见图1~3。
由图1知,在进行克里金插值后,SAI产生了3个比较明显的聚集区,分别是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其中规模优势最明显的在东北地区,绝大多数县域的SAI大于1,其中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吉林中东部地区的县域SAI均大于1.25,相对全国具有较高的规模优势。另外,山西南部一些县域的SAI也大于1.25,相对全国水平也有较高的规模优势。青海、西藏及新疆东部地区的一些县域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SAI非常低,糧食生产基本没有规模优势。
由图2可知,有效率优势比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中部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四川东部以及新疆西部地区。其中东北中部、黄淮海中部、江淮中部、内蒙古中部以及新疆西部等地区的县域EAI>1.25,粮食生产的效率优势比较明显。
由图3可知,综合优势高的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中西部只有4个地区综合优势较高,分别是内蒙古中西部、四川中东部、陕西中南部和新疆西部地区,而且AAI范围为(1.0,1.25]。东北地区是我国综合优势最高的地区,特别是东北中部地区县域,AAI大于1.25。另外,在江苏北部、山东西部的一些县域,AAI也大于1.25,粮食生产具有较高的综合优势。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综合优势普遍较低。
2.2 粮食生产优势区分析
通过对3个比较优势指数空间插值分布的分析,以综合优势指数空间插值图为基础,利用ArcGIS计算出9个粮食生产优势区,结果见图4。
2.2.1 东北优势区。
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3省,除了黑龙江的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以及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等县市外,东北3省其他县域以及部分内蒙古县市共150个县域均处在粮食生产优势区域。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黑土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程度高,一年一熟,一直是我国粮食的重要产区。该区涉及县市的平均SAI为1.30,EAI为1.27,AAI为1.2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10东北优势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 820.8万hm2,占全国的16.57%,总产达11 493.8万t,占全国的21.03%。经计算2010年分县农业数据,玉米SAI、EAI、AAI分别是1.99、1.07、1.46,大豆SAI、EAI、AAI分别是2.60、0.94、1.56,水稻SAI、EAI、AAI分别是0.57、0.96、0.74,谷子SAI、EAI、AAI分别是1.66、1.38、1.51,高粱SAI、EAI、AAI分别是2.83、1.10、1.76,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26、1.38、0.60。因此,该区有种植优势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大豆、高粱、谷子。
2.2.2 黄淮海优势区。
该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大部分以及安徽和江苏北部共380个县域,气候条件优越,热量资源可满足喜凉、喜温作物一年两熟的要求,主要栽种方式是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该区涉及县市2010年粮食总播种面积为2 284.1万hm2,占全国的20.8%,总产为14 101.4万t,占全国的25.8%,粮食生产的平均SAI为1.07,EAI为1.24,AAI为1.15。经过计算,2010年该区小麦SAI、EAI、AAI分别是3.06、1.01、1.76,玉米SAI、EAI、AAI分别是2.07、0.96、1.41,水稻SAI、EAI、AAI分别是0.16、1.12、0.41,谷子SAI、EAI、AAI分别是1.77、1.33、1.53,大豆SAI、EAI、AAI分别是0.76、1.03、0.88,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42、1.45、0.78。因此,该区有种植优势的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谷子。
2.2.3 江淮优势区。
该区主要包括淮河南部的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省份共141个县域,在淮河和长江之间,水资源丰富。该区涉及县域2010粮食播种面积为1 453.8万hm2,占全国的13.23%,总产为9 316.4万t,占全国的17.05%,粮食生产的平均SAI为1.02,EAI为1.29,AAI为1.14。经过计算,2010年该区水稻SAI、EAI、AAI分别是1.09、0.98、1.03,小麦SAI、EAI、AAI分别是1.29、0.98、1.13,玉米SAI、EAI、AAI分别是0.28、0.81、0.47,豆类SAI、EAI、AAI分别是0.62、1.03、0.80,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17、1.42、0.49,因此,该区优势粮食作物为小麦和水稻。
2.2.4 湘赣优势区。
该区主要包括湖南、江西一带的一些县域,其中湖南51个县域,江西73个县域。水、热量资源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一般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该区涉及县域2010粮食播种面积为724.9万hm2,占全国的6.60%,总产为4 303.6万t,占全国的7.88%,粮食生产的平均SAI为0.98,EAI为1.19,AAI为1.08。经过计算,2010年该区水稻SAI、EAI、AAI分别是3.21、0.88、1.60,小麦SAI、EAI、AAI分别是0.01、0.41、0.076,玉米SAI、EAI、AAI分别是0.12、0.78、0.31,豆类SAI、EAI、AAI分别是0.52、1.01、0.72,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57、1.20、0.83,因此,该区优势粮食作物为水稻。 2.2.5 内蒙古中部优势区。
该区主要包括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阿拉善盟东部、乌海市、阿荣旗、达拉特旗、鄂托克旗等。多数县域分布在河套平原,属大陆性气候,是西部地区主要的农业优势区,热量资源有限,一熟有余,两熟不足。该区涉及县域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42.2万hm2,占全国的0.38%,总产为256.6万t,占全国的0.47%,粮食生产的平均SAI为0.96,EAI为1.25,AAI为1.09。经过计算2010年数据,该区水稻SAI、EAI、AAI分别是0.41、0.88、0.60,小麦SAI、EAI、AAI分别是0.06、0.69、0.21,玉米SAI、EAI、AAI分别是1.69、1.05、1.33,谷子SAI、EAI、AAI分别是0.20、1.06、0.46,高粱SAI、EAI、AAI分别是0.32、0.96、0.55,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38、1.38、0.73。因此,该区优势粮食作物为玉米。
2.2.6 陕西中部优势区。
该区主要分布在陕西中部地区的西安、铜川、咸阳、临汾、延安等市的40个县域,地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属大陆性气候。该区涉及县域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72.1万hm2,占全国的1.57%,总产为868.5万t,占全国的1.59%,粮食生产的平均SAI为1.14,EAI为1.01,AAI为1.08。经过计算,2010年该区小麦SAI、EAI、AAI分别是2.34、0.97、1.50,玉米SAI、EAI、AAI分别是1.44、1.05、1.23,谷子SAI、EAI、AAI分别是0.26、1.48、0.62,高粱SAI、EAI、AAI分别,0.22、1.00、0.46,大豆SAI、EAI、AAI分别是0.44、1.14、0.71,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19、1.23、0.49,因此,小麦和玉米是该区的优势粮食作物。
2.2.8 新疆西部优势区。
该区主要包括新疆西南部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伊犁地区、塔城地区等19个县域。虽然该区有气候条件的限制,但土地资源、水资源相对丰富,加上近年来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使粮食生产优势进一步明显。
2010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为98.2万hm2,占全国的1.13%,总产为704.8万t,占全国的1.62%。粮食生产的平均SAI为0.96,EAI为1.44,AAI为1.18。由计算可知,2010年该区水稻SAI、EAI、AAI分别是0.10、0.88、0.29,小麦SAI、EAI、AAI分别是2.36、0.86、1.43,玉米SAI、EAI、AAI分別是1.24、1.19、1.21,谷子SAI、EAI、AAI分别是0.08、0.81、0.25,高粱SAI、EAI、AAI分别是0.13、0.97、0.36,豆类SAI、EAI、AAI分别是0.80、1.07、0.93,薯类SAI、EAI、AAI分别是0.21、1.53、0.56因此,小麦和玉米是该区优势粮食作物。
3 结论
通过分析SAI、EAI、AAI 3种比较优势指数空间插值图,确定了我国粮食生产的8个优势区域,其中东北、黄淮海、淮南是最具优势的地区,总播面积占全国的50.59%,但是粮食总产却占到63.88%。不同粮食作物其优势区域不同,小麦生产优势区有黄淮海、江淮、陕西中部及新疆西部地区;玉米生产优势区有东北、黄淮海、内蒙古中部、陕西中部及新疆西部地区;水稻生产优势区有江淮、湘赣及四川中东部地区;豆类生产优势区有东北地区和四川中东部地区;薯类生产优势区只有四川中东部地区;谷子生产优势区有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高粱生产优势区有东北地区和四川中东部地区。
参考文献
[1] 张先叶.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2005-2010的比较优势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3,59(2):218-220.
[2] 刘宏,陈永红.我国小宗谷物分品种优势区域布局与发展思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8):21-25.
[3] 王珊珊,王德勇.黑龙江省马铃薯的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45-49.
[4] 张艳红,李爽.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25):30-31.
[5] 吴凯,卢布,袁璋.我国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带及其资源优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1):9-12.
[6] 辛良杰,李秀彬,谈明洪.中国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的演变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9(2):222-227.
[7] 王令超,王国强,杨建波,等.农用地分等中作物生产潜力空间插值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2):89-93.
[8] 李增兵,赵庚星,赵倩倩,等.县域耕地地力评价中土壤养分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0):23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