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和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24321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程”,要求教师要对课程进行二次整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班制宜地进行语文课程建设。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传声筒,应该是自我意识觉醒了的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完善者。学生不再是承载知识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本文拟从三个方面例谈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和策略。
  一、教为主导,精心预设
  正确的教学观应该是能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预测。因此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不仅有其哲学基础,而且更能反映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艺术。所以在备课活动中运用联系的观点,选择各种资源整合成教学课程,是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和策略。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诗歌《相信未来》时,课前下发精心挑选的一些“文化大革命”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十年浩劫,消除学生对那个时代的隔膜感。课上放映文革中被迫害的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化名人的图片,目的是通过那些残忍狰狞的画面给学生形成强大的心灵震撼,感受到普通人在强大的政治运动面前的迷惘感、无奈感、无助感、渺小感。而知识青年则像狂风吹树叶一样被安排“上山下乡”,远离学校、远离城市,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青年诗人食指就是在那个群魔乱舞,不知道前路何在的情况下,依然执着的相信未来。教师精心铺设,为学习诗歌强力蓄势。然后引入诗歌,通过自由读、指名朗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朗读,理解诗歌先抑后扬的结构,赏析诗歌鲜明生动的意象,把握诗歌坚定乐观的信念。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精心开发和预设学习课程,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语文的外延是整个生活。因此,语文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应“基于文本,超越文本,面向真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复杂社会。”发扬拿来主义,选择最能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的资源,纳入“多元互动的教学生态系统”。
  二、捕捉契机,即时生成
  再周密的预设都不可能和学生的思维相吻合,鲜活的教学活动中会涌现出大量的“意外”,而这种“意外”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富有教学机智的教师,非常善于捕捉这种“意外”,适时调整教学设计,因势利导,即时生成,开发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程资源,不断把课堂教学推向完美境界。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渔父》时,在“质疑问难”这一教学环节中,有学生认为屈原的死不值得。这是体现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的大问题,如果不深刻剖析正确引导,会影响学生人生方向。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暂时偏离教学预设,和同学展开讨论,质疑学生“屈原理想是什么?”、“这个理想和生命比较哪个更重要?”、“屈原认为他还有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吗?”“渔父和屈原哪一个对后世的影响大?”然后联系《鱼,我所欲也》,分析屈原的追求超过生命,所以面对死亡不回避;如果追求不超过生命,凡是可以求生无不为。最后进行拓展,分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分析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分析陈天华的投海自杀唤醒国人、分析老舍的投湖自尽……分析无数革命烈士,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操守、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国家就命运紧密结合的中国人。
  一堂课别开生面,学生学生思维不断碰撞,道德情感不断升华,文道结合,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是僵化的、封闭的,只有用开放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语文课堂,立足文本面向学生,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全面养成,以生为本,不断开发生成出具有深刻生命体验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三、学为主体,自我设计
  学生是主动的发展者、主动的学习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挖掘学习潜力,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我设计学习过程,主动开发出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这一途径主要是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成共享的语文课程资源。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五人墓碑记》时,提前一周宣布本课由学生代替老师教学,以大组为单位进行备课准备,具体分工大组自行决定,资料的打印、多媒体和硬盘则由老师负责。最终选定的上课的两个大组由六个大组长和老师评比决定。通过活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资料准备详实全面,环节设计精彩纷呈,知识拓展切实有序,教学仪态大方自然。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选取自己的学习成果呈现方式,人人参与,团队合作,开发出鲜活生命的语文课程。既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发展了各方面的能力。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重新确认,任何偏执一隅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可取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高为师的优势,正确认识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多元互动过程,既精心预设,又不拘泥于预设,把握目标,随机应变,即时生成。面向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开发出最富有教学意义的语文课程资源来。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丰利中学。
其他文献
2013年高考各省市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依旧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主战场,其散文和小说基本上是各占半壁江山,题型与去年试题命制如出一辙,题量、赋分、考点等方面变化是微乎其微,这种命题的超稳定性,既彰显了语文高考的成熟美,又预示了明年高考之趋势。因此,重视文学类阅读真题,研究阅读方法,总结答题规律,广大师生一定会受益非浅。下面就2013年湖北卷散文阅读中的4道形象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和误区警示作点探究,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规律:或以时间顺序为序;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不一而足。一定要注意语句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这里介绍四
语文教师教育习惯是指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模式。对当代语文教师的研究可以发现,许多语文教师身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只有改变这些不良的习惯,才能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反思当代语文教师的不良习惯  总的来说当代语文教师大都是认真敬业的,然而,调查发现,一些教师身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1.不爱读书的习惯  说到不爱读书,有的语文教师肯定急了,说他们基本上天
知识如同浩瀚的海洋,课堂则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如果说优美的导语是船桨,点开了波光粼粼的湖面,那么巧妙的结语则是一片霞光洒满湖面,给这片特殊的湖面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10月~2009年12月10年间,收治的80例经手术治疗的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术前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国的传记作家喜欢描写传主的不幸,给人一个印象:他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不是靠他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而是靠苦难本身的孕育。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最后忍辱负重,终获成功。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