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精神在慢设计中的体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dong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家“无为”的人生论区别于儒、佛两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时下最流行“慢设计”的精神理念有共通之处。本文以道家独特修行境界为启迪,深入阐述道家思想精髓在慢设计理念中的体现:素朴之气、清静之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本土慢设计案例分析研究提出当代产品设计应注意产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给产品带来更多的文化附加值。自工业革命以来,效率优先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目标。在高效第一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意大利人Carlo Petrini推动的“慢食”风潮席卷全球,并扩展到各个领域。“慢设计”便是“慢生活”运动衍生出的一种设计理念,也是“慢生活”概念在设计创造中的贯穿体验。它是对当今快节奏、快效率生活價值观的一种反思以及对现有设计模式的重新思考。慢设计理念虽然兴起于欧洲,这并不代表其理念内涵都来自西方,其打破狭隘的时间结构来获取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的设计理念与我国传统道家“无为”的思想追求有共通之处,两种思想理念虽然在产生时间、空间上有较大差异,但是却又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慢设计消费;东方文化精神
  一、慢设计理念
  慢设计最早由瑞士建筑设计师AtelierPeter Zumthor在《AnythingGoes,But Slow》一书中提出。它区别于1998年Donald A.Norman所提出的让产品易于使用、高效使用的典型设计目标,但又不等同于让设计低效率。它是设计师与消费者在快餐式生活过程中的一种伦理觉醒。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它从可持续发展设计中演变出来,并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逐渐被体验化,除了强调人、社会与自然的平衡外更注重人们心中非物质的精神需求,提倡人们用“慢”下来的时间体验生活的本质。
  慢设计作为一种设计理念,与使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它强调设计师在随性的感知状态下进行创作,而使用者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慢设计的真义是在喧闹的生活中停留片刻,冷静的找到自我,放弃名利的追求,随心的享受时光。就像喝茶一样,泡茶的方式不同,你从中体会的情感也自然有所差异。有的人无法理解直接在杯中无任何过滤的泡入茶叶的饮茶方式,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率”的生活方式,但是喝茶包饮茶却体验不到茶叶舒展开以后沉入杯底的过程。当你为了躲避茶叶而放慢喝茶速度的这个饮茶过程便是“慢”体验,你在“慢”下来的时间里品茶、思考而不是为了解渴一口吞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慢设计对于设计者来说是在遵循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将产品内部加入功能,让产品拥有发人深省的“慢”内涵,已达到深层效应;而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对附加功能的体验使其“慢”下来去思考、去体会生活中美好,从而形成一种与周遭世界的情感交流。慢设计产品都是经过设计师深思熟虑出来的创作,它可能没有让人惊叹的外型,但是它们的内涵都拥有让人内省的哲学精神。
  2.慢设计体现的东方哲学精神和审美体验
  慢设计的产生,是人们对原有的价值观的反思,是对当代快速生产,快速消费活动的缓冲。这种潮流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它所体现出来不同以往的价值观甚至世界观:它的某些特质符合东方审美体验,甚至本身就具备东方哲学精神的某些特质。西方哲学重客体性、是以“知识”为中心而展开,而以中国哲学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是则以“自然”为中心。西方哲学强调理性,主张通过不断学习最终征服自然为人所用,而中国哲学强调顺应规律,一切活动应该在规律之中展开。慢设计首先从内在契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其次,慢设计所传达的精神符合道家和儒家的审美观。
  (1)慢设计与无为之美
  道家的审美生存思想中的“道”具有能够包容天地万物,超出人工之技巧的大美。(“覆载天地,雕刻众形而不为巧”《内篇大宗师》所谓“大巧若拙”(《胠箧》),道家认为,真正的巧,是不违背自然的,是在顺应规律中自然而然的展现。“道”的本质是无为,它是万物的统一,无形无像,可以看作最朴素的原初之美,以此为理由,事务越简单,越朴素,就越能体现出本真之美。慢运动的产生来于人们对现有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怀疑,“慢”是为了平衡“快”,是对增添了诸多无谓的附加功能的生活方式的摒弃。而设计中慢的理念,正是体现了一种对质朴和本真的回归,在保留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试图接近“道”的审美形态。慢设计不追求无用的附加功能,追求朴实和舒适的原生态体验,只为“合乎目的”而设计,这种理念追求工业产品中的“自然天成”也就是道家的审美生存思想希望达到的境界。
  (2)慢设计与中和之道
  儒家是“中和”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努力践行者。儒家提倡将各种对立因素、成分统一起来,这种同一是有机的,彼此制约又彼此依存的。儒家对夸大矛盾中某一侧面的辩证观念予以否定,在孔子看来真正美的东西,其情感表现应该是适度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上的。这使得“中和之道”成为中国文化里特有的审美形态。中国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中和”可以说是中化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本,也是比较原初的审美形态。“中”的意义,既合二而一,对立统一。即所謂“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想。“和”则是“中”的衍生、发展。总体来说,“中和”既有量的折中,平衡,又有质的交汇、融合。它体现一种标准,强调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求同存异,平等共生,融会贯通。“中和”所强调的是一种合适的尺度,一种恰当的关系。“慢设计”所体现的,正是这种恰如其分。它找到的,是人们渴望得到悠然、宁静生活的心态和现实中的快节奏、高效率的平衡点,用设计使现代人的生活达到一种“中和”。
  3.结论
  “慢设计”中东方审美价值,体现在它对原初的朴素美感的追求,对自然的向往。体现在它的不瘟不火,恰到好处,不出离时代,又不紧跟流行,不高调,不低调。它是一瓶调和剂,调和现实与心态的调和剂。现代感、流行元素在将本来已经在小跑的人们拉向失衡,人们在吃腻了消费主义大餐之后也迫切需要新的感官体验。加之当今社会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慢设计以及它所代表的东方境界之美在逐渐走到人们视野中来。“慢设计”的兴起,希望能给快节奏的生活带来适度和平衡。
  参考文献:
  [1]赵江洪《设计心理学》第一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DonaldNorman《设计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DonaldNorman《情感化设计》第一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刘纲纪《艺术哲学》第一版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7]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慢设计理念与东方文化精神
  作者简介:圣红艳(1991—),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学,研究方向为设计史论。
其他文献
【摘要】: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实际上这是视错觉的一种现象,人们往往用不同的词汇表述色彩的感觉。  【关键词】:心理反应;冷暖色;明度;兴奋;沉静;空间  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管,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1)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 色彩引起
期刊
【摘要】:景颇族的服饰在色彩和纹样上拥有独特性,本文将对其色彩和纹样进行结合研究,通过探究其形成原因,色彩与纹样相辅相成的发展,以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本文从景颇的历史材料、宗教信仰、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了解景颇服饰中色彩与纹样的重要意义,以促进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景颇族;精神文化;色彩纹样;信仰  景颇族,由西北地区康藏高原的羌人发展而来,目前主要居住在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五色”(青、赤、黄、白、黑)作为中国传统色彩观念,比西方色彩理论要诞生的更早。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研究公众对色彩的认知,分析先人们的色彩观念、文化观念,对中国人的色彩审美心理做梳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色彩观,真正理解和感悟中国色彩文化的传统内涵。  【关键词】:五色 色彩;传统色彩观  红色和黄色  在中国,红色和黄色可以说是使用最普遍
期刊
【摘要】: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上铜鼓最早的发祥地,且形制众多、分布极广,作为铜鼓文化中的舞蹈艺术则是以一种活态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壮族铜鼓舞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揭示壮族铜鼓舞的深层蕴涵和规律,对于保护传承进而发展创新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铜鼓;铜鼓手巾舞;文化内涵;  壮族铜鼓舞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艺术遗产,是壮族文化和铜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期刊
【摘要】:篆刻艺术由篆法、章法、刀法组成。它有别于绘画书法艺术,最基本的区别就是篆刻的刀法。齐白石的篆刻内容丰富,体现了他对中国民族艺术优秀传统的吸收与转化,他一生刻章不计其数,他甚至认为自己的篆刻艺术成就高于绘画。他的篆刻开一代新风,刀法气势强盛,章法自然空灵,尽显书竟画意的灵气,自成风格。  【关键词】:齐白石;篆刻;刀法;艺术  齐白石是二十世纪中国艺坛一位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以诗、书、画、
期刊
【摘要】:在传统雕塑史上,不乏优秀的雕塑家,他们有极高的艺术实践造诣,有着对具象雕塑独特且深刻的体悟。雕塑艺术家们时常善于运用形象思维的处理方法,他们通常能够形象的描绘出抽象事物以及专业理论问题,用具有个性特征的方式阐释其雕塑作品。但对于绝大多数雕塑学习者,只能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揣摩雕塑艺术作品蕴含的深意。  【关键词】:传统雕塑;艺术特征  一、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特征,体现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 平面设计除了版面形式的新颖, 个性的突出, 以及数字化新技术的应用之外还增加了许多“留白”, 并从“留白”与画面的对立统一中体味到现代平面设计的形式美与设计师的匠心独具。平面设计中增加了许多“留白”, 并从“留白”与画面的对立统一中追求现代平面设计的形式美。本文对“留白”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留白”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独特的表现方式,通过“留白”可
期刊
【Abstract】: Labov narration-analysis pattern is a sort of method frequently used to analyze narrative discourse. This model consists of six steps, including abstract, orientation, complicating action,
期刊
龚贤(公元1618年—1689年),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时期杰出的山水画家。龚贤与当时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并称“金陵八家”,并位居“金陵八家”之首。他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
期刊
【摘要】:“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讲究空白广阔,着墨疏淡,以空白来构建空灵,留下无穷尽韵味,给人美的享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应用,千锤百炼,“留白”已经深深的融入到现代设计领域中,无论是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室内设计,抑或在新新的网页设计里,“留白”这种艺术美学概念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数成功的例子证明了“留白”的艺术美学魅力。本文从“留白”的概念入手,研究如何把“留白”这种传统的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