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至尊 艺术至美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ximu19840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周朝尹吉甫《嵩高八章》首章,即道出了中岳嵩山地位的至尊; “飘渺神人宅,穹窿帝者宫。……杰阁翔威凤,修梁架彩虹”,明代傅梅之《恭谒中岳庙礼成赋十六韵》,更道出了中岳神祠——中岳庙的壮美。嵩岳,位九州之中,抚临四岳,自古为中国神圣之山岳;中岳庙,雄踞嵩岳主峰太室山南麓,规模宏大,建制庄严,古来繁盛之至,为诸岳庙之冠。
  
  中岳神祠统领华夏文明发源核心区众山神祗之宗祠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山川之祭为代表的自然崇拜,占据了大部时段,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内涵。在远古,先民因山而居,各部落逐渐结为部落联盟,拥有共同的祭祀对象。因而,对祭祀对象分布范围的研究,是揭示一个文化单元所及范围的有效途径。被誉为中国最古老奇书的《山海经》,详细记载了上古时期中国大地上各个区域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是揭示古文化类型分区的珍贵史料。其中,中岳嵩山二主峰太室、少室之山被列在中山经内,其中次七经文日:
  “凡苦山之首,自休与之山至于大瑰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 今学者考证,中次七经所述的十九座山,其西端的休与山位于豫西卢氏、栾川二县之间,东端的大魂山位新郑市西。太室、少室二山位十九山之正中,如门似阙,雄峙于有“十二朝古都”之称的古都洛阳之南。这些山岳,分布于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核心区——黄河南岸的伊洛河流域。在这一区域,发达的农耕文化最终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嗣后,商周直至唐宋,在这片热土上,演出了一幕幕壮观的中华文明史诗。《山海经》中,这十九座山拥有共同的山神——猪身人面之神,其正是农耕文化的形象反映。“冢”者,嫡长也,即宗山或日首领,《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中,太室、少室均为宗山,其祠神像为人面人身,统领之余属皆猪身人面。二山,居中次七经十九山之正中,同属嵩山,太室为主峰,以太室为其长。晋郭璞注《山海经》,于太室则日“即中岳嵩高山也”,于少室则否,是故自古岳庙建于太室而非少室,汉武帝礼登太室祭中岳,诏加增太室祠并置奉邑嵩高专事奉祀,即其证。该山系西部之苦山亦为其冢,应为西镇,以应对来自西部(周原方向)的威胁。故中岳嵩山为伊洛河流域众山之首,中岳神祠为统领中国古代文明发源地核心区众山神祗之宗祠,当为不争。
  


  


  


  然而在上古时期,中岳神祠的地位可能要更高。案《山海经》,后世所定之五岳,除嵩山及其祠庙神主为一方宗主外,只有华山为西次一经之宗山,但却不明其神形,且西经诸山区域所奉之神灵,都是马、牛、羊等动物形象,当为其时游牧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反映;后世显赫的泰山,是时也仅为一般山岳之地位,享受着与同区十二山相同的祀礼。我们还看到,《山海经》中。中次七经中太室等宗山神祗之形不仅为人形,且一身三首,颇具君临天下之威仪,除此之外的所有山神,俱以兽、鸟等为其形,说明了伊洛河流域发达的农业文化必然也在政治上占据领导地位,古人所谓“嵩高峨峨,蟠亘千古。如毂处中,如日当午。远控伊洛,诞生申甫”,就是这一历史的真实写照。
  汉武定五岳、制祀礼,中岳嵩山因其于五运为土,可润百谷,于五色为黄,可涵万象;于五德为信,可宰群动,于五位为中央,可总四方,故其地位高于其余四岳。又因其位于定鼎之郊,有镇兹京邑之作用,不惟汉武、孝文、武后、乾隆等帝王亲至封禅、祭拜,历代朝野更礼祀有加。唐朝的中岳庙建制中,已将东西南北四岳庙之神等作为中岳之神的从属对待,唐韦行俭《新修嵩岳中天王庙记碑》云修饰中岳庙:“中天王洎夫人……旁罗四岳、四渎,施以启母、少姨之伦……盖所以奉国典、尊君命也”即是。《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中反映的是钦命庙制,图中东西南北四岳殿作拱卫状分列中岳大殿前上三门外东西两侧。清乾隆皇帝幸中岳,钦命重修中岳庙,仍依宋金旧制,中岳大殿居中正位,四岳殿宇拱列揆之,是谓“作镇中土”。以上,均源自古制,也是古代“天子居中而处”思想的形象反映。
  山水形胜古代勘舆学中至尊至赫的显贵格局
  
  中国古代的勘舆学说,是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此中还包含了严格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至于宗教建筑设计,则更以利用环境,营造神秘、庄严的神权气氛为其要。在勘舆学中,中岳庙亦被赋予至尊的级别。
  第一,循章守典,勘舆源流。典型的或日理想的风水模式,是建筑后(北)有高大主山可御冬季寒流;前(南)有低平如案之案山可迎接、和缓东南暖湿气流;建筑与案山之间有河流,既可提供生活、生产用水,又可为空气调节器;过强的东、西二风不利生命,故建筑的东西两翼亦须有体量介于主、案二山之间的东砂(青龙山)、西砂(白虎山)两山为屏,若主山后有连绵高大、连系昆仑的山脉为其祖山,则其环境更佳。考《嵩岳庙史》等古籍,中岳庙之山水形胜,其祖山嵩山西连昆仑,黄盖峰为其背靠之主山,牧子冈、望朝岭及懊来峰为其东、西二砂,其南玉案岭为其案山,庙前横亘奈河之水,不但为最符合古代勘舆学说、最典型的风水环境,且庙前有两重案山和砂山——以告成镇南部其形如箕、顶平如坻之箕山为其南部玉案,以箕山东西并峙之大、小熊山为其两砂,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山水格局。尤其是中岳庙南之玉案岭,其名甚古,为勘舆学中“案山”一词之源流,更说明了中岳庙历史地位的尊显。
  第二,庙位高耸,欲与天接。上古时期,祭祀之所多高踞一方高亢险要之地,寓意神居于天,同时亦使祀者有“沟通天意,上承天命”的神圣感。中岳庙亦然,《史记·武帝内传》载,汉武帝“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成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日嵩高”,说明中岳神祠原至少建于万岁峰之上。其后庙虽有数迁,但均在太室山东南麓上下移动,最终卜居于黄盖峰南阜,在五岳庙中,是保持山庙选址初始创意理念的范例。
  第三,轴线绵长,益增庄严。中岳庙的轴线设计是中国五岳祠庙中最长的。今天的中岳庙,仅其核心区即建筑部分,自汉阙起至黄盖峰重檐八角琉璃亭止,南北轴线即达1,5公里,而汉武帝时中岳神祠在万岁峰上,至于汉阙,距离更长。以今庙制为例,其山水形胜之轴,自岳庙南案箕山,经岳庙至庙北庙之祖山嵩顶峻极峰,南北轴线达20公里左右,其间层峦叠嶂,神权彰显,蔚为天下之大观。尤其值 得注意的是,这一轴线正与中国古代“地中之轴”——洛阳至告成古观星台重合,这一“巧合”绝非偶然,当是对古代天地二轴(天之中——告成,地之中——洛阳)的有意连线设计,中岳神祠卜位、定向之谜应在于斯。其效正如《嵩岳庙史》所载, “丘阜排立星拱,高低起伏,远近浓丽,如蜿蜒之联。”“岳祠望之,遥遥青翠色如列画屏,虽去岳差远,如贵人前仪卫,森森壮哉大观矣!”
  
  建筑布局中国古代祠庙建筑组群艺术的佳作
  
  中岳庙的建筑布局,自古亘今,既是建筑心理艺术的佳作,更是古代建筑艺术的乐章。
  中岳庙建筑布局是建筑心理艺术的佳作。与西方建筑不同,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体系的东方古代建筑,建筑的体量感和复杂程度是在沿着一区建筑纵轴方向行走的过程中完成的,而在这个行进过程中,建筑的庄严、神秘感甚至建筑的体量又得到了心理加强和放大,从而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了最大的艺术效果。这种设计用于宗教建筑,其效应会更加突出。中岳庙的建筑,前后计七进十一层院落,建筑的布置呈疏——渐密——渐疏的变化,庙南北地势相差37米之多;建筑的高度自南端四米余高的汉阙至北部二十多米高的大殿,相差六倍;建筑的级别,若以屋顶形式计,由单檐硬山顶至重檐庑殿顶,可巧妙排列、组合出达十几种级别的形式,若加上色彩由灰布瓦——绿琉璃瓦剪边——绿琉璃瓦——黄色琉璃瓦的变化,其分级数量更多。这些丰富多彩的建筑设计,与其说是功能上的需要,毋宁说是为导引游览者产生心理变化而为之。自汉代太室阙至遥参亭,漫长的神道是导引空间,意在为谒者进行心理准备,游览欲望也渐强。从遥参亭至大殿,随着山势的渐次升高,建筑的体量、密度越来越大,建筑的级别愈来愈高,建筑的色彩更加壮丽,建筑的形象也愈加凝重和庄严,谒者敬畏之感油然而生。途中,由各道牌楼、门厅柱楣之间形成的框景,产生了掩映美效果,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增加了游览欲望;高高耸立的大殿廊院前左右并峙的四岳殿,以及大殿前特意压缩了体量的牌楼与双亭,是对比与错觉组合艺术的杰作,使大殿愈加显得高大雄伟;而如烟似翠的峰峦被借入画,反衬着红墙、金瓦,使岳庙显得愈加威严壮观。自大殿到寝宫、御书楼,建筑密度、级别、体量渐向反向变化,谒者的心潮亦渐次回落。自御书楼至庙后黄盖峰顶重檐八角琉璃亭,是建筑的余声,使谒者心境渐平。中岳庙建筑的这一布局,为古今建筑心理学经典之作。
  中岳庙建筑布局是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美乐章。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图解中岳庙的艺术构成,会发现它的平面布局基本以1/8为一个基本单元即模数组合而成,而其竖向则呈现出三组有节奏的高峰。当一件事物由一个基本单元的倍数组成的时候,和谐之美就产生了。若以中岳庙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间距为音节的长短,以其建筑体量为音阶的高低,以其山水环境为和声,将会得到一曲悠扬、美妙的旋律。若再将有序排列于轴线两侧的建筑及小品化为不同的器乐,则会成为一曲优美、庄严的交响乐章。
  
  岳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中岳庙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文物种类保存最全的岳庙建筑。中岳庙的建筑,大部为清代乾隆年间钦颁所建。建筑仿清官式作法,沿中轴线布置,共七进十一层院落,自南而北,中轴线上建有太室阙、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拜台、峻极殿(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黄盖亭等各类主体建筑,两翼辅以翁仲、神库与镇库铁人、四岳殿、厢房、回廊、御碑亭、掖门、仪门、垂花门等建筑与金石作品。中轴两侧另有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位中四岳坊、秀毓三河坊、东西华门、九龙宫、无极殿、老君殿、明代古桥等建筑。总计建筑面积达10223.639平方米。钟鼓楼、东西朝房、太尉官、九龙井亭、乾隆行官、驿站等虽已被毁,但地面尚有清晰的遗迹。中岳庙现存金石铸器、石刻造像等金石文物101件,其中东汉、北魏及唐至清金石造像36座、碑碣83品。主要金石造像以汉代石雕翁仲、宋代铁人、金明铁狮、清代石狮最为珍贵。碑刻中,以《北魏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唐碣与宋幢、《宋金四状元碑》《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元代圣旨碑》《元代名道吴全节诗碑》《王铎中岳庙告文碑》《五岳真形之图碑》《清代乾隆御碑》《谒岳庙碑》《嵩高灵胜寄呈三十韵》《重修中岳庙碑》《五岳真形之图碑》《重修嵩山中岳庙碑记》《重修中岳庙碑》《无字碑》《乾隆御笔碑》《太室阙碑》等最具史料价值。庙内现存汉、唐、宋以来的古柏331株,其中,最高的古柏达14.5米,最粗的古柏周长达6.2米,为中国保存古柏最多的寺庙之一,使古岳庙尽显古拙沧桑之色。 中岳庙的建筑平面布局是中国古代早期祠庙建筑布局的典型代表。汉时太室神祠,其制虽浩渺,但从《史记·武帝内传》所记及山下现存石阙、翁仲等物,知其现庙之中轴线即为汉时太室祠庙之中轴线。唐时的中岳庙,从唐韦行俭《新修中岳中天王庙记碑》文知,唐时已出现主殿带大回廊,旁罗四岳、四渎等核心组合,其后此制一直未变。宋金时期,中岳庙发展又达鼎盛,其庙制之宏大华丽,从庙存《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可知一斑。今存岳庙,虽建筑多为清物,但其平面布局一如宋制,峻极殿、四岳殿之石础,亦多为宋物。中岳庙是研究中国早期祠庙建筑布局艺术的重要实例。
  中岳庙的建筑类型丰富,制作规范,是研究中国清代仿官式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就屋顶形式而言,就有硬山式、四角攒尖、重檐八角攒尖、单檐歇山、重檐歇山、单檐庑殿、重檐庑殿等多种类型,其再辅以灰瓦、绿琉璃瓦剪边、绿琉璃瓦、黄琉璃瓦,组合成了生动灵活、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中岳庙的建筑中,明代所建的天中阁,宋创、清又重建的四岳殿及清代神州宫门,还保留着早期建筑的高台建筑特色,其形象巍峨壮观。除了木结构外,匠师们还以青砖创作出了诸如神库、无字碑亭等无梁殿式建筑,反映了古代发券技艺的水平。建筑檐下的斗拱,自三蹈至七蹈,又加以翘、昂配置变化,品类众多,等级繁复,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峻极大殿内,保留了早期建筑的金箱斗底槽的作法,为晚期建筑不多见的实例。为了营造出多变的艺术形象,古代匠师们极尽巧思,运用不同的梁架结构方式,使结构形式与建筑形象浑然一体,完美结合。中岳庙建筑中,几座造型优美、结构精巧的木牌楼,是北方古牌楼中之精品,在导引游者、丰富空间层次、框景与掩映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岳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经典之作。其单体建筑,无论是建筑空间,还是建筑构件,各部比例均美妙和谐,源自以和谐比例著称的古代营造制度,得益于古代匠师对建筑营造尺度、构造的熟练掌握。以中岳庙大殿为例:一方面,按照清代营造制度,以和谐的比例控制着建筑的开间与面阔、步架与进深、柱径与柱高、举折与出檐的宏观数据,另一方面,面对前代留下的与后世营造制度有别的建筑平面,根据特殊的功能需求,匠师们不囿法式,使用源自人体的丈尺模数,设计出了宜人的建筑空间;使用以寸为基本单位的斗口模数,设计出了坚固、美观的构件;砖与瓦,均以尺为单位度之;门与窗,均保持着统一的构造元素和艺术风格。用同一种和谐的比例尺度对建筑进行设计,以风格统一的艺术单元进行装饰,必然会达到建筑与结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和谐与统一,于是就产生了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其他文献
长城,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它象一条巨龙翻山人海,绵延万里,是华夏儿女用血肉筑成的历史丰碑。审视明长城上千座险要关隘,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名冠古今、驰名中外,其中山海关又因踞于明长城东部第一座重要关隘,享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美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形象代表之一。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山海关古城这座具有独特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已变
期刊
山海关历史悠久、名胜荟萃、风光绮丽、气候宜人,是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旅游胜地。  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的古城内,至今仍保持了明清时期街道方格网状布局,漫步在城内窄小的街巷,你会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古朴与自然。许多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民居,透着典雅与温馨。素朴的门楼立在青石台阶上,同门内高大瓦房相呼应。影壁上镌刻有虫鱼草木莲花龙头图案,弥漫着浓浓的民族气息。  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期刊
1957年6月初,根据我国文化部和蒙古国有关方面签署的“中蒙文化协定”,文化部指示,由原古代建筑修整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的余鸣谦工程师和笔者(技术员)赴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对兴仁寺和夏宫两处喇嘛庙进行维修工程前的勘测和设计。勘设工作期间,当时我国驻蒙大使馆的文化专员李先生在多方面给予了支持,蒙方由中央博物馆负责安排生活和工作。  当时蒙古国在古建筑保护工作上几乎还是空白,工作条件很差。我
期刊
驰名中外的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哈布日山西侧的桑耶镇,寺院周围河渠索绕、农田肥沃、树木葱茂。桑耶寺自创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群。寺内珍藏和保存着白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文化遗产。正如《贤者喜宴》所说:“此寺系一难以想像之建筑。此世间无以伦比之寺院”。    建寺背景及年
期刊
山海关古城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它成为历史上的军事重镇,也曾是临榆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关城是古城堡群的核心,四周围有高大的城墙,外有护城河。关城内的城市布局,以东、西、南、北十字大街为骨架,沿南北大街为纵轴线,鳞次栉比的胡同则分散在东西两侧,南北向又配以通天沟和南、北马道等次干道,形成典型的棋盘式道路网络格局。胡同、小巷是市民居住区,连接着北方的典型四合院,青砖灰瓦,红柱绿窗,亲
期刊
有幸结识浙江省绍兴市旅委谢胜先生,他多次热情地诚邀我去感受一下社戏演出的壮观。后来我仔细地看了一遍鲁迅先生的《社戏》,其笔下故乡绍兴的质朴使我强烈震撼,那笔下的故乡社戏更令人向往!  今年的夏日姗姗来迟,五月的绍兴风光正好。从浙江绍剧团朱燕团长处得知,到绍兴周边的乡村和宁波等地的演出已经排到了月底。我立即从北京赶到绍兴,跟随朱燕团长到绍兴的周边乡村观看演出。  从绍兴市区到上虞东关镇,25公里左右
期刊
会善寺,与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此寺位于嵩山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左倚龙山,右傍虎山。该寺原为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一所离宫。北魏灭亡后,离宫成为名僧澄觉禅师的精合,始为佛教场所。隋文帝开皇年间赐名“会善寺”。唐武则天巡幸嵩山时,曾至此寺拜道安禅师,并称之为老安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刚佛像于寺内。会善寺在唐代最为鼎盛,大加增饰,并新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如元同、净
期刊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其文化内涵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角落,在中国古建筑的三大部分——台基的须弥束腰、梁柱结构的雕刻彩画和屋面脊饰吻兽中,其文化表现形式异彩纷呈。柱是传统建筑构架中垂直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建筑构架中屋顶部分的重量通过立柱传递到地面,在传统建筑中曾有“房倒屋不塌”之美誉,聪慧的先民们将龙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题材,对柱给予了丰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材质及工艺,塑造出风格迥异的龙柱形象。  以
期刊
一个故宫,两个故宫博物院    85年前,一块写着“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的牌匾悬挂在了紫禁城的神武门上。自此,一座守卫森严的明清皇宫成了百姓可以随便参观的开放之所,作为君主法统象征和仅供皇家观赏享用的珍贵文物,变为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在明清皇宫(紫禁城)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宫博物院,是紫禁城与皇宫珍藏的结合,并由此构筑了其无与伦比的价值其崇高地位。  故宫博物院在其创立之初,由于北洋军阀政府
期刊
保护故宫古建筑是故宫博物院的一项基本的和重要的职责。自故宫博物院成立至今,这项工作基本没有停止过,只是保护维修的规模和重点不同。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骨架,决定了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区别于其他建筑体系的审美特点。但是这个体系的弱点也首先来自木结构,木材本身不耐久,容易受到外界恶劣条件的影响,比如受潮而发生腐朽,受外力而变形扭曲,甚至是虫蚁饵料而被蛀蚀等等,都足以造成建筑的破坏。中国古代对此有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