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始终普遍存在着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学生情感丰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思维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求知欲明显增强;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学习内驱力明显增强。根据初中学生这一特点,要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使语文教学具有形式的多样灵活性、内容的趣味性、价值的可观性。为此,我们在初中开展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形式的多样灵活性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学生情感丰富、外显,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活动。他们不像高中学生能以理智的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也不像高中学生能对深奥的问题作持久的深入的钻研。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把一些单调的枯燥的知识传授化为有趣的灵活的活动课,在集知识和娱乐性的活动中接受知识,化单调为灵活,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浅易,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如:学习修改病句时,往常我们向学生传授语病的种类,修改的方法,教师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龙飞凤舞;学生却听得如坠五里烟云,懵懵懂懂,甚至昏昏欲睡,收效甚微。但在“语病会诊”的活动课中,我们组织学生分成四组,构成活动主体,每组选出“主诊大夫”一人,其余为“助诊医生”和“护士”。另外,由语文科代表或任课老师担任“监督”“评判”。四小组以各种形式竞赛,有小组必诊、小组抢诊、小组联合会诊等形式,看哪一组同学诊得准,断得快,疗效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各小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助诊医生”和“护士”密切配合“主诊大夫”,为“主诊大夫”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一节课下来,共学习了八种类型的语病,学生不但掌握了辨析语病的方法,还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方法。经过检查反馈,学生在修改病句这方面的达标率颇高。另外,我们把活动课的灵活性引向课堂,使课堂活动形式多样灵活,活动效果大为提高,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如人教版初中第三册第三单元是读报单元,我们将它设计成活动课的形式,利用课堂时间,带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浏览、阅读报纸,去比较感受办报宗旨与报纸内容的关系,去认识报纸的版面组合,认识报纸的版面、设计、文字、美术的搭配美。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报纸的认识比往常更多了,也更理性了。然后组织学生组织“小小编辑部”,自己学习办报,让学生进行征集文稿、修改文稿、版面设计、题图插图、刊头设计、书写等工作,在实践中亲尝办报的辛苦和乐趣。当第一期手抄报出版时,学生欢呼雀跃,异常兴奋,他们互相交换着欣赏、品评。如今,这一活动一直在进行,学生办报的激情有增无减,手抄报的质量越来越高。有的学校在省级手抄报比赛中得奖。从办手抄报这一活动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并不是真的对语文不感兴趣,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只要我们的教学改变单调枯燥的形式,代之以灵活多样、活泼有趣、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火就会被点燃起来。
2.以知识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于漪老师在谈到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时曾说过:“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知识本身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知识的趣味性是其力量之一。知识有否趣味是决定学生能否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初中学生。初中语文活动课设计的知识,除了科学性外,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趣味性。如“谜语大厦”,猜谜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也是社会生活中常有的一种文艺活动,但在我们课堂教学里却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开展活动课,把猜谜活动引进课堂,深深地吸引了全班同学,极大限度地激起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笔者曾听过一节“谜语竞猜”的活动课,发现全班同学踊跃竞猜,课堂气氛非常浓烈,以至下课铃响了之后,学生还欲罢不能。课后,授课老师对笔者说:“在这节课里,平时极少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猜谜活动,认识到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加强对语文的学习。如一个学生在猜“有口难言”这一谜语时,想来想去想不出来,当同学提醒他,为他指出时,他若有所悟地说:“看来我要认真学习语文才行,不然真的有口难言了。”
3.知识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事物的價值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学习动机容易随着事物价值的判断而转移,容易把自我提高的动机放在认为有价值的事物上,而对认为没有什么价值的事物则会降低动机。学生有重理轻文的思想,有对语文不感兴趣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因为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很大价值。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因为对学习语文的价值认识不清楚。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将语文的价值凸现出来,没有将语文的价值有意识地外显化。因此,要使学生有意识地把自我提高的动机放在语文学科上,对语文学科发生兴趣,就要使学习语文的价值显露出来,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而要如此,就要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学好语文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说:“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但学生对“工具”说的认识是模糊的,教材对“工具”说的体现也是隐性的。我们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学好语文与他们的学习、生活以至将来的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不可等闲视之。如我们在活动中安排了“辩论会”“商品介绍会”“语言美院”“三分钟广告”“小小影评家”“记者招待会”等。甚至我们还组织学生模拟招工见老板的一幕,让学生自己推销自己。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好语文对他们将来有莫大的帮助。
4.完善的奖励机制,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语文活动课上,我与学生们一制定了一个评比“优秀小组”的表格。表格有(红旗)、(黄旗)、(红花)、(五角星)、(月亮)五种标志。每节课一小评,组员发言积极,合作较好、爱动脑筋的小组评一面(红旗),小组中某个同学发言有创新,或某一个同学有进步,则为小组争得一面(黄旗),一节课下来数总数,旗子最多的换一朵红花,三天一小评,红花最多的换一颗五角星,一周一人评,五角星最多的获得一个月亮,摘到月亮的小组就被评为这个周的优秀小组。这个奖励制度,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
通过开展语文活动课,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深化了,自觉地将自我提高的动机转到学习语文上来,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
1.形式的多样灵活性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学生情感丰富、外显,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活动。他们不像高中学生能以理智的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也不像高中学生能对深奥的问题作持久的深入的钻研。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把一些单调的枯燥的知识传授化为有趣的灵活的活动课,在集知识和娱乐性的活动中接受知识,化单调为灵活,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浅易,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如:学习修改病句时,往常我们向学生传授语病的种类,修改的方法,教师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龙飞凤舞;学生却听得如坠五里烟云,懵懵懂懂,甚至昏昏欲睡,收效甚微。但在“语病会诊”的活动课中,我们组织学生分成四组,构成活动主体,每组选出“主诊大夫”一人,其余为“助诊医生”和“护士”。另外,由语文科代表或任课老师担任“监督”“评判”。四小组以各种形式竞赛,有小组必诊、小组抢诊、小组联合会诊等形式,看哪一组同学诊得准,断得快,疗效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各小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助诊医生”和“护士”密切配合“主诊大夫”,为“主诊大夫”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一节课下来,共学习了八种类型的语病,学生不但掌握了辨析语病的方法,还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方法。经过检查反馈,学生在修改病句这方面的达标率颇高。另外,我们把活动课的灵活性引向课堂,使课堂活动形式多样灵活,活动效果大为提高,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如人教版初中第三册第三单元是读报单元,我们将它设计成活动课的形式,利用课堂时间,带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浏览、阅读报纸,去比较感受办报宗旨与报纸内容的关系,去认识报纸的版面组合,认识报纸的版面、设计、文字、美术的搭配美。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报纸的认识比往常更多了,也更理性了。然后组织学生组织“小小编辑部”,自己学习办报,让学生进行征集文稿、修改文稿、版面设计、题图插图、刊头设计、书写等工作,在实践中亲尝办报的辛苦和乐趣。当第一期手抄报出版时,学生欢呼雀跃,异常兴奋,他们互相交换着欣赏、品评。如今,这一活动一直在进行,学生办报的激情有增无减,手抄报的质量越来越高。有的学校在省级手抄报比赛中得奖。从办手抄报这一活动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并不是真的对语文不感兴趣,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只要我们的教学改变单调枯燥的形式,代之以灵活多样、活泼有趣、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火就会被点燃起来。
2.以知识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于漪老师在谈到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时曾说过:“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知识本身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知识的趣味性是其力量之一。知识有否趣味是决定学生能否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初中学生。初中语文活动课设计的知识,除了科学性外,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趣味性。如“谜语大厦”,猜谜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也是社会生活中常有的一种文艺活动,但在我们课堂教学里却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开展活动课,把猜谜活动引进课堂,深深地吸引了全班同学,极大限度地激起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笔者曾听过一节“谜语竞猜”的活动课,发现全班同学踊跃竞猜,课堂气氛非常浓烈,以至下课铃响了之后,学生还欲罢不能。课后,授课老师对笔者说:“在这节课里,平时极少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猜谜活动,认识到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加强对语文的学习。如一个学生在猜“有口难言”这一谜语时,想来想去想不出来,当同学提醒他,为他指出时,他若有所悟地说:“看来我要认真学习语文才行,不然真的有口难言了。”
3.知识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事物的價值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学习动机容易随着事物价值的判断而转移,容易把自我提高的动机放在认为有价值的事物上,而对认为没有什么价值的事物则会降低动机。学生有重理轻文的思想,有对语文不感兴趣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因为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很大价值。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因为对学习语文的价值认识不清楚。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将语文的价值凸现出来,没有将语文的价值有意识地外显化。因此,要使学生有意识地把自我提高的动机放在语文学科上,对语文学科发生兴趣,就要使学习语文的价值显露出来,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而要如此,就要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学好语文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说:“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但学生对“工具”说的认识是模糊的,教材对“工具”说的体现也是隐性的。我们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学好语文与他们的学习、生活以至将来的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不可等闲视之。如我们在活动中安排了“辩论会”“商品介绍会”“语言美院”“三分钟广告”“小小影评家”“记者招待会”等。甚至我们还组织学生模拟招工见老板的一幕,让学生自己推销自己。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好语文对他们将来有莫大的帮助。
4.完善的奖励机制,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语文活动课上,我与学生们一制定了一个评比“优秀小组”的表格。表格有(红旗)、(黄旗)、(红花)、(五角星)、(月亮)五种标志。每节课一小评,组员发言积极,合作较好、爱动脑筋的小组评一面(红旗),小组中某个同学发言有创新,或某一个同学有进步,则为小组争得一面(黄旗),一节课下来数总数,旗子最多的换一朵红花,三天一小评,红花最多的换一颗五角星,一周一人评,五角星最多的获得一个月亮,摘到月亮的小组就被评为这个周的优秀小组。这个奖励制度,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
通过开展语文活动课,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深化了,自觉地将自我提高的动机转到学习语文上来,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