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各族人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本文通过汉族聚居地苍溪的案例,以青少年学生分层次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试图厘清目前中国在汉族聚居地,实行的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关联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长期生活在汉族社会中,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是怎样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
【关键词】:青少年 教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2002年人口77万人。辖区99%以上为汉族,还散居着各少数民族共计660人。社会结构上属于典型的汉人宗族社会。
笔者认为该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调查初步了解当代汉族聚居地的受教育青少年對于民族问题的看法,通过他们的观点为民族教育提出建议。另外也藉此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时,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和心理认同程度,初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了解如何帮助青少年学习正视民族问题。
一:国家政策下的现状与观察
国家在2008年底颁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其分别制订了各学年级教学内容的标准。为不同年龄和学籍分别进行民族知识启蒙、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教育。
“您了解自己的民族吗?”,“您了解我国的民族各方面情况吗?”以及“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吗?”笔者设计的问卷中这几个答案统计发现,在民族知识方面,苍溪学生较为欠缺。整体上,民族认知度在少数民族中有差异,青少年又更为显著,其中男性总体高于女性,且教育程度越高认知也相对较高,而城镇学生的认知落后于乡村学生。”两个共时性案例的比对不难看出学校对于民族教育的实行和关注还任重道远。
根据我国新课程政策,反映主流文化的国家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为88%~ 90%,而反映民族性、地方性文化知识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总课程的比例为10%~ 12%。对此有研究者提出:“全国统编教材,在以汉族文化为主导的地区有很好的适应性,但在不同文化、心理背景的地域,针对全部少数民族学生,是否也适用还有待商榷。另外碍于语言、知识系统、价值取向和人文背景的差异,这类教材在教学效果上差强人意。
各个学校应该响应国家政策,更多的开展民族教育和民族知识普及活动,
二:不同族群视野下的民族教育和认同
在笔者的结构性访谈中有“从小到大接受过关于民族的学校教育吗?”一问,所采访的9位学生都回答“学校民族教育力度还不够。”而在问卷最后一道主观题:“您怎么看我国对学生的民族教育,还需要改进什么?”的回答里,笔者概括出频率较多的答案是:“还不够”,“教育方面需加强”,“应从小普及民族知识,开设相关课程。”,“增加民族交流,多让学生有实践机会”,“加强相关课程师资和图书馆的相关书籍的配备”等。这样看来,对于民族教育,青少年是非常期待和希望去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的,学校应积极配套师资力量,提供给学生更好的民族教育环境,采访中也有学生将民族同学之间的“合不拢”归结于民族课程的短缺,这些都可以看出至少学生的愿望和意图还是想要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而在职业高中的采访中同学们也说到:“如果大家都了解彼此的民族文化,可能就更加互相尊重了。”这些看似微小的心愿积少成多,势必将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更巩固,也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三:结语
笔者试图从几个方面来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①我国在制定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中,应当积极借鉴其他多民族国家的经验,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和少数民族群众意见,制定更让人民满意、更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民族教育政策。
②切实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在基层学校的实施,从学生从小接受多元文化,培养民族意识,还应该重视和加大教育工作者岗前的民族知识及理论培训,才能在授课和在校期间给学生系统且正确的民族教育。
③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教化作用,作为父母更应该了解自己的民族和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民族观念,形成客观的认识,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
本文的最后,希望中国的民族教育更加完善,让人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民族,也都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为五十六个民族和谐相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四川省苍溪县志编纂委员会.苍溪县志[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2】王鉴、安富海.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J].学术探索.2011(2).
【3】王沛、胡发稳、李丽菊.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文化认知的现状与成因———以云南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2(9).
【4】金志远.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9(5).
【5】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6】陈立鹏、李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回顾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作者简介:冉承宇(1991-),男,土家族,四川广元人。法学学士,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2016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18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想象的民族和认同的污名——基于四川苍溪青少年学生的调查,编号:CX2018SP213)
本文通过汉族聚居地苍溪的案例,以青少年学生分层次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试图厘清目前中国在汉族聚居地,实行的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关联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长期生活在汉族社会中,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是怎样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
【关键词】:青少年 教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2002年人口77万人。辖区99%以上为汉族,还散居着各少数民族共计660人。社会结构上属于典型的汉人宗族社会。
笔者认为该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调查初步了解当代汉族聚居地的受教育青少年對于民族问题的看法,通过他们的观点为民族教育提出建议。另外也藉此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时,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和心理认同程度,初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了解如何帮助青少年学习正视民族问题。
一:国家政策下的现状与观察
国家在2008年底颁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其分别制订了各学年级教学内容的标准。为不同年龄和学籍分别进行民族知识启蒙、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教育。
“您了解自己的民族吗?”,“您了解我国的民族各方面情况吗?”以及“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吗?”笔者设计的问卷中这几个答案统计发现,在民族知识方面,苍溪学生较为欠缺。整体上,民族认知度在少数民族中有差异,青少年又更为显著,其中男性总体高于女性,且教育程度越高认知也相对较高,而城镇学生的认知落后于乡村学生。”两个共时性案例的比对不难看出学校对于民族教育的实行和关注还任重道远。
根据我国新课程政策,反映主流文化的国家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为88%~ 90%,而反映民族性、地方性文化知识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总课程的比例为10%~ 12%。对此有研究者提出:“全国统编教材,在以汉族文化为主导的地区有很好的适应性,但在不同文化、心理背景的地域,针对全部少数民族学生,是否也适用还有待商榷。另外碍于语言、知识系统、价值取向和人文背景的差异,这类教材在教学效果上差强人意。
各个学校应该响应国家政策,更多的开展民族教育和民族知识普及活动,
二:不同族群视野下的民族教育和认同
在笔者的结构性访谈中有“从小到大接受过关于民族的学校教育吗?”一问,所采访的9位学生都回答“学校民族教育力度还不够。”而在问卷最后一道主观题:“您怎么看我国对学生的民族教育,还需要改进什么?”的回答里,笔者概括出频率较多的答案是:“还不够”,“教育方面需加强”,“应从小普及民族知识,开设相关课程。”,“增加民族交流,多让学生有实践机会”,“加强相关课程师资和图书馆的相关书籍的配备”等。这样看来,对于民族教育,青少年是非常期待和希望去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的,学校应积极配套师资力量,提供给学生更好的民族教育环境,采访中也有学生将民族同学之间的“合不拢”归结于民族课程的短缺,这些都可以看出至少学生的愿望和意图还是想要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而在职业高中的采访中同学们也说到:“如果大家都了解彼此的民族文化,可能就更加互相尊重了。”这些看似微小的心愿积少成多,势必将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更巩固,也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三:结语
笔者试图从几个方面来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①我国在制定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中,应当积极借鉴其他多民族国家的经验,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和少数民族群众意见,制定更让人民满意、更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民族教育政策。
②切实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在基层学校的实施,从学生从小接受多元文化,培养民族意识,还应该重视和加大教育工作者岗前的民族知识及理论培训,才能在授课和在校期间给学生系统且正确的民族教育。
③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教化作用,作为父母更应该了解自己的民族和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民族观念,形成客观的认识,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
本文的最后,希望中国的民族教育更加完善,让人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民族,也都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为五十六个民族和谐相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四川省苍溪县志编纂委员会.苍溪县志[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2】王鉴、安富海.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J].学术探索.2011(2).
【3】王沛、胡发稳、李丽菊.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文化认知的现状与成因———以云南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2(9).
【4】金志远.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9(5).
【5】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6】陈立鹏、李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回顾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作者简介:冉承宇(1991-),男,土家族,四川广元人。法学学士,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2016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18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想象的民族和认同的污名——基于四川苍溪青少年学生的调查,编号:CX2018SP213)